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去
她在一个普通的夏日早晨开始行动了--当时,她发觉自己在电脑前无聊地踢着鞋后跟,还一下一下地数着数--这可不是老板吩咐的活儿。罗莎.雷恩,三十五岁零几个月,总觉得有只看不见的秒表滴答滴答地耗尽了她的时间,她数算着自己的年月:那些坐着办理杂务、凝望着天空发呆,还有盯着电脑显示屏的日子--那玩意儿老是闪烁不停,快把她弄瞎了。过去的十年里,她一直稳稳地坐在这个职位上,双腿就像锁定在桌子下面。她打了上百万份电子邮件,打得手腕的肌肉都劳损了,也并未对任何事情有更精深的了解。望望前面,未来一片灰暗。看看身后,家里的景况也令人灰心丧气。而此刻,她坐在“当下”,过去和未来漩涡似的围绕着她。屋外,这个城市飘浮在白昼的种种喧嚣之中--车辆的摩擦碰撞声、模糊不清的言语声,汇成难以分辨的大合唱。这些声音如潮汐般起起落落,她听到了鸟儿在屋檐下的啁啾,也想起了河流和车流,还有飘浮在太阳光影中的烟雾。
这一天,她坐在桌前,汗水湿了衬衫。她想,如果他们告诉我,我这辈子就只能干这个,那么,我是当即就去死还是继续活下去?她接着又想,这一切都是为什么,是为了什么?这念头真的让她受不了了,于是她给老板写了封邮件。信写得简短生硬又有几分哀伤,提了提她的青年时代、早期的职场生涯,感谢老板的提携,表达了自己最深切的遗憾,最后来了一句“我要辞职”。这句话说得掷地有声。点了“发送”之后,她就关机了。然后,她拿起帽子、外衣,走了出去。经过门口保安的身边时她突然感到一阵紧张,那两个胖胖的门卫正在互相开玩笑,他们向她踱过来。只要他们再多晃一下手里的钥匙,她就会整个儿崩溃,请求他们将她永远锁进屋里。可是,门开了。“早点儿回去吧。”俩人一起说着,把她放了出去。罗莎来到了外面的大街上,一辆辆车在排队等候前行。她回家了。
这是六月的一个星期一,罗莎辞了职。已经是下午了,时间却还早。她坐在空荡荡的火车里,惊诧竟还有这么大的空间,这么多空着的座位。门关起来的一刹那,她感觉到一股风。看着那些电话卡和汽车保险的广告,她想,这都是些生活的缓和剂。她又瞥了一眼车上的乘客,看不出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这一伙人平淡无奇,但仍属于人类群体中的一部分。她看着一则广告笑起来,又挖了挖耳朵。一个男人的目光和她对上了,她迅速垂下眼帘。她看着墙上的灰尘,手指绕着座椅上的斑渍画来画去,就这样一直盯着车厢里的每一个细节。
罗莎现在正处于但丁所说的“中点”,一生的中心,此时她应当积累知识,变得睿智。这就是说,她早年的时光应该是用在勤奋学习上,就像那位诗人,可她却把那些时间分配给了周末的痛饮狂欢和去欧洲度假。多年来,她工作时颇有成效,黄昏时分却总是无聊至极。随着岁月的流逝,她挣了点儿钱。她稳稳地待在自己的匣子里。当了多年记者,一路畅通,升迁不断。平日里写些文艺方面的文章。她明白--这一点对她来说很清楚--自己原本就是要受制于人,而不是去向别人发号施令。她几乎天生就没有玩弄权术或高高在上统治一片领地的禀赋。她的生活有好多支柱支撑着:对工作的信念、父母的爱,还有和里埃姆的关系。这一切使她不去对任何事进行深思。
然而,最近她一直觉得自己错了位。母亲去世了,那是一月份的事,从此厄运就开始了。她也知道这是自然规律,无可避免,亦无可置疑,可她就是被打击得脱离了正轨,而且没法让自己恢复正常。她去上班,大家都夸她坚强,可到了夜里,她总是噩梦连连,浑身冷汗,对空虚的恐惧和她一直竭力压制着的内心深处的混乱不安都折磨着她。她清楚自己的遭遇人人都会有,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而自己也的确应该安静下来。失去了母亲,没错。没有母亲就仿佛陷入了一片静默幽深的黑暗,可这绝不应该是生活的自然状态。她感觉就像发生了一场地震,大地被倾覆了,底下深层的东西露了出来,各种形形色色的事物都罩上了一层阴影。
……
展开
——英国《泰晤士报》
“《不光彩的小事》是一本令人惊异的书。它率真坦诚,才华横溢,引人入胜,冷酷无情——它给人的震撼不小。它堪称一部艺术的小说:尖利、幽默,处处体现人性。最妙的是,它没有丝毫无病呻吟、多愁善感的迹象。作者在绝望的深渊中发现幽默,在黑暗中找到光明,并且在隧道的机头终于重新鼓起了勇气。”
——作家 安·阿西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