第一章 蒋孔阳美学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 人生道路及学术发展轨迹
蒋孔阳,1923年1月23日出生于四川万县三正乡的苦葛坝。由于出生的那天天气很好,阳光灿烂,因此,父亲给他取了一个乳名——爱阳。上小学后,正式取名蒋术明。小时候的蒋孔阳,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并常常一个人漫步在田野里、丛林间。“我会无缘无故地站在小溪的旁边,痴痴地发呆。我更会无缘无故地产生出一种无名的感伤,流出一种无名的眼泪。整个大干世界,对我来说,似乎都充满了一种无从诉说的感情。夏天的晚上,我尤其喜欢躺在农家的院子里,仰望着太空,放纵着想象。”高小时期,蒋孔阳对历史和地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学们都戏称他为“史地教员”。1937年,蒋孔阳读初三时,第一次看到了鲁迅、郭沫若、冰心等人的作品,也第一次看到了《大众哲学》、《中国社会史性质论战》一类的书籍。这些书打开了蒋孔阳的心扉,照亮了他的心灵,并使他深深地热爱起文学和社会科学来。高中时候,蒋孑L阳阅读了大量文史哲方面的书籍,也开始接触马列著作,并在《合川日报》上发表了有关鲁迅的一篇短文,这是他生平第一次发表文章。从这些早年的兴趣中,可以找到一些蒋孑L阳后来执著于文学和美学殿堂,并且在美学以及文艺理论等领域有所建树的原因。
1941年,蒋孑L阳高中毕业,他在中学时最喜欢历史书,因此打算报考历史系。然而,因为生病而延误了考期,最终只能考取中央政治学校的经济系。后来,因读到《诗经·七月》中“我朱孔阳,为公子裳”,觉得“孔阳”二字念起来响亮,于是便改名为“孔阳”。进人大学后,蒋孔阳虽然读的是经济系,可是他对经济毫无兴趣,因此他放弃经济,任意阅读文史哲方面的书,如冯友兰的《新理学》、张东荪的《新哲学论丛》、方东美的《科学哲学与人生》以及宗白华的《流云小诗》、《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和林同济等人的文章。如此广泛的阅读为蒋孔阳后来的学术道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孕育了一个好的开始。“到了大学我读的是经济系,可是对经济一点也不感兴趣。反过来,像宗白华、林同济、方东美、冯友兰等人有关文史哲方面的著作,却深深地吸引着我。文学艺术偏重感情,历史强调资料,哲学重视理论,我对这三方面都有兴趣.于是,怎样把这三方面综合起来探讨一条文史哲相结合的道路,就成了我追求的目标。”1942年,蒋孔阳撰写《力的呼唤一一介绍〈弥盖朗基罗传〉》,发表在《中国青年》上,这是他第一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
蒋孔阳走向美学道路与宗白华和朱光潜两位先生有着密切联系。1942年,蒋孔阳读宗白华先生的文章深受启发,致函并前往国立中央大学拜访宗先生,受到了宗先生的鼓励。此后只要有机会,他总要去宗先生那里拜访,亲耳聆听宗先生的教诲。宗先生后来回忆说“大约是在1942年,我接到一位中学教员的来信并附有一篇美学论文,这位教员和我素不相识,但他的论文写得很有水平,我便把这篇论文刊在《学灯》上,并写信鼓励他继续努力,深入钻研。这位当时不知名的中学教员,就是上海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蒋孔阳是一位很勤奋、有创见的美学家,我至今还很想他,希望他在美学领域取得更多的成就。”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