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神话发展研究》:
盘古与盘瓠在岭南的混用、叠合与融合由来已久,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盘古”与“盘瓠”二词同音导致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2)过去与现在的盘古庙创建者的疑误导致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3)文化交流互动导致了两种文化的融合。
在这三个原因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三个,即两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具体来说,文化的交流一方面会使不同内涵的文化发生叠合、融合,另一方面也会促进民族的融合。随着汉人的南迁和中原河洛文化的进入,盘古与盘瓠文化在岭南的共存共融,使得岭南文化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岭南诸民族新的文化共同点又加速了南越民族分化、与汉民族融合及岭南南越民族汉化的进程。最能体现这两种文化融合的代表就是肇庆的盘古祖殿。
这座盘古祖殿实际上应为盘瓠祖殿,是早期聚居于此地的瑶人所建,供奉的是他们所信奉的盘瓠。元代时期,共处一地的汉、瑶人共同把它改为十皇殿,供奉后土皇、高辛皇、盘古皇、衡山皇、白马皇五个瑶族祖先神和轩辕、神农、伏羲、颛顼、少昊五位汉族祖先。从此以后,汉族与瑶族两个民族的祖先都存在在这一殿之内。到了今天,肇庆境内的瑶族同胞已经很少了,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大量瑶族同胞迁徙到外地,另一方面是部分瑶族同胞与汉人融为一体了。由此大体可以窥见汉瑶两族的文化交融与互动过程。
再如花都市狮岭镇,该镇在历史上也曾为瑶族人民的聚居地,清末民初曾有不少瑶族同胞,但现今已无瑶族同胞活动的迹象,其原因与肇庆一样,都是外徙与同化共同导致的。花都的盘古庙最初为瑶族所建的盘瓠庙,至今保存完好,近年更是修葺一新,盘古诞的活动也一直兴盛不衰,很多华侨及岭南各民族到此寻根问祖,祭拜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盘古。
作为岭南少数民族的重要一支,畲族也深受汉族文化影响。以潮州的凤凰山为例,该地为畲族同胞的发祥地和聚居地,现在很多迁往浙江的畲族同胞每年都会回凤凰山祭祖。由于畲族是盘瓠的后裔,故在服饰上喜穿凤凰装,因此现在潮州凤凰山一带仍有两万多人仍保留着特殊的凤凰习俗,但他们否认是畲族后裔。就族谱而言,畲族的宗系谱族主要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一些与汉族姓氏相同的畲族姓氏,如广东东源、龙川、和平、饶平、南雄、乳源等县市畲族蓝、雷姓,其中蓝姓说是炎帝的后裔,雷姓说其祖源于陕西冯翊。第二种是认定盘瓠图腾为宗族之始,如广东丰顺、增城、惠东等地的蓝、盘、雷氏等。在这些宗系谱族中,由于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畲族的族谱中“盘瓠”又有“盆(盘)大护”“驸马”“盆(盘)古大王”“护王”(驸与护同音)“龙犬”等浓厚的汉文化色彩称谓,这自是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①。
盘古文化在广西的影响也很大,如桂西一带至今还在(壮族)民间流传《盘古开天辟地歌》:“盘古开天地,造山坡河流,划州来住人,造海来蓄水。盘古开天地,分山地平原,开辟三岔路,四处有路通。盘古开天地,造日月星辰,因为有盘古,人才得光明。”桂北、桂中、桂东的一些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分布区有很多盘古庙等。
当然必须肯定的是,盘古开天化物的神话已经在中华各民族中流传了上千年,岭南众少数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在长期与汉族人民交往与接触的过程中,自然会在文化上相互影响,因此他们的信仰中存在盘古自然情理之中。同时,地处岭南的汉族人也自然会接受盘瓠文化。今天柳州复建的盘古庙庙门悬联“混沌初开,天地神人尊盘古;乾坤久奠,苗瑶壮汉荐轩辕”,在这座盘古庙里各民族都奉祀轩辕,这反映了各民族融洽相处,文化互为,都把自己纳入了黄帝后裔的行列的现实。
然而这种融合也存在特例,如广东畲族的神明崇拜中,盘古和盘瓠的区分是相当清楚的,尚未发现叠合和混淆的例子。在广东的瑶族,人们认为祖先有盘古和盘瓠两个,盘古不仅是开天辟地的创世神,而且是创造瑶民的祖神;狗头王盘瓠立功娶公主为妻也繁育了瑶人,但在他们的故事、歌谣及祭祀活动中又经常把盘古和盘瓠叠合在一起,尽管开辟神与祖先神故事的母题是完全不同的②。可见,虽然部分盘古与盘瓠的神话存在不叠合现象,但这实际上也体现了盘古神话与盘瓠神话在进程上的融合。
总之,盘古神话与盘瓠文化在岭南的交流与融合,不仅反映了神话演变的轨迹,也反映了岭南民族分化、融合的过程。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