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125032
  • 作      者:
    崔宜明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崔宜明,男,1955年10月生。安徽桐城人。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和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出版有《生存与智慧――庄子哲学的现代阐述》、《庄子答客问》、《中国传统哲学与教育》(合著)、《中国哲学思想》(合著)、《伦理学大辞典》(副主编)等著作。在道德哲学、政治哲学、社会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等领域发表论文数十篇。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哲学不是起源于惊诧,而是起源于忧患,起源于天下苍生无尽的疾苦留在那些智者心灵中的痛楚和悲悯,以及对这些疾苦和痛楚的大无畏担当。《当代中国哲学丛书: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是这样一种尝试:打破既有的根据西方哲学知识论体系来处理中国传统哲学的习惯,打通认识论学说、本体论学说、人性论学说和理想人格学说、道德学说和社会政治学说之分野,根据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理论思维方式,以“天人关系”、“心性关系”、“义利关系”和“名实关系”为骨架,重现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的展开过程,及其在现实性与理想性、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之间的知识论特征。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代中国哲学丛书:先秦儒家哲学知识论体系研究》:
  就以身作则而言,“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发布政令非“治”之本、乃“治”之末,而无“本”则不得其“末”;倘若统治者自己无德,其所发布的政令就不得不大打折扣了,故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如果统治者自己有德,其示范作用正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故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就率先垂范而言,“子路问政,子日:先之劳之。请益。日:无倦”(《论语·子路》)。子路问应当如何执政,孔子回答说,你想让民众做什么、怎么做,你就先这样做给他们看;用你的率先垂范激励他们勤奋劳作、奋发有为。子路请求孔子多说一些,孔子说:永不懈怠。“子张问政。子日: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论语·颜渊》),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但必须指出的是,长久以来,存在着简单化地理解孔子所讲“德治”的倾向,即自宋儒依于《礼记·大学》中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把“德治”解释为以“存天理、灭人欲”为宗旨的统治,至今人们大都仍然把孔子讲的“德治”理解为统治者应当在道德品行上为老百姓做出榜样。这样的理解当然不能说错——孔子说过诸如“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等话语,极而言之,甚至说过“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这里确实有以统治者的个人德性为“德治”之根本的意思。但是,正如前面业已指出的,就“在内圣与外王之间行驶的是直通车吗”这个问题而言,孔子的态度是游移的;所以,把孔子讲的“德治”与“以修身为本”等同起来是片面的,他讲的“德治”还包括在最崇高的人格德性与最伟大的社会功业“之间”的事情。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日: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统治者以庄重之心对待老百姓的事情,老百姓才会敬重你;统治者孝敬父母爱怜子女,老百姓才会尽心竭力地对待国家的事情;统治者把有才德的人提拔上来,给予弱势群体以特别的帮助,以提高他们自强的能力,老百姓才会努力上进、奋发有为。孔子特别强调“举善”的重要性,“哀公问日: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把那些正直的人提拔起来,老百姓就高兴了;把那些邪曲的人提拔起来,老百姓就会不高兴。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日:“知人。”樊迟未达。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日,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日:“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论语·颜渊》)“举善”是“德治”的内在要求,是“仁”之“政”的基本举措,所谓仁者爱人,首先就表现在“用人”这件事情上,要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就要把正直的人提拔起来,而后那些邪曲的人才会逐渐地变得正直起来。所以,“仁”之为“爱人”不仅属于情感表达层面的事情,也属于理性认知层面的事情,它内在地要求着“知人”,是谓仁智统一;进而,“仁”之为“爱人”不仅仅属于心理层面的事情,更属于政策层面的事情,它内在地要求着“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子贡问政。子日: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日:去兵。子贡日: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日: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引文中的“民信之”,意思是取信于民,老百姓对统治者没有信心,就不可能自立自强。在孔子看来,政治的基本事情有三项,要有足够的粮食以供生存,要有足够的军备以供自卫,而前提是统治者要取信于民。“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乃取信于民之根本,而后可以足食、足兵,这些都是统治者所当“为”,不是“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所能“有”。
  ……
展开
目录
总序
导言

第一章 原儒精神论
第一节 博施于民与“仁”
第二节 浩然之气与“义”
第三节 情文俱尽与“礼”

第二章 天人之辩
第一节 知我者,其天乎
第二节 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
第三节 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第三章 心性之辩
第一节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第二节 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心异

第四章 义利之辩
第一节 可食而食之与何必日利
第二节 欲不待可得与以义制利

第五章 名实之辩
第一节 士不可以不弘毅
第二节 必也正名乎
余论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参考文献
附录
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哲学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