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良知与正义:正义的儒学道德基础初探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49485
  • 作      者:
    李洪卫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李洪卫,1967年生,河北南皮人。华东师范大学法学学士、硕士,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政治哲学的研究,曾在国内重要学术期刊和集刊发表论文数十篇。现任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会理事等职。
展开
内容介绍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正义理念十分强调基于个体身心生命的内在结构及其在城邦生活的修养,斯多亚学派则凸显个体生命的“自然(宇宙本性)”特征。
  近代以来的契约论从感性层面重建了古代的自然法即个体感性主体性原则并以公共裁决实施交往的约束。
  康德的双重立法重新确证道德意志的主体性和本体性同时确定作为现实存在的个体之感性交往所必要的“力的平衡”原理。
  儒家良知作为行动主体既有主观的道德判断力又有实际的以“诚”和“好”为特征的直接的行动力。
  “自由意志”的“感而遂通”以内在的“静虚动直”为根据,其转折之下即是现实生命中孔子所说的“直”的行为方式,即“相互性”。“良知”作为内在化于主体的“天道”构成个体自由平等的基础,同时构成心性儒学一个独有的品质:即对“理”的信仰内化于个体的德性即良知的体认,这种以良知为个体判据和以公众的良知共识为公共判据的心性的“理性主义”就构成了以良知为根基的中国自然法的道德基础,也即社会正义的儒学基础。良知同时还能够为构建全球社会的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提供最底层的公共基石,譬如“重叠共识”之重叠及其来源等。最后《良知与正义:正义的儒学道德基础初探》还就蒋庆先生的论述进行讨论认为,心性挺立是“政治儒学”的基础而不是彼此分离。
展开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正义的制度和德性建构及其原则
一、正义:社会秩序与生命秩序
(一)古希腊:正义的社会(共同体)维度和生命维度
(二)斯多亚正义:自然与理性个体的同一性
二、正义结构:平等契约与公共裁决
(一)正义与平等契约
(二)正义秩序与公共裁决
三、正义的交往原则:所有意志并存与力的平衡
(一)独立意志的确定
(二)义务、权利和所有意志并存
(三)力的平衡法则
(四)绝对命令与相互性原理

第二章 良知观念与万物一体之仁
一、良知与四心
(一)良与知
(二)良知与四心
二、良知构成与万物一体之仁
(一)恻隐之心:不忍
(二)恻隐心之源头和出处:万物一体之仁
(三)良知与万物一体证成

第三章 良知与行动
一、良知的知行合一与自由意志
(一)自由意志的知性分析
(二)康德的自由意志及其批判
(三)作为人格的自由与阳明的知行合一
二、作为行动主体的良知
(一)知行本源与身心裂合
(二)良知行动的初阶:自我裁断能力
(三)良知行动的二阶:真知是“好”是“诚”
(四)良知随感随应乐不容已
三、孔子之“直”与个人正义
(一)“直”的含义及其简要区分
(二)“直”的判断
(三)直与仁
(四)直与心性修养

第四章 良知与正义:中国自然法的构建及其对批评的回应
一、良知与正义:中国自然法的构建
(一)自然理性:良知的普遍与理性的内在
(二)天道、平等与公共裁决问题
(三)正义平衡法则和儒家之“直”
二、良知与全球秩序的构建
(一)文化碰撞与全球伦理
(二)良知与全球法律秩序的构建
(三)软实力、超级力量与“名”“礼”之教
三、政治儒学与心性儒学
(一)心性与政治
(二)礼法与政治
(三)天道、良知与自然法

附录1 权利正义:和谐社会价值理念的导出
附录2 良知学与教育——中国教育需要一场革命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