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第三只眼识台湾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417435
  • 作      者:
    叶永烈著
  • 出 版 社 :
    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在两岸关系高度政治化的现在,在各种宣传都充满意识形态偏见之时,语言文字的力量或许是微弱的,但历史大变迁中那些琐碎的凡人俗事、细微末节往往是最真实的,细细体味他们一路走来的蹒跚与心酸、荣耀与自豪,方能感受到历史有着怎样的真实和过往。谨以此书献给每一位关心台湾时事的读者。<br>    如果想茶余饭后多点谈资,可以翻翻《我们台湾这些年》;而如果你真的有兴趣了解台湾这几十年,那么建议读一读叶永烈先生的《第三只眼识台湾》,相对于前者受限于敏感的政治环境,抑或作者刻意的淡化,对很多问题都只是蜻蜓点水,而这本书则更直接。
展开
作者简介
    叶永烈,上海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级作家,教授。1940年生於浙江温州。1963年毕业於北京大学。11岁起发表诗作,19岁写出第一本书,20岁时成为《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br>    主要新著为150万字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展现了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新中国诞生的红色历程;《反右派始末》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了1957年“反右派运动”的全过程;180万字的长卷《“四人帮”兴亡》以及《陈伯达传》、《王力风波始末》,是中国十年“文革”的真实写照。《邓小平改变中国》是关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全景式纪实长篇。《受伤的美国》是关于美国911事件这一改变世界历史进程重大事件的详细记录。此外,还有《用事实说话》、《出没风波里》、《历史在这里沉思》、《陈云之路》、《中共中央一支笔──胡乔木》、《走近钱学森》、《美国自由行》、《星条旗下的生活》、《俄罗斯自由行》、《欧洲自由行》、《澳大利亚自由行》、《真实的朝鲜》、《今天的越南》、《樱花下的日本》、《南洋风情》、《面对“韩流”》、《多娇海南》等。
展开
内容介绍
    《第三只眼识台湾》是一部轰动两岸的纪实文学——让你真正透彻地认识台湾!<br>    《第三只眼识台湾》作者叶永烈以充满细节与花絮的笔调,以敏锐的目光与全面的视角,抓住台湾的特点、热点、焦点,抓住大陆读者最感兴趣的问题,以作者一贯的“用事实说话”的风格,深入剖析了台湾的政治,经济,历史,人文,风土人情,旅游资源等各个方面,为读者展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新台湾……
展开
精彩书摘
    照着网络养孩子<br>    自从小孙女2004年在台北出生以来,我和妻就一直为儿媳担心,因为她从未养育过孩子,毫无经验。她头一回当妈妈,常常打电话来“咨询”,把我们当成了“顾问”。不过,向来遇事不愁的长子倒有一句挂在嘴边的“名言”:“第一个孩子照书养,第二个孩子照猪养。”固然,到了养第二个孩子的时候,已经有了经验,可以“照猪养”,伺题是他们现在面临的是如何养好第一个孩子。自从长媳怀孕,他就买了一大堆书,与长媳一起“钻研”起来。<br>    没有长辈在身边,他们居然也把孩子带大了。小孙女长得活泼漂亮,人见人爱。在夸奖小孙女的同时,我们也总是夸奖长媳的细心照料。<br>    后来,长子一家来上海,小孙女已经会走路、说话了。他们住在家中,天天和我们在一起,非常热闹。妻给孙女做了肉末蒸蛋,孙女吃了一口就吐掉了。给她吃生煎包子,只吃皮,不吃肉馅。儿媳告诉我,孩子小的时候,请了一位台湾保姆。这位保姆吃素念经。没想到,保姆走了之后,孩子竟然养成了不吃肉的习惯!她问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矫正?这下子,我们成了“老革命遇上新问题”,头一次遇上这样的“难题”,无法“顾问”。还有一道“难题”是,她很早就会叫爸爸,可是一直把妈妈也叫做“爸爸”。我们同样无法“顾问”。<br>    那时候,每天早上,儿媳总是对我说,“爸爸,借你的电脑上一下网。”我以为她用电脑收发E—mail,正想走开,她却说道:“爸爸,你知道我每天早上上网干什么?”原来,美国有一个网站会告诉你,出生多少天的孩子需要注意什么事。她不仅“照书养”孩子,而且还“照网养”孩子呢!在台北家中,她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上那个网,查阅今天带孩子该注意什么,已经成了她的生活习惯。<br>    过了几个月,小孙女又来上海,妻又给孙女做肉末蒸蛋。这一回,孩子吃得津津有味。用鱼肉、鱼汤拌饭,孩子特别喜欢。孩子终于不再吃素,这使我们非常高兴。我问儿媳,这是不是“照网养”的“成果”,她笑笑,说是孩子大了,自己改变了饮食习惯。还有,这一回她会叫妈妈了,不再叫“爸爸”。长媳说,这也是孩子大了,自己弄明白了。<br>    我还发现,孙女小小年纪,就非常喜欢看书。一本画着各种动物的书,成了她的最爱。她会指着一个个动物问你,从头到尾问一遍。接着,又从头到尾问一遍。一边问,一边跟你学发音。我对儿媳说,家里有五万册藏书,将来让她看个够。<br>    不过,我很快就发现,长媳对孩子的“清规戒律”甚多。<br>    比如。有一回,她突然问我,家中有没有纯净水?我指了指饮水机,那里有一大桶矿泉水。她却说,孩子应该喝纯净水,不能喝矿泉水。孩子吃的奶粉里已经有丰富的矿物质,再喝矿泉水会增加孩子肾的负担。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的我。还是头一回听说矿泉水会伤肾?!其实,矿泉水只是在纯净水中加入极其微量的矿物质而已。不可能对肾脏造成负担。我不知道她的“理论”来自书本还是网络。听了我的解释之后,她马上就改,从此也给孩子喝矿泉水。<br>    还有一回,在饭店里,在等菜的时候服务员送来了茶水。小孙女口渴,我给她喝了一口茶,儿媳马上就对我说:“爸爸,书上说孩子不能喝茶,茶有咖啡因!”这又涉及化学问题,倒是言之有理。又有一回,我给小孙女一块巧克力。就在她吃得正香的时候,给儿媳发现了。她说:“爸爸,这是她平生第一次吃巧克力!网上说的。巧克力有咖啡因,孩子不能吃,以后不要给她吃巧克力了。”这同样言之有理。没有孩子不喜欢巧克力的,食之过多固然不好,不过偶尔吃一两块巧克力,其实也是可以的。<br>    孙女喜欢看电视。平时,坐在沙发上看,倒没有什么。她对电视连续剧没有什么兴趣,而对动画片情有独钟。有一次,正在播动画片,为了让她看得更清楚,我抱着她走近电视机。儿媳见了,连忙说:“电视机有辐射,孩子不能走近看!”不言而喻,这又是来自书本或者网络的“教导”。<br>    长媳对孩子充满了爱,极其严格遵循书本、网络上的种种规定,这很使我感动。不过,她的近乎“教条主义”般执着,又常使我忍俊不禁。<br>    2007年她生了第二个孩子,真的“照猪养”了,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我的小孙子长得很不错。家里的大客厅的2/3,放着各种各样的玩具,简直比托儿所还多。我的小孙子喜欢玩球,她买了大大小小十几个球,所以小孙子刚开始学话的时候,除了会叫“妈妈”之外,就只会说“球球”。<br>    不过,她对孩子过分“客气”,孩子也就不怕她。有一次,我领小孙女走进台北超市,那里的小姐手里拿着一把牙签,让顾客戳着面前的小糕点品尝味道。小孙女一口气吃了好几块。我当即对儿媳说:“她是‘大家闺秀’,从小要注意举止,不应当这个样子。”儿媳笑道:“我管不住她,嘴巴馋,我看有点像‘丐帮’啦!”从此,她常常对我的小孙女说,爷爷称你是“大家闺秀”,你不能“不拘小节”哪,要注意“风度”。<br>    有一回,小孙子要喝水,小孙女给他送去水壶,一个说:“谢谢!”一个说:“不客气!”我表扬了两个小家伙,同时也夸奖了儿媳教育有方。<br>    儿媳在台。湾长大,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她在孩子面前,挂在嘴边的话是“长幼有序”。尽管两个孩子不明白什么叫“长幼有序”,但是从她的眼神、动作里可以看出,吃饭时要等爷爷、奶奶动筷才能动筷,走路要让爷爷、奶奶先走,反正爷爷、奶奶比他们“大”。<br>    ……
展开
目录
序章:我家的台湾故事<br>我的家成了两岸之家<br>从我家中的故事说起<br>两岸文化异同<br>照着网络养孩子<br>相夫教子,一个低调的人<br>小孙女从台湾来<br>儿子家的女外佣<br>带手提电脑的保姆<br>在台湾当家长<br>台湾映像<br>“截弯取直工程”<br>直航那一天<br>“三通”的艰难历程<br>体验直航的快捷<br>向“陆客”敞开旅游大门<br>“脱团事件”只是极少数<br>从旧台币到新台币<br>人民币登陆台湾<br>台湾的熊猫热<br>大熊猫是“和平天使”<br>经济能否“马上好”?<br>步入美丽华IMAX电影院<br>在台北看《梅兰芳》<br>台北看房记<br>台北房价的“走势曲线”<br>“八八风灾”突然袭来<br>美国牛肉风波<br>台湾之夏<br>夏日闷热的台北<br>感人的细节<br>台北老街风情<br>西门町的日本遗风<br>松山机场见闻<br>来到航空科学馆<br>台湾的迪斯尼<br>台湾第三大城——台中<br>台中的文化地标<br>走访苗栗木雕村<br>汽车旅馆探秘<br>台湾春日<br>浓浓的年味<br>台北除夕即景<br>正月初二回娘家<br>热闹非凡元宵节<br>阳明山上花烂漫<br>步人阳明山私家温泉<br>台北的上海风味<br>鱼翅与药膳<br>形形色色的餐馆<br>贵妇百货公司<br>台北的傅聪身影<br>走近张大千<br>寻访胡适生命的终点<br>蒋家兴衰<br>小学课本里的蒋介石<br>从“崇蒋”到“去蒋”<br>蒋、介石铜像纷纷“下岗”<br>蒋介石的士林官邸<br>阳明山的“草山官邸”<br>蒋介石最后的行宫<br>简朴的蒋经国七海官邸<br>蒋介石“安厝”之地<br>在头寮访“经国先生”<br>两蒋移灵之争<br>从蒋介石日记看蒋介石<br>“第一家族”的第三代<br>台北幸会蒋孝严<br>蒋家第四代远离政治<br>蓝色阵营<br>国民党中央党部从豪华到简朴<br>“百年老店”国民党<br>马英九和他的另一半<br>马英九的四次选战<br>走访马英九竞选总部<br>从细节看马英九<br>“很平民”的马英九家<br>蓝营中的亲民党和新党<br>在施明德家中做客<br>坐过二十五年大牢的人<br>《联合报》主笔的宴请<br>绿色阵营<br>目击民进党中央党部<br>蒋经国“宽容”民进党<br>民进党的首任党魁<br>来到谢长廷大本营<br>谢长廷的“和解共生”<br>当年绿营“童子军”<br>台联党的精神领袖<br>变化多端李登辉<br>“别闹了,登辉先生”<br>此岸彼岸<br>尴尬为难的地图<br>“外省人”“本省人”<br>缉查私烟引发“二·二八事件”<br>台湾女杰谢雪红<br>蓝绿争议“二·二八”<br>巧遇“台湾之女”林丽韫<br>汪道涵与辜振甫的“汪辜会谈”<br>悲凉的“黑蝙蝠”中队<br>未亡人的“寻夫之旅”<br>爱心使者证严法师<br>星云大师<br>赖斯讲话和星云表态<br>两岸焦点:“一中问题”<br>敞开大门的台北市政府<br>台湾的选举文化<br>扁家弊案<br>特侦组成为媒体焦点<br>特侦组侦查陈水扁<br>台北地院上演《捉放扁》<br>“捉扁”震撼台湾<br>从“放扁”到再度“捉扁”<br>走访土城看守所<br>前“总统”沦为阶下囚<br>“穷得只剩下钱”<br>外婆的澎湖湾<br>《外婆的澎湖湾》吸引了我<br>飞往澎湖<br>走遍马公<br>“外婆的澎湖湾”在哪里<br>来到跨海大桥<br>澎湖第一美景“双心石沪”<br>硝烟散去看金门<br>飞往台湾的“前线”<br>雾锁金门<br>初抵金门<br>得月楼的侨乡风情<br>离奇的“福建省政府”<br>古宁头的历史风云<br>穿过战场的硝烟<br>神秘的日本中将<br>金门炮战的起因<br>震惊世界的炮声<br>走进“八二三战史馆”<br>“文人武将”俞大维<br>地下金门<br>“失踪”的马山连长<br>从大金门到小金门<br>环游小金门<br>小金门之外的小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