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怎么会没想到可以写“捉知了”呢?
捉知了真的是暑假里最常见、几乎贯穿假期头尾的一桩趣事,至于说是否有意义,则另当别论了。
家就住在校园里,原先听说是本地一户地主家的庄园,池塘花草,树木葱郁,自然是知了宜居的天堂。在我的,记忆中,漫长的暑假就是伴着此起彼伏的蝉鸣一起度过的。
捉知了,最理想的是活捉。很羡慕附近农村家的孩子,精瘦,猴似的,三脚两脚就爬到树的高处。随着一声凄厉的嘶鸣,便是手到擒来。这等攀援功夫,不是三天两头学得了的,咱可不敢造次。
常见是找来几根铁条,皮筋,自己做个弹弓击打。那就不是纯粹的“捉”知了。树高叶茂,你看不清那黑乎乎的知了卧在哪一枝干上。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比试的就是眼力。不过知了生性木讷,远不及麻雀机敏,任你连连击发,弹丸嗖嗖飞过,依然岿然不动,继续它的夏日咏叹调,直至被击中坠落。坠落的知了哀鸣几声就是尸身一具,你说有什么用?未了就是清点各自的战利品,分出一个水平高低。
后来从外地引入一项“粘知了”的新技术。细长的竹竿上绑一个小竹圈,粘上许多蜘蛛网,凭借强烈的黏性“黏住”知了。这活儿委实好玩,好玩在于捉住的是活物,还有可持续玩赏的余地。通常用一根长长的棉线绑在知了的脚上,手牵着任它飞翔。游戏的结果自然是知了不堪所累气绝身亡。
而傍晚时分,特别是一场夏雨过后,围着大树寻挖知了蛹则别有一番趣味。地面上一个细小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洞,凭经验就知道那是知了的巢穴。用根小棍,或小手指探入,被幼虫的脚缠住后顺势一提,一只胖嘟嘟、褐黄色的知了蛹就破土而出。捉来的知了蛹安放在纸盒里,再搁几根树枝,等待它化蛹为蝉。好几次,夜半爬起,静静目睹它进行着生命中的重要蜕变:褐黄色的蝉壳褪下了,新生的蝉已完全不是原有的模样。蝉翼轻微蠕动着,布满色泽艳丽的纹理,晶莹透亮——这是何等美丽的蜕变呵。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