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36929
  • 作      者:
    邓安庆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邓安庆,江西瑞昌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教授,伦理学方向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德国哲学、西方伦理学史、应用伦理学。曾师从张世英、张志扬完成硕士研究并师从杨祖陶、陈修斋完成博士论文。1997年任外国哲学教授,1999年任伦理学博士生导师。2001-2003年获德国洪堡基金资助在柏林进修德国哲学,2003年起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版著作《谢林》、《叔本华》、《施莱尔马赫》、《美的欣赏与创造》(获1998年中国教育图书展图书奖)、《文化建设论》(与邓名瑛合著,获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中国》(与杨河合著,获第14届国家图书奖)、《正义伦理与价值秩序》、《当代哲学经典·伦理学卷》。译著:《伽达默尔文集》(主译)、【德】赫费:《作为现代化之代价的道德》、【德】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及其相关对象的哲学研究》、《布鲁诺对话》、【瑞士】司徒博:《环境与发展》、【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德】施莱尔马赫:《论宗教》。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实践哲学问题史文丛·启蒙伦理与现代社会的公序良俗:德国古典哲学的道德事业之重审》是邓安庆教授2004年立项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全书以启蒙伦理为主线,系统研究了德国古典理性主义伦理学,清晰勾勒出从莱布尼茨“神义伦理”到康德“启蒙伦理”再经浪漫主义批判与反思前进到黑格尔现代性伦理意识的古典哲学伦理学生成境遇,具有问题意识明确突出、现实关切真诚感人的特色。
  更难得的是,这是一部足以与西方哲学对话的原创著作。作者以研究者的姿态,通过对西方原典的解读,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结论,不乏新的突破。如对康德“哥白尼式革命”的重新阐释,祛除了以往业内研究的盲点,必将引发新的研究兴趣;对莱布尼茨伦理思想的发掘和对浪漫主义反叛启蒙伦理的分析,纠正了国内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偏见;对一些重要的细节方面的研究,诸如对“Sitten”概念的分析、对康德奉行的道德建构主义路线和黑格尔奉行的伦理释义学路线的区分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创新价值,可以说为后续的研究奠立了基础,充分展示了作者可贵的学术自觉和深厚的学术功力。
展开
精彩书摘
  “对象”在认识能力中的“构成”,当然不依赖于“对象”,而依赖于我们认识能力“如何”去“构成”的方式。所以,康德在“对象”和“知识”(认识能力)之间的“颠倒”所具有的“哥白尼式革命”的性质,与其说是认识中的主、客体关系的“颠倒”,即认识由原来的以对象为转移转变为对象以认识能力为转移,不如说是对自然的认识态度的拒绝和一种哲学的思维态度的确立。仅从认识论上,说主客体关系的颠倒是一种哥白尼式革命,当然也没错,但过于表面,它无法说明这种颠倒与康德既要摧毁旧的形而上学又要建构一种新的所谓“科学的形而上学”究竟有什么关系。甚至从认识论上,我们以前的教科书总是说,这种“革命”具体体现了康德“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也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说法。因为对于自然科学家出身的康德,他十分明白,自然规律(法)不是人“颁布”给“自然”的,而是自然本身内在固有的,人只能去发现它,而不能“颁布”它。如果像有的书上那样,说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就是认识主体为认识对象(自然)“颁布规律”,那就完全误解了康德。康德一再强调,他的《纯粹理性批判》是一本“关于方法的书”(BXXII),而“方法”的关键就是思维方式的改变。因此,人为自然立法,只能是为我们的“自然的认识方式”“立法”,为不考察人的认识能力,不考察认识如何可能,就贸然地把知性概念用来对“对象”下“规定性判断”的这种“独断论”立法。对自然意识立场的克服才真正是“哥白尼式的”,因此,康德颠倒“对象”与“知识”的关系,并非是为了“扩展”知识的范围,而是“校正”“自然地”获取知识的态度。对此,康德有个明确的说法:
  “我们现在所从事的这项研究,真正说来不能称之为学理(Doktrin),而只能称之为先验批判,因为它的意图本身不是扩展知识,而只是校正知识,并且应该承当一切先天知识有无价值的试金石。因此,这样一种批判是尽可能地准备作为这类认识的一种工具论,假若这一点也达不到的话,至少也要成为这类认识的法规(Kanon)。”(B26,A12.)所以,我们的结论是,借助于先天知识的这种“法规”对“自然的”认识态度的“校正”,才是康德“颠倒”“对象”与“知识”关系的“哥白尼式革命”的首要含义。三、什么是康德所谋求的“形而上学任务中的好的进展”?但上述含义,如果仅仅从“知识论”角度去看,是极为有限的,最多具有一种方法论上的“手段”意义,因为在“扩展我们的知识”问题上,康德自己一方面认为以“对象为转移”的自然的认识态度在扩展知识上的所有尝试都失败了,另一方面他所主张的“先天”、“反思”、“批判”的哲学知识论的意图,又不是为了扩展知识,而是为了校正知识,以“拯救”形而上学。因此可见,康德自称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知识论”上的,而是形而上学(Metaphysik)上的。因此,我们接下来必须考察的是,为自然的认识态度立法,对于康德所致力于解决的形而上学问题,究竟处于什么关系?或者说,这种“立法”是否能够解决康德要考察的“我们在形而上学的任务中是不是有更好的进展”这个问题?所谓“我们在形而上学中的任务是不是有更好的进展”,实际上包含这两个问题:“形而上学作为自然的倾向是如何可能的?”和“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是如何可能的?”
  ……
展开
目录
序杨祖陶
导论德国古典哲学与现代的“道德事业”

第一章 莱布尼茨的理性启蒙与德国古典哲学道德事业之奠基
第一节 莱布尼茨哲学的实践指向
一、莱布尼茨的座右铭:理论加实践
二、哲学的时代使命
三、莱布尼茨哲学的现代性
第二节 莱布尼茨《单子论》形而上学的伦理——政治维度
一、《单子论》一书的论证结构
二、对《单子论》形而上学的实践哲学解读
三、《单子论》形而上学实践哲学的意义
第三节 莱布尼茨基于科学理性启蒙的具体伦理思想
一、莱布尼茨快乐主义的幸福论思想
二、莱布尼茨的德性论
三、莱布尼茨的正义论
第四节 神义论的失效和莱布尼茨式启蒙的局限
一、莱布尼茨之前的神义论探讨
二、莱布尼茨神义论的论证要点
三、莱布尼茨神义论论证的失效及其启蒙伦理的困境

第二章 康德哲学的实践哲学转向与启蒙伦理的义理阐明
第一节 康德哲学的实践哲学性质:从“形而上学”到“行而上学”的哥白尼式革命
一、正确理解“哥白尼式革命”的出发点
二、“哥白尼式革命”为什么不限于“颠倒知识与对象的关系”?
三、什么是康德所谋求的“形而上学任务中的好的进展”?
四、从知识性“形而上学”到道德性“行而上学”的转化
五、“行而上学”的“哥白尼式革命”意义
第二节 作为“行而上学”的康德伦理学体系之构成
一、一个基础性的问题:Sitten究竟是“伦理”还是“道德”?
二、康德伦理学体系的形成过程
三、康德三部伦理学著作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康德道义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
一、康德对伦理学的基本界定和部门划分
二、康德伦理学的基本问题:“我该做什么”?
三、康德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人的自由和尊严何以可能?
……
第三章 费希特:从知识学原理出发开拓现代社会伦理
第四章 浪漫主义对启蒙伦理的反叛与现代道德事业的转向
第五章 黑格尔对启蒙道德的终结及其对伦理-政治共同体的再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