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楼观众”有三多:戏迷多、行家多、劳动者多。我挤身在这些多情的观众中,先当见习“三楼观众”,也感到特别自在。有好角儿来上海演出时,我赶早去排队买票,买好票,离开演一小时前,带了大饼油条去抢三楼的前座位置。有一天,我抢占好天蟾舞台三楼的前座,邻座是一位头发灰白的老人,他看我啃吃冷大饼,忙递过一只葱油饼:“小伙子,吃热的。”这样,我们就攀谈起来。
老人说:“我烟不吸,酒不沾,吃穿不讲究,但戏不可不看。看好角儿、好戏,浑身舒服,晚上睡得香,白天劲道足。”我问:“都买三楼戏票?”他说:“可不,当了三十多年的三楼看客,你别小看三楼,声音总是往上跑,角儿的演唱,三楼听得最清,角儿的一招一式,三楼看得最准。我年轻时看连台本戏、猴戏、武戏,现在爱看老生、花脸戏。”
后来,我多次和这位老戏迷不约巧遇,谈话就多了。他告诉我:“戏看多了,懂得点门道,比方说,《洗浮山》北派与南派演法不大相同,余叔岩、杨宝森都唱过,但都没有太多的身段,盖叫天的演法,出场时的‘趟马’和探山时的‘走边’,那真漂亮。记得在更新舞台开演那天,正好碰到刮台风,下大雨,马路上到处是水,但观众不怕风雨,趟水赶来看戏。听说是盖叫天演《洗浮山》,李少春连看三场,一天换一个座位,今天前座,明天边厢,后天后座,他对别人说,看盖先生的戏,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的。”老人歇了一下接着说:“可惜他没上三楼来看看,从高处往下看那才美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