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儒学滥觞:孔子与早期儒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845659
  • 作      者:
    周海春著
  • 出 版 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古人把是否有礼乐看成是文明人和野蛮人的区别,也就是所谓的“夷夏之辨”。那些在礼乐文化创立和繁荣过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的人往往就被当成儒家的代表性人物。孔子创立的儒学就是对礼乐文化的一种提炼和提升。
展开
内容介绍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华夏文库儒学书系·儒学滥觞:孔子与早期儒学》从儒学源头入手,阐述孔子与早期儒学。书稿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阐述了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开私学之风、六艺之学、道术的分裂与孔子后学、儒家之道等,并穿插一些图片和小故事,增添了趣味性和可读性。
展开
精彩书摘
  2.儒家圣王与礼乐文化的形成
  礼乐文化从形成到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儒家心目中的圣王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其一,尧与礼乐文明的草创。儒家推崇的远古代表人物是尧、舜。
  传说中的尧、舜在中华礼乐文化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可以说是具有象征性和开创性的。而汤则是革新礼乐弊端,让其重新回到轨道上的代表。周公是系统化礼乐文化的代表。
  尧,又叫作“放勋”。为什么叫作“放勋”呢?“放勋”是什么意思呢?有的说是尧的字,有的说是尧的名,有的说是尧的德性之一。
  尧对儒家礼乐文化来说具有象征的意义。尧、舜象征着人具有善良的本性,并且可以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孟子“言必称尧舜”(《孟子·滕文公上》),在他看来,尧是圣人,而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就是说人人可以成为圣人。
  尧对礼乐文化形成的象征意义还在于他让社会更文明了。在尧的时代,天下还不太平,洪水横流,到处泛滥,草木遍地丛生,禽兽大量繁殖,庄稼没有收成,禽兽威逼人类,印满兽蹄鸟迹的道路遍布中原各地。在这种情况下,他任命四方和四时之官,分工明确,用仁政平治了天下。
  尧对于礼乐文化来说,其意义在于让文明延续有一个体制和制度的保障。如他选择继承人,注重尚贤。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最烦心的事情,尽了做君主的责任。“孟子日:‘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孟子·离娄上》)这种修养保证了礼乐文化的延续。
  其二,汤与礼乐文明的变革。商汤对礼乐文化的贡献就是对夏朝破坏礼乐文明的发展倾向进行了遏制,让礼乐文明重新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史称“商汤革命”。
  “商汤革命”对儒家文化的意义就是对于伤害礼乐文化的制度进行革命。“商汤革命”从汤征讨葛开始。葛伯对土地山川没有敬畏之心,开始不祭祀山川。汤和葛是邻居,汤派人去问原因。葛借口说没有祭祀天地的牺牲。汤送去了牛羊,葛伯自己把这些牛羊杀了吃掉了,没有祭祀天地山川。汤听说后又派人去问,葛说因为缺少粮食。汤让自己领地内的老百姓帮助葛种地,葛伯却派人抢夺这些人的食物,甚至杀死了一个小孩。汤实在没有办法,开始征讨葛伯。孟子描述说老百姓盼望汤就像干旱时盼望下雨一样。
  在孟子看来,汤是以大事小的典型,“惟仁者能以大事小”(《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也是以德服人的典型,“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古书把汤伐桀灭夏称作“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顺乎天”是说适应天命,“应乎人”是说得人心。
  其三,周公与礼乐文明的系统化。据说周公制定了系统的礼。秦汉文化史上,周公绝对称得上是一位箭垛式的人物,除了摄政、东征的辉煌政治业绩之外,系于其名下的文化成果也颇多。马融、陆绩等以为《周易》之爻辞乃周公所作。
  周公巩固了周室对全国统一的管理,奠定了周朝制度,让周王朝从一个蛮荒西陲的小小部落,演变成一个重礼乐典章制度的庞大王朝,成为后世儒家崇拜的“圣人”之一。
  ……
展开
目录
一  礼崩乐坏
1 礼乐文化的内涵
2 儒家圣王与礼乐文化的形成
3 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的表现

二  学术下于私人:孔子开私学之风
1 “君”与“师”
2 孔子教谁:有教无类
3 孔子用什么方法教:起、发、诱、诲
4 孔子要把人教成什么样?
5 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怎样的?

三  孔子之儒学:六艺之学
1 孔子以六艺教学
2 礼学
3 乐学
4 书学
5 易学
6 《春秋》学
7 《诗》学
8 射学
9 御学

四  道术的分裂与孔子后学
1 孔子与儒学的创立
2 《论语》的结集:孔子后学的精神指南
3 颜回和颜氏之儒
4 思孟学派:早期儒学中的心性派
5 荀子:早期儒学中的礼学派
6 早期儒学和道家关系之谜团
7 孟子拒斥墨家
8 儒法治国方法之争
9 儒家和阴阳家都关注阴阳范畴
10 儒家和名辩者在语言哲学问题上的交锋

五  儒家之道
1 活着的意义:立志成圣贤
2 成圣贤如何可能:人性的善与恶
3 如何成圣贤:天生的还是学来的?
4 圣贤:天乎?人乎?
5 内求还是外求?
6 谁能成圣贤:所有人还是个别人?
7 圣贤的德性生活
8 圣贤的饮食之道
9 圣贤的家庭之道
10 圣贤的交友之道
11 圣贤的从政之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