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语演义.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2647153
  • 作      者:
    刘君祖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论语演义(一)》内容特色如下:

  

  1. 海内外春秋帝王学、当代易学研究大家、经学宗师爱新觉罗?毓鋆亲传弟子、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继《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刘君祖易断全书》之后又一力作.  2.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先生说难明《论语》因为它是结论之语.而精研《易经》、《春秋》多年的刘君祖先生所著的《论语演义》系列真正解出了《论语》的味道.  3. 对每一位中国人来说八岁读《论语》八十岁还要读《论语》.身为华人一生之中只有仔细研读一遍《论语》方才不愧于身为此一语文及此一文化的后裔.  4. 《论语演义》系列讲评透彻探本溯源深入浅出平实而不失深邃是普通大众(尤其是初学者)读懂《论语》的版本.  5.《论语演义》系列对《论语》的讲解充分体现了刘君祖与时俱进的明敏与金针度人的真诚凸显了《论语》的时代精神真正做到了把《论语》彻底讲清楚同时又强调了圣人智慧的经世致用。海报:

展开
作者简介
<p>  刘君祖,1952 年生,祖籍湖南宁乡.台湾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硕士,台湾周易文化研究会创会理事长,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华奉元学会常务理事.精研儒家学说,在传统经典中注疏现代精神,如《人物志》、《春秋繁露》、《开物成务—中国的工程》等书.尤其深修《易经》,往往将难解的易理以生活化的实例佐证解读;将《易经》义理付诸实践,从《易经》的角度解释阐说诸如《春秋》、《尚书》、《道德经》、《四书》、《孙子兵法》等传统经典,并旁通于佛、道,自成一派,为深奥难懂的《易经》搭建起一座方便学习的桥梁,把《易经》和现代知识巧妙融合会通,将易学生活化与现代化.著有《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易断全书》、《孙子兵法演义》、《四书的第一堂课》、《易经的第一堂课》、《论语演义》系列等书.刘君祖先生讲学不断,曾为台湾政界名流、商界精英的《易经》导师,在海内外许多社会团体长期授课二十多年.</p>
展开
内容介绍
<p>  《论语》可说是中国第一书,华人社会从孩提起即深受其影响,八岁读触动情思,八十岁时再读仍觉隽永无穷。人生在世,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二十章一万六千多字几乎谈遍,句句精练到位,若能虚怀体悟,真诚实践,确可身心受益。因近代西化浪潮冲击,当代世变酷烈,人心失守,不少人又重新探究审理。然而,《论语》智慧的真相一般人依旧未明。<br />  《论语》为四书之首,以孔子思想为核心,义理涵盖《大学》《中庸》,并启发后续的《孟子》思想。由于汇编的方式为语录问答体,似无严谨的论述体系与结构,古今的读者多难一以贯之。其实,孔子晚年删定《五经》,其究竟圆融的思想在《诗经》《尚书》《礼经》《易经》《春秋》中有完整展现,尤其《易经》与《春秋》为孔学微言大义的根柢。不通《五经》,不会真正了解《论语》所言为何,孔子那些因机触发、自然流露之语,若熟悉经旨,便可知其所谓,豁然贯通。<br />  有鉴于此,刘君祖引《易》印证《论语》,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入了解孔子思想的真相。《论语演义》系列的特色就是将《四书》《五经》融会贯通,尤重以《易》证论,依孔解孔。全书以明白晓畅的演说方式细细讲述,从《论语》章句中分析孔门诸贤言行,勾勒当时的历史情境。同时又花不少篇幅传述孔门人物,立意宏深,读者的体会当更加深刻。</p>
展开
精彩书摘
<p>  《论语》书中的“说”字,大多同“悦”.学过《易经》的就很清楚了,那就是《易经》中兑卦的概念.在古代,在《论语》成书的时候,很多字是通用的.“兑”字加“讠”就是“说”,加“忄”就是喜悦的“悦”,加“月”就是“脱”,加“钅”就是“锐”,但是“说、脱、悦”三个字常常是通用的,用“说”来代替.它们都跟兑卦的意象有关,《易经》中的兑卦几乎就是“学而时习之”的概念,兑卦《大象传》称“君子以朋友讲习”,可见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多深.<br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过去有很多解释,但都解释得不够好,甚至有可能造成误解,让人以为学习成了沉重的负荷,一点儿都不愉快.这里的“而”是什么意思呢?是“能够”,意思是能办得到.学习要活学活用,不是死读书,不能做填鸭式的书呆子.任何学习中的人都有其所处的时代环境,要把所学的东西用来回应所处时代产生的新问题.所以,人一定要把自己所处时代周遭发生的很多事情,包括自己的种种经验,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都作为学习的素材,就像做习题一样,一个个来印证、体验,看看自己所学的那些理论,在实践中能不能得到应用.<br />  “学而时习”无疑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时”不是“时常”,而是《易经》中强调的“时”,即对时机、时势的准确把握.谁都不是今之古人,每个时代都会面临非常切身的、重大的新问题,我们所学的东西要能解决当代的问题,不管你学的是几千年前的先贤经典,还是前辈的经验之谈,面对的都是自己所处时代的问题,任何理论都不是空的,要随时与时势结合,用学到的东西去思考现实问题,在实践中验证,这才能称得上“时习之”.“时”是与时俱进的“时”,它是活的.能“时习之”的学习才是衷心喜悦的学习,用佛教的话讲,才会产生法喜.如此,才能心甘情愿、永不怠倦地学习,这种内心的喜悦就像兑卦《彖传》所说的可以忘劳、忘死.可是,过去的解释为什么会如此粗疏、漫不经心,而且还产生误导,以致这句话原来的力量完全没有了呢?<br />  有些解释把“学而时习”这种“活学活用”解释成:我们学习一种东西,要能够时常去温习它.这话简直就跟没有说一样,更要命的是,它常常会让我们联想起比较刻板的教学体系中的某些体验,白天上学老师跟你讲了这个、讲了那个,希望我们要经常去做练习,最好晚上连觉也不睡地做习题,这摆明了是违心之论.这样做的时候人的内心一定是充满了厌恶.一个小孩子在接受启蒙时除非他天生就是读书的好苗子,否则,你要他上完课之后,放弃其他任何娱乐,时时刻刻都去温习功课,他的内心会充满喜悦吗?恐怕没有这样的事!他会觉得这是强迫,肯定不愿意!如果说他发现说所学的对当下个人的生活非常有用,可以在新的时代得到印证,那肯定能产生由衷的喜悦,这才是“学而时习之”,真的是“不亦说乎”!<br />  孔老夫子就是这样,学能时习之,拿当代很多的东西去印证所学到的古典的真理,这样一来,理论与实践就能动态地结合了.不用老师强迫,你也会主动去学习、思考、研究.就像我曾跟我的老同学说,当我对《易经》熟练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看报、看人、想问题的时候,《易经》中的那些卦象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你肯定会想去印证它,印证完了确实很高兴.那真的是一种主动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可见,把“学而时习之”解释成“时时去温习它”,根本就是一种对人的折磨,完全没有把真正的经义讲出来.<br />  我曾经对很多人讲过,篆书中的“学习”这两个字就充满了趣味,让人觉得人生很有趣,迫不及待地想要去了解.篆书的“學”字,下面一个小孩子的“子”,上面就是两只手在玩那个“&times;&times;”,那两个“&times;”就是《易经》中卦爻的爻,小孩子对此充满了好奇,开始去玩味卦爻的变化,甚至不用通过文字,就能体会其中活泼泼的智慧,这就是“学(學)”,“学”就开启了孩子的蒙.“爻”代表着人生中层出不穷的问题,一个爻便是一个问题.学问、学问,有问题才学习,或者学了之后,不了解再问.通过学习的积累,就会慢慢有所觉悟、有了见解,这就是“觉(覺)”,就开了智慧.“覺”字小孩子上面那两只手还在,但已经渐渐有了成熟的见解.佛就是觉者,自觉觉人称菩萨,觉行圆满才是佛,所有的智慧德行都是从“觉”开始的.而人要想“觉”,就得玩味、研究人生中形形色色的问题,这种玩味从儿童时就已经开始了.<br />  再看“习(習)”字,从字形上看,它是小鸟练飞的象,小鸟练习如何驾驭自己的羽毛.对此,朱熹的解释比较经典,比我们做习题要有趣多了,什么叫“习”呢?就是“鸟数飞”.小鸟要想自己飞翔,一定要不断地练,老鸟可以指导它,但是不能代替它,一定要靠它自己去体会,经过不断地跌跌撞撞,才能摸索着飞起来,这就是“习”.人生就是这样,想要自强自立,一定要经历练习、摸索、磕碰的阶段.“习”就是把你所学到的理论、观念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印证,“習”字的“羽”下面的“白”应该是一个变体,可能是“日”字,意思是要天天练,否则就不见得能飞得好;也有可能是自强不息的“自”,意思是学习要靠自己.如果我们懂得了这个字根的意思,领会了孔老夫子讲“学而时习之”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摆脱了很多学习的障碍,会打心眼里认为学习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这个意思在《孟子》里也有,孟子也发过类似的感慨,他说,义理之学带给我的感觉,就像吃非常好吃的猪肉一样.即“义理之悦我心,如刍豢之悦我口”,指的就是好的学问就是人的精神食粮.<br />  “不亦说乎?”不是强迫性的反问,孔子是在跟我们讲道理,是劝导式的.他说,我“学而时习之”感到由衷的喜悦,你们难道没有同感吗?如果真的体悟了“学而时习之”这种主动学习的创意过程,难道不觉得真的很愉悦吗?很多东西跟书上的道理印证相通了,自然有一种充满法喜的感觉.如此一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怎能不唤起我们的共鸣?<br />  ……</p>
展开
目录
引 论<br />《四书》概说<br />《论语》的框架<br />第一章<br />学而时习之<br />有朋自远方来<br />附:颜回其人<br />第二章<br />追求、享受学习的快乐<br />“子曰”与“弟子曰”<br />巧言令色,鲜矣仁<br />不患人之不己知<br />敏于事而慎于言<br />道千乘之国<br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br />君子不重则不威<br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br />孝悌为仁之本<br />附:子贡其人<br />第三章<br />吾日三省吾身<br />慎终追远<br />贤贤易色<br />温良恭俭让<br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br />孔门十哲<br />附:子路其人<br />第四章<br />回也,非助我者也<br />弟子孰为好学<br />颜渊死<br />克己复礼为仁<br />功亏一篑<br />语之而不惰者<br />见其进,未见其止<br />苗而不秀、秀而不实<br />后生可畏<br />不忮不求,何用不臧<br />各言尔志<br />附:闵子骞其人<br />第五章<br />从我于陈蔡者<br />再说孔门十哲<br />升堂入室<br />鸣鼓而攻之<br />柴也愚<br />亿则屡中<br />附:伯牛其人<br />第六章<br />季路问事鬼神<br />闻斯行诸<br />子畏于匡<br />大臣与具臣<br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br />各言其志<br />足食、足兵、民信<br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br />求仁得仁,又何怨<br />附:冉有其人<br />第七章<br />名不正,则言不顺<br />人口、富强、教化<br />政、事之别<br />行己有耻<br />乡人之善者好之<br />卫灵公问阵于孔子<br />君子固穷<br />一以贯之<br />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br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br />附:宰予其人<br />第八章<br />子路有闻<br />道不行<br />子路、冉求、公西华之“仁”<br />闻一知十<br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br />回也不改其乐<br />自我设限<br />其心三月不违仁<br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br />不迁怒,不贰过<br />曾子有疾<br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br />犯而不校<br />可以托六尺之孤<br />士不可以不弘毅<br />智、仁、勇三达德<br />子贡方人<br />不患人之不己知<br />附:仲弓其人<br />第九章<br />以经解经<br />礼之用,和为贵<br />信近于义、恭近于礼<br />回也不愚<br />温故而知新<br />言寡尤,行寡悔<br />虽百世可知也<br />附:子夏其人<br />第十章<br />绘事后素<br />事君数<br />既往不咎<br />仁而不佞<br />宰予昼寝<br />雍也,可使南面<br />居敬而行简<br />附:子游其人<br />(代后记):让《论语》的智慧光照全世界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