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网·世情·人心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8039866
  • 作      者:
    阎纲著
  • 出 版 社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华文学通史》的“新时期活跃的理论批评家”一章中写道:“在为新时期文学鼓吹呼唤、开拓进取的中年批评家中,阎纲是较突出的一位。”“作为从50年代崛起的一代批评家的代表,在‘文革’后他写的文章不仅数量多、影响大,而且确立了批评的主体意识,形成了其批评的独特的个性,那就是被称为‘评论诗’的阎纲的批评风格。”阎纲这个名字与当代文学批评史关系密切。
  《文网·世情·人心:阎纲自述》虽然是一部自传,却牵连出当代文坛的方方面面。既有与张光年、黄秋耘、冯牧、侯金镜、严文井等人的交往,也有与郭小川、孙犁、韩映山、张一弓、王蒙、杨守松、贺敬之等作家的交流,还有《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灵与肉》、“陈奂生系列”《人到中年》等作品的故事。本书内容翔实丰富,兼作者文笔不错,进一步增加了可读性。
展开
作者简介
  阎纲,1932年生,陕西礼泉人。评论家,兼写随笔、杂文和散文。1956年起,在中国作协和中国文化部从事编辑工作。编辑的报刊有《文艺报》、《人民文学》、《小说选刊》、《评论选刊》、《中国文化报》等。著有评论集《文坛徜徉录》、《文学八年》、《阎纲短评集》,《神·鬼·人》、《余在古园》、《文学警钟为何而鸣》等,多次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中国新文学学会的“研究成果表彰奖”和“优秀论文奖”。出版杂文随笔散文集《冷落了牡丹》、《笑比哭好》、《惊叫与诉说》,《座右鸣》、《我吻女儿的前额》《三十八朵荷花》、《爱到深处是不忍》和《美丽的夭亡——女儿病中的日日夜夜》等,单篇《我吻女儿的前额》获“首届冰心散文奖”。
展开
内容介绍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难道是古今中外知识分子共同的命运?彻底否定“文革”,是继“五四”后又一次伟大的启蒙运动,其文学启蒙的要义是从神学回到入学,从呐喊升华为忧愤深广。
  六十年来,我亲历了这一异化到复归的全过程,波谲云诡,忍看朋辈成新鬼。这里记述的未必称得上“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却是满怀怜悯、不惜牺牲的血写的“人”。
  献上一瓣心香为他们敬燃。
展开
精彩书摘
  从水中吐火到火中生莲
  阎纲先生表面上看,文质彬彬,但他还有不愿安分、随顺的一面,有陕西人生冷硬倔、敢拍桌子掀板凳的脾性。事实上,正是凭着这股“牛犊顶橡树”的犟劲,他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那些高呼大喊的文字,才蓄满了突突上发的勃郁之气和冲决之力。
  “水中吐火”是古人形容小说叙事的奇异效果的意象,适合用来评价阎纲的评论文章。是的,阎纲的评论文字如“水中吐火”,纯净而热烈,显示着他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挚爱和忠诚,显示着他对排抵极“左”思潮的勇气和决绝。他是对8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批评家。可以肯定地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他的勇敢和无畏,没有他的仗义执言,一些敢于揭示社会矛盾、触及尖锐问题的作家,就有可能被遗忘、被埋没,一些有分量、有价值的作品,就有可能被遮蔽、被忽略。
  阎纲把人道主义当做自己的文学纲领,把关心人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当做文学的任务和使命。他通过捍卫文学的价值和自由,来捍卫人的尊严和权利。总之,如何把人从非人的异化状态里解放出来,如何重新在神与鬼之上确立人的位置,是贯穿在阎纲至今为止的所有批评性文字中的核心问题。而坚持不懈地为此而努力,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是需要一种火一样热烈的硬汉子精神的。白烨先生在阎纲1998年出版的评论集《余在古园》的序文中说:“阎纲以意识形态上的反t左,,职业道德上的打假和艺术创新上的扶新,表现出了一个知识文人在社会和文化转型之中的清醒、冷静和正直,这是社会良知之所在,也是阎纲的价值之所在。”他的评价是准确的。
  进入90年代,商潮澎湃,文学淡出,作家失态,批评家失语,阎纲先生的心境,也像秋风扫掠过的原野,空旷而寂寞。面对乱象迷眼的文学“现场”,面对“经济转型期”文学评论的尴尬,他内心充满欲说还休、不说也罢的“困惑”和无奈。但关于《白鹿原》和韦君宜的《露沙的路》和思想性著作《顾准文集》等的评论,还是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文章中,阎纲关注和思考的,依然是民主的价值、科学的精神、现实的问题和历史的教训,依然是知识分子的境遇和“人的尊严”这类重大问题;追求的依然是“智者的广博,仁者的旷达,哲人的深郁。大境界,大写意,大手笔”;运用的依然是负重若轻、嬉笑怒骂、淋漓痛快的杂文笔法。
  阎纲90年代以来的写作兴趣在散文。如果说,他的评论是从心灵的净水中喷出的火,那么,他的散文就是从心灵的圣火中生出的莲,水中吐火,火中生莲,都是令人惊叹的美妙景观。
  阎纲散文的风格是平易,是亲切,是坦率,是真诚,是行云流水般的自如和潇洒。他善于实话巧说,长话短说,摇曳多姿,不落俗套,能于平朴中见文采,于淡泊中寄至味。他的散文属于那种有价值重心和意义指归的散文。
  他欣赏散文的“悲剧色彩”,强调散文写作要“自由”,要“真诚”,要“有感情”,要含纳沉郁的人生体验和情感内容。他甚至说“散文是老年,小说是中年,诗歌是青少年”。他每有“老年”之叹,心境似乎也很悲凉,喜欢说一些伤感的话。“怀旧,恋土!伤逝,惦念!”这也难怪。爱女一病不起,老友乘鹤西去,深哀巨痛,亦云极矣,焉得令人不伤悲,焉得令人不泪垂?
  ……
展开
目录
时代,呼唤着阎纲式的批评家 刘再复
从水中吐火到火中生莲 李建军
一、降生在文化人家(1932—1949)
丝竹盈耳童年梦
爷爷开蒙
妈妈大动笞刑
由戏曲而写作,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
 
二、踏进作协的门槛,就和文学同命运了(1956—1966)
《文艺报》是我的摇篮
侯金镜是我的恩师
《再批判》—反右再烧一把火
拜望老舍,是我的一大幸事
丁玲与多福巷16号
灾难全落到母亲一个人的头上
 
三、“文革”横扫,文联大乱(1966—1969)
文联大楼闹翻了天
毛诗血案
 
四、怨也向阳,念也向阳(1969—1975)
阎纲不投降就把他消灭
严文井:走资派惜“五一六”
“哪有什么表啊,你千万别捅出去!”
郭小川:偷天火点燃自己
侯金镜被当成一捆柴送往火葬场
臧克家赞美干校劳动
我作诗,诗可以怨
难产的《中国作家协会在干校》
 
五、《人民文学》招牌换记(1975—1976)
邓小平说:“办好这个刊物,不容易。”
蒋子龙挨批,陈忠实坚拒
抓到一篇好稿子:《鲁迅给毛主席送火腿》
六访柳青
 
六、让思想冲出“文艺迷信”的牢笼(1976—1980)
“四人帮”抓了,乌拉!
文艺冰河开始解冻
首先从“黑线专政”发难
劫后重聚不胜唏嘘
神学·人学·文学
 
七、《文艺报》:文艺界的晴雨表(1978— )
拨乱反正,《文艺报》敢为人先
不要设禁区,不要下禁令
 
八、直面现实才能拯救文学(1979— )
九、办《小说选刊》,当选家(1983—1986)
十、主笔《中国文化报》(1986—1989)
十一、市场下的新变和坚守
十二、伤逝
十三、多余的话
十四、结语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