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颤动的微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6357296
  • 作      者:
    王博著
  • 出 版 社 :
    作家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颤动的微笑》110篇妙曼深情的心灵独白,真实地记录了一位财经女记者对生存世界的生命体验和现实思考。文字涉及文学、艺术、经济、历史、政治……有人间情怀,无媚俗姿态,它让你看见,一个国家、一代人,面对社会变迁带给人类价值观的挑战时,所做出的反应的热忱、丰富与深沉。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博,女,财经媒体人,自由写作者,《白朴全集》副主编。2008年,为圆一个做母亲的梦,淡出新闻界,回归个人生活。<br>    如果把十五年风光无限的新闻生涯,比作“第一个人生”;那么此后安宁写作、以自己的心和自己的灵来一场清谈,便是“第二个人生”。<br>    平凡的转身,不为一个阶段的逝去,而为一个更新更远的开始。
展开
内容介绍
    《颤动的微笑》,一本关于变化中的私人生活与公共世界的哲思文集,里面略带“私密”色彩的“私旅”、“私忆”、“私声”和“私想”,一颗柔弱的灵魂,始终映射着这个时代,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人生价值的探寻,对国运民生的思考。<br>    ——颤动的微笑,一丝出神入化的微笑,一种生命的感觉,它与任何形式的畏惧和怯懦都不相干,而与羞涩和虔敬相关。它是一颗敬畏心,一种精神品质。当人面临虚无时,回望人世、人生和自我的遥远与亲近,依然满目喜悦。<br>    ——隐于现实的前行,终归是无力改变现实的。生存于这个世界的我们,还是要殚精竭虑地寻找每一条路径。<br>    ——我含笑于清寂中,日复一日地叩击人生,因为光明就在其中,它召唤我用一生的时间来追寻,这不仅因为学无止境,而且因为心灵的敞亮可以促使我看见下一个人生。<br>    ——其实,我骨子里还是一位率性的女子。现实的游历中,一些常人不好意思讲或不敢讲出口的话,我敢。我生活在一个思想解放、个体觉醒的时代,我倾诉自己的心声、追寻自己的理想,可以不付出沉重的代价,不被历史的沧桑所刺痛。尽管社会的动荡,会伴随一次次思想的沉浮,但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洪流面前,我思,我注定敢言;我言,我注定拥有尊严。
展开
精彩书摘
    《叩问存在》<br>    这一丛花,在旷野中并不显眼,当我的心走近它的时候,才发现,这样的自然,瞬间会让艺术相形见拙。<br>    那一天,是十月十八号。北京,狂风。正在圆明园漫步的我,用纱巾包住脸、蹲下来拍它,而它,昂扬着笑脸,一任龙卷的风,含尘掠沙地袭击那粉嫩的娇颜。<br>    人哪,怎么会常常把自己看作是万物尊贵之灵。和这些迎风傲霜的花草相比,人,实际上是多么的卑微。至少,我的心,在生活的狂飙中,是卑微、怯弱的。<br>    站起身,我把一种敬意的目光献给这风中的雏菊。当深秋的寒意,让胆小的人们已裹挟上层层防寒衣时,天真的花儿,却赤裸着稚嫩的灵魂、笑怡天地间。<br>    许是天性的自然,花儿才没有在意自由成长的美丽。无论生于皇家园林,还是地处贫瘠山坡,花儿面对富人和穷人的笑脸,总是一样的嫣然妩媚、令人平生无限温柔感动和怜爱。<br>    也难怪,连同艺术,都要摹仿自然。因为,这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实在是能够唤起人们的快感或一丝忧伤。但无论艺术家的摹仿,是多么地尽善尽美,哪怕他们一辈子端坐在自然面前、盯着它一笔一笔去描摹,这一种人为的通过技术来塑造的颜色和姿态,也绝不会比得上自然本真所具有的那一种高妙和纯粹。<br>    我见过一些很精很美的画作,也听过一些世界顶级交响乐团演奏的曲目,但这些不朽的画魂和音韵,大都逃不脱对自然万物生命的摹仿和歌颂。自然,在我有限的阅历中,是一部永远不可穷极的艺术,它生来就具有一种神性的庄严,人类心性永远无法抵达的庄严。<br>    记得有一次,潘石屹和朋友们论及上帝的话题,问大家“上帝是什么?”我的答案很简单:上帝就是人类效法的“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万物生生不息、蓬勃向上这一种素朴的庄严、这一种浩渺神秘的力量,就是被西方人顶礼膜拜的“上帝”。<br>    后来,潘石屹送了我一本书。反观他在书中对人类未来的沉思,我也开始叩问灵魂:今天的人们为什么会在更高程度上崇拜自然、依恋自然,甚至是最热情地拥抱自然呢?<br>    一次,我和我的一位老师吃饭,把这个问题也带到了饭桌上。老师笑盈盈地看着我的眼睛说,其实,古人是自然感受,而今人是感受自然。这不是说我们今人更高地合乎了自然性,恰恰相反,是我们现在的环境状态和习惯的反自然性,促使我们追求真实和天真的本能的觉醒,这种本能就像道德禀赋一样,从真实和天真中流涌出来,不可磨灭地处在整个人类的中心。<br>    当时,我一下子就被老师的解释给迷住了。后来,我渐渐地察觉,那些曾经属于“素朴”的人物,为什么会在一个矫揉造作的时代里,不再是那么地适合于他们的地位了,至少,不可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这个时代里任性地发展,而必须被一种看似善良的命运所影响,悄悄地掩藏起一生。<br>    这些人,只能出现在群体之外,而且,更多地是作为人们惊叹的陌生人存在着。不是吗,这些日子在看《艺术人生》——“影响中国:是谁塑造了我们的心灵”时,那一段段远去的历史,和着一声声他们那个时代的拷问,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我的心灵。他们那些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者。<br>    如果我们能回忆一下古希腊人的美丽与自然,回忆一下雅典奥运会开幕式开场那诗意的一瞬,再深思一下这个民族怎么能够在他幸福的天空下,十分信赖地与自由的自然完美生活在一起时,你会发现,似乎只有自然——这一生气勃勃的自由,才更能使希腊人拥有这一种超凡的想象力和求知欲。<br>    就如同绽放在我眼前的这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它们天性自然的完美无缺,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了我心灵的典范,让我、让更多喜爱它的人,从造作的领域中走出,从而进入它伟大的安宁。<br>    的确,无论什么人,在一个管理的很糟糕并且杂草丛生的花园中,是不会获得真正素朴的一瞥。纯粹素朴而才华横溢、青春迸发的人,是这样一种具有雏菊一般坚强、乐观、淡然品性的人,就像藏在宇宙结构后面的神灵一样,他会永远躲在他作品的后面,因为,他就是他的作品,而他的作品就是他。<br>    其实,在今天我们呼唤自然、亲近自然的时候,我们身外的自然之每一足迹、每一瞥欣妍,都会带领我们复归一种神性的温暖,因为这一种温暖,是唯一没有被扭曲并孕育无限生机的自然。<br>    所以,当我们走过四季轮回,走过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的时候,一定要留恋珍惜每一种景象,并把它接纳心中,力争把它无限的优点与你无限的善意结合在一起,并从二者之间产生出神圣的东西。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美好,便会像一片田园风光那样自然而然地环绕着你。<br>    在这片田园风光中,你会从人生的迷途中,重新找到路径;在这片田园风光里,你会使自己的勇气和新的信仰汇集成潮流;而且,当理想的火焰在生活的狂飙中容易熄灭时,你还可以把它在心中重新燃起。<br>    注:1、今日霜降。北京阳光明媚,秋风和煦,并没有预料中逼人的寒气。上午,我没有外出爬山,也没有去游园赏菊,而是推开卧室的窗户,曲卷在床上,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一任阳光恣肆地抚慰一个女子的心房。有太阳晒着,有书有电视陪着,日子是滋润的,缓慢而舒展,温馨而又惬意。“霜降水痕收”的意境,竟也渺渺茫茫,若有若无……<br>    2、当“霜降”这又一个“冰清玉洁”的名字到来的时候,一年,又要接近尾声。人越觉得时间宝贵,时间就越跟流水似的,哗哗的往前淌。近来的手忙脚乱中,耽搁了很多秋绪,蕴酿了多日的文字也常无踪无影。好在,昨日起,老公的小病开始有所好转,这是投在我心头最亮的一片阳光,心情也为之豁然明媚许多,是为记。<br>    (写于2009-10-23 23:49:25 )<br>    《一扇未曾开启的门》<br>    谁说空旷的角落没有故事<br>    大门紧闭的故园<br>    藏着沙粒一样多的风流<br>    细雨轻柔的敲打着<br>    阶前老树的枝叶<br>    院中耸立的青塔<br>    守着一世英名的苍凉<br>    于是苍凉对着苍凉耳语<br>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有昨天<br>    并不是所有的昨天都能有今天<br>    园子的昨天是风<br>    园子的今天是雨<br>    多少风风雨雨的过往<br>    只不过门楼两行如烟的梵语<br>    —— 题:孙传芳墓园<br>    在一个雨水涟涟的下午,我驱车来到一片草青雨润的园子深处。而在过去的日子里,我的心曾无数次来到这里,来到这个名叫“植物园”的一隅。<br>    那是2009年6月8日下午2点左右,一阵突然而至的大雨,将我锁在书本上的目光移至窗外。一时间,外面世界苍苍茫茫,整个北京城笼罩在一片雨雾中、没有了轮廓。<br>    多情最是这望雨的人。也说不清为什么,我就那么痴痴地站立窗前、望那窗外的雨,听那雨声撩拨天地间的心事,看雨水落入都市的背景中。<br>    说实话,平素的我,总会生一丝不入潮流的清冷,而那一刻,却有一种得一知音、高山流水般的喜悦。雨,不仅可以浸润世界,也可以浸润心灵、过滤心灵,让人在顿悟的亲切中,找回一种坚守。<br>    就这样,一场无字无痕的雨,不知不觉中,把我和外面的世界洗了个清清亮亮。我安然地坐下来,欣赏空中明若处子的雨帘,恍然间,一习浅灰色的砖雕汉隶的影子,淡淡地浮现在我的眼前,如烟似雾般升腾起来。<br>    这是哪里来的一段文字呢?<br>    若隐若现的灵息,伴着茫茫雨雾袭上心头,让我陡升一种想去寻觅的冲动。我低头合上手中的书卷,开始闭目搜寻记忆。<br>    依稀中,那是一处古建筑门口的青砖浮雕文字,字好像是一种繁体汉隶,但由于个个生冷怪癖,所以能够记起的,只是如今一片凸凹幻化的散影。<br>    也许,正是建筑上刻有这样一种梵文般的像迹,所以一块块青砖便有了情感、有了灵性、有了历尽尘烟的超然、有了直通人心的魔力。<br>    雨,依旧下着。且思且觅中,我急不可待地想冲进雨中,冲向那尊活生生的建筑。可它又在何方呢?是在圆明园里吗?我居然一点也记不起来了。<br>    我快步抓起桌上的电话,向老公求证。他听罢,略加思索后告诉我:那是在植物园里的孙传芳墓园。<br>    呵,原来是那里,我一下子全忆起来了。那是一座幽静的院落,我曾在五月份到过那里,并对大门内侧的石雕楹联情有独钟。<br>    放下电话,我赶紧寻找雨伞,准备前往。<br>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似在催促我的脚步。正在换鞋的我,突然意识到,大雨天,空旷的植物园一定游人稀少,而一个女子独步雨中探访墓园,难免会生出几分害怕。<br>    那么,有谁又可以陪伴自己呢?稍加迟疑,我把电话打给了一位离我家最近的朋友,他是一位青年书法家,兴许,那天书般的文字他能够认识呢。这样,三五分钟的光景后,我便看到他头顶一张报纸,湿淋淋地站在部队大院的门口在等我。<br>    接上朋友,我们入四环直抵植物园。一路上,烟轻雨小,望里青滩迷蒙,飞旋在天地间的惬意,直叫我把车速提的飞快。只半个多时辰,我们就到了。<br>    撑起伞,举目细雨中空灵的远山绿树,俯首碧波映照的拱桥水草,那看与被看的流水脉脉,恰似往昔王府人家窗前淡去的风景;而那幽幽中闪烁的水色,沉沉的,亦有古都雍容的厚蕴。<br>    为了尽快见到我心中的文字,我们掠一眼湖光景色,便随同一位自称了解楹联古字的大伯拐往墓园。这位大伯边走边用手指在掌心给我比划那似曾相识的古体字,我一看,便知遇上了道中人。随之,一阵酣畅的谈笑,飞入了路旁的树林中。<br>    不巧的是,当我们冒雨绕过几片草坪和林子,看到几步之外、深隐于小路尽头的飞檐斗拱时,下面那一扇朱红的门,却是紧闭的。<br>    我“嗡”地愣了一下,后又打起精神走过去,看一眼门额上方的浮雕——“泰安孙馨远先生墓”,就试着伸手把门往里推了一推。我知道,那令我心魂跌宕的文字,就在这青砖碧瓦的门墙后面,我好希望这一扇门能为我们开启。然而,寂静中,深锁的门只些微动了一动,露出一条窄窄的缝。<br>    我好是失望地松开手,又转身去附近的工棚中了解详情。几位民工告诉我,墓园因修缮事宜,已关闭半月多了。<br>    惊诧中,专程而来的我们,一时无缘与隐在门后的真迹见面了。失落的我,怀揣几分留恋,再一次走上前,扒着门缝仰视起了院中的石塔。<br>    隔着时空,远远地,我无法嗅到台阶上钵体石塔的鼻息,但似乎看到了塔下英灵的衣袂和低悬的宝剑。石塔就这样端然肃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雨,却仪态威严,我真有些不知所思。<br>    可谁又能解读这里半世的风光呢?每一个时代所背负的历史包袱都不一样,今天被时代所宠爱的人,明天也许就被时代抛弃了。而在沉寂已久的历史人物面前,远处的青山和湖水,都选择了沉默。<br>    砖雕的文迹,在转身之时,依稀尚在我的眼前,而灼灼桃花不在。可彼时的旧景旧情,依旧释放着千年的风流。<br>    归来途中,我自作主张选择了一处临水的回廊坐下,并要了一壶茶,邀友人面对这清湖水榭。<br>    看着桥上有人打伞走过,我只觉得,不求甚解那虚幻中亦古亦今、亦玄亦妙的文字,只驾了一种诗意而来、与自己的心来一场风云际会,便也可以了断其他向往、觉知这样守望中坐上一辈子,也是人生好时光了。<br>    (写于2009-08-19 22:10:17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生命的嘴唇满含回忆<br>《精神之光》 <br>《叩问存在》 <br>《一扇未曾开启的门》<br>《夜灯下的中国》<br>《等你》<br>《时光的邂逅》<br>《一丝光亮》<br>《一个记忆深处的符号》<br>《灯光中的三杯茶》<br>《那片园子》<br>《岸上人》<br>《静待知音》<br>《薄荷岛之恋》<br>《一个人的地老天荒》<br>《一支朱红色的拐杖》<br>《我和这个时代》<br>《我流泪了》<br>《行走中思考》<br>《希望的热忱》<br>《回归自然》<br><br>第二章 一树花枝尽在凝望里<br>《满目恬淡中》<br>《踏风寻意》<br>《我的潜意识》<br>《孤岛不孤寂》<br>《这个世界上》<br>《水乡少尘时》<br>《童心来复的一刻》<br>《相遇自己》 <br>《她忆,故她在》<br>《浮世一梦》 <br>《烟柳温柔乡》<br>《一帘秋雨》<br>《一个人的书房》<br>《恪守平淡》<br>《年华》<br>《若有春风来》<br>《像玫瑰一样存在着》<br>《昨日梅花》<br>《心,总是那一颗》<br>《一日一慧》<br>《不为修来世》<br>《另一场清欢》<br><br>第三章 手捧一滴灼热的眼泪<br>《一方“手帕”》<br>《“泥河湾”的哭泣》<br>《由“遇罗克”想到的》<br>《人间荒诞》<br>《达沃斯的喧哗》 <br>《微雨深处》<br>《谁的钱?谁的权?》 <br>《聆听真挚》 <br>《鲜为人知的电影商战》<br>《公民的福祉》<br>《遗漏的“贫困”》<br>《“慈善”在叹息》<br>《一种消费掠夺》<br>《饥荒与盛宴》 <br>《桥》<br>《第一印象》<br>《遥遥天际》<br>《向权力倾诉》<br>《谁剪走了我们的羊毛》<br>《色情文化是娱乐极品吗》<br>《别为“偷生”而下跪》<br>《中国何时有这样的“圣诞老人”》<br><br>第四章 飞雪中飘来故人情<br>《故园人》<br>《归乡小记》<br>《他乡亦故乡》 <br>《我接触过的韩雪璜(一)》<br>《我接触过的韩雪璜(二)》<br>《我接触过的韩雪璜(三)》<br>《与雪璜共勉》<br>《伟大的印度知识分子》<br>《阿联酋男子》<br>《一位埃及外交官》<br>《又见奥迪公使》<br>《怀念魏巍》<br>《是非茅于轼》<br>《韩云峰与“恶之花”》<br>《路中汉作品随想》<br>《真诚的美好》<br>《值得尊敬的小谢》<br>《可爱的洗车工》<br><br>第五章 一枚笛音化了青山雪尘<br>《另一种乡思》<br>《人生若只如初见》<br>《你是我的影子》<br>《遥思》<br>《我的中秋夜》<br>《共度》<br>《老公的“花心”》<br>《村姑和秀才》<br>《披着满肩的月光回家》<br>《有女人真好》<br>《温柔的寒冷》<br>《梦中的忏悔》<br>《喜悦之花》<br>《一缕温香寄天涯》<br>《我的柠檬树》 <br>《生命的路上》 <br>《天地有情》<br>《木棉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