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哲学天才自杀前的自我解剖
影响斯特林堡、维特根斯坦、卡夫卡、劳伦斯、乔伊斯、拉康、齐泽克等诸多名家
奥托•魏宁格,奥地利学界一个早逝的天才。1903年,二十三岁的他出版了《性与性格》,这本书日后给他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然而,就在此时,他不可思议地举枪自杀。
《最后的事情》是魏宁格的遗作,是他阐述自己美学思考的散论,收录了数篇独立成章的随笔。在书中,魏宁格对自己钟爱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主题,做了不拘一格的评论。从瓦格纳到易卜生,从形而上学到性格学,救赎、道德、自由、艺术,都是这本书关注的主题。
这本书是魏宁格仅有的两部作品之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样直白而纯真的作品不可多得。他的自杀为本书增添了一丝神秘的色彩,而德国学者特奥多尔•莱辛说,这本书是“解答魏宁格可怕命运之谜的钥匙”。
神秘主义者(无论波伊姆之类的见神论者,还是康德之类的理性论者)属于受虐狂,非神秘主义者属于施虐狂;北欧国民(还有犹太人)是受虐狂,而南欧国民为施虐狂,德国人和希腊人则二者兼有,但受虐狂居多;威尼斯箴言诗、赫曼和多罗西亚(?)是施虐型,伊菲姬尼、塔索、维特、浮士德(基本上,格雷琴插曲部分例外)等为受虐型。《奥德赛》的作者是施虐狂,只有女妖喀耳刻是理想的受虐狂(理想型受虐狂不与受虐抗争,而是面对具体事物保持被动)。埃斯库罗斯、理查德•瓦格纳、但丁,尤其是贝多芬和舒曼是受虐狂,威尔第(还有马斯卡尼和比才)更多为施虐狂,所有阿纳克里翁派诗人和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人同样如此,提香、保罗• 委罗内塞、鲁本斯、拉斐尔、莎士比亚等也具有很多施虐特征,但是基本属于受虐型,在女人面前,不能像歌德、但丁、易卜生和理查德• 瓦格纳那样,清晰地区分性与爱。《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第一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受虐狂形象,《汤豪舍》《黎恩济》和《荷兰人》次之。
代译序:纯粹的人(皮皮)
《培尔•金特》与易卜生
永远的格言
性格学
论时间的单向性
形而上学
文化
最后的格言
代后记:奥托•魏宁格(特奥多尔•莱辛)
魏宁格确实是天才。
——弗洛伊德
魏宁格是真正写了自己麻烦的人。
——维特根斯坦
我面临着三种可能:绞架、自杀,或者连我自己都不敢想象的辉煌。
——魏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