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别人的同学会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9940700
  • 作      者:
    张晓风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张晓风的散文作品既有慨叹人生的虚无,亦不沉溺于文字的晦涩,其字里行间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伟之气、侠士之风,而又不乏女子雅致、凄婉的纤细柔情。
    张晓风的文章里,有独立山顶悲千古的英雄少年,也有站在氤氲梅香中的梅妃,还有在红地待毯那端默默坚宁的少女在她的作品中能读到汉代的史传、唐朝的诗歌、宋代的散文、元朝的戏曲。她的行文善用知性来提升感性,视野上亦将小我拓展至大我。她有一双透视平常的慧眼,将琐碎枰凡的生活,品出美丽、典雅、温柔。
    本散文中的作品均是不可不读的佳作。包括:《常常,我想起那座山》、《承受第一线晨曦的》、《他们都不讲理》、《春水初泮的身体》、《别人的同学会》等经典作品。
展开
精彩书评
    张晓风的散文不但讲究文白交融,也有兴趣的酌量作西化的试验,不但讲究人情世故,也有兴趣探险想像的世界不但回忆大陆,也有兴趣反映台湾的生活,探讨当前的现实。欣赏古典诗词,但也乐于通用现代诗的艺术,来开拾新散文的感性世界。
    ——余光中
    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毫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
    ——余光中
    她集学者的渊博,诗家的灵慧,哲人的睿智,宗教的悲悯于一身。她敢于涉笔丑陋,不再唯芙是骛,而是美丑并举。小说、电影、音乐、绘画、摄影等艺术都纳入了她的视野,促成了她观察事物的新感性。她的散文有诗的节奏,戏剧的对话和冲突,绘画的色彩。还有虚构的小说技法,形成了多元的集大成的美感。
    ——徐学
展开
精彩书摘
    孤意与深情
    我和俞大纲老师的认识是颇为戏剧性的,那是八年以前,我去听他演讲,活动是李曼瑰老师办的,地点在话剧欣赏委员会,地方小,到会的人也少,大家听完了也就零零落落地散去了。
    但对我而言,那是个截然不同的晚上,也不管夜深了,我走上台去找他,连自我介绍都省了,就留在李老师办公室那套破旧的椅子上继续向他请教。
    俞老师是一个谈起话来就没有时间观念的人,我们愈谈愈晚,后来他忽然问了一句:
    “你在什么学校?”
    “东吴——”
    “东吴有一个人,”他很起劲地说,“你去找她谈谈,她叫张晓风。”
    我一下愣住了,原来俞老师竟知道我而器重我,这么大年纪的人也会留心当代文学,我当时的心情简直兴奋得要轰然一声烧起来,可惜我不是那种深藏不露的人,我立刻就忍不住告诉他我就是张晓风。
    然后他告诉我他喜欢我的散文集《地毯的那一端》,认为深得中国文学中的阴柔之美,我其实对自己早期的作品很羞于启齿,由于年轻和肤浅,我把许多好东西写得糟极了,但被俞老师在这种情形下无心地盛赞一番,仍使我窃喜不已。
    接着又谈了一些话,他忽然说:
    “白先勇你认识吗?”
    “认识。”那时候他刚好约我在他的晨钟出版社出书。
    “他的《游园惊梦》有一点小错,”他很认真的说,“吹腔,不等于昆曲,下回告诉他改过来。”
    我真的惊讶于他的细腻。
    后来,我就和其他的年轻人一样,理直气壮地穿过怡太旅行社业务部而直趋他的办公室里聊起天来。
    “办公室”设在馆前路,天晓得俞老师用什么时间办“正务”,总之那间属于怡太旅行社的办公室,时而是戏剧研究所的教室,时而又似乎是振兴戏剧委员会的免费会议厅,有时是某个杂志的顾问室……总之,印象里满屋子全是人,有的人来晚了,到外面再搬张椅子将自己塞挤进来,有的人有事便径自先离去,前前后后,川流不息,仿佛开着流水席,反正任何人都可以在这里做学术上的或艺术上的打尖。
    也许是缘于我的自私,我自己虽也多次从这类当面的和电话聊天中得到许多好处,但我却并不赞成俞老师如此无日无夜地来者不拒。我固执地认为,不留下文字,其他都是不可信赖的,即使是嫡传弟子,复述自己言论的时候也难免有失实之处,这话不好直说,我只能间接催老师。
    “老师,您的平剧剧本应该抽点时间整理出来发表。”
    “我也是这样想呀!”他无奈地叹了口气,“我每次一想到发表,就觉得到处都是缺点,几乎想整个重新写过——可是,心里不免又想,唉,既然要花那么多功夫,不如干脆写一本新的……”
    “好啊,那就写一个新的!”
    “可是,想想旧的还没有修整好,何必又弄新的?”
    唉,这真是可怕的循环。我常想,世间一流的人才往往由于求全心切反而没有写下什么,大概执着笔的,多半是二流以下的角色。
    老师去世后,我忍不住有几分生气,世间有些胡乱出版的人是“造孽”,但惜墨如金,竟至不立文字则对晚辈而言近乎“残忍”,对“造孽”的人历史还有办法,不多久,他们的油墨污染便成陈迹,但不勤事写作的人连历史也对他们无可奈何。倒是一本《戏剧纵横谈》在编辑的半逼半催下以写随笔的心情反而写出来了,算是不幸中的小幸。
    有一天和尉素秋先生谈起,她也和我持一样的看法,她说:“唉,每天看讣闻都有一些朋友是带着满肚子学问而死的——可惜了。”
    老师在世时,我和他虽每有会意深契之处,但也有不少时候,老师坚持他的看法,我则坚持我的。如果老师今日复生,我第一件急于和他辩驳的事便是坚持他至少要写两部书,一部是关于戏剧理论,另一部则应该至少包括十个平剧剧本,他不应该只做我们这一代的老师,他应该做以后很多年轻人的老师……
    对于我的戏剧演出,老师的意见也甚多,不论是“灯光”、“表演”、“舞台设计”、“舞蹈”他都“有意见”,事实上俞老师是个连对自己都“有意见”的人,他的可爱正在他的“有意见”。他的意见有的我同意,有的我不同意,但无论如何,我十分感动于每次演戏他必然来看的关切,而且还让怡太旅行社为我们的演出特别赞助一个广告。
    老师说对说错表情都极强烈,认为正确时,他会一迭声地说:“对——对——对——对——”
    每一个“对”字都说得清晰、缓慢、悠长,而且几乎等节拍,认为不正确时,他会嘿嘿而笑,摇头,说:
    “完全不对,完全不对……”
    令我惊讶的是老师完全不赞同比较文学,记得我第一次试着和他谈谈一位学者所写的关于元杂剧的悲剧观,他立刻拒绝了,并且说:
    “晓风,你要知道,东方和西洋是完全不同的,完全不同的,一点相同的都没有!”
    “好,”我不服气,“就算比出来的结果是‘一无可比’,也是一种比较研究啊!”
    可是老师不为所动,他仍坚持中国的戏就是中国的戏,没有比较的必要,也没有比较的可能。
    “举例而言,”好多次以后我仍不死心,“莎士比亚和中国的悲剧里在最严肃最正经的时候,却常常冒出一段科诨,——而且,常常还是黄色的。这不是十分相似的吗?”
    “那是因为观众都是新兴的小市民的缘故。”
    奇怪,老师肯承认它们相似,但他仍反对比较文学。后来,我发觉俞老师和其他一些年轻人在各方面的看法也每有不同,到头来各人还是保持了各人的看法,而师生,也仍然是师生。
    有一阵,报上猛骂一个人,简直像打落水狗,我打电话请教他的意见,其实说“请教”是太严肃了些,俞老师自己反正只是和人聊天(他真的聊了一辈子天,很有深度而又很活泼的天),他绝口不提那人的“人”,却盛赞那人的文章,说:
    “自有白话文以来,能把旧的诗词套用得那么好,能把固有的东西用得这么高明,此人当数第一!”
    “是‘才子之笔’对吗?”
    “对,对,对。”
    他又赞美他取譬喻取得婉委贴切。放下电话,我感到什么很温暖的东西,我并不赞成老师说他是白话文的第一高手,但我喜欢他那种论事从宽的胸襟。
    我又提到一个骂那人的人。
    “我告诉你,”他忽然说,“大凡骂人的人,自己已经就受了影响了,骂人的人就是受影响最深的人。”
    我几乎被这怪论吓了一跳,一时之间也分辨不出自己同不同意这种看法,但细细推想,也不是毫无道理。俞老师凡事愿意退一步想,所以海阔天空竟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最后一次见老师是在文艺中心,那晚演《上本白蛇传》,休息的时候才看到老师和师母原来也来了。
    师母穿一件枣红色的曳地长裙,衬得银发发亮。师母一向清丽绝俗,那晚看起来比平常更为出尘。
    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老师脸色不好。
    “《救风尘》写了没?”我趁机上前去催问老师。
    老师曾告诉我他极喜欢元杂剧《救风尘》,很想将之改编为平剧,其实这话说了也有好几年了。
    “大家都说《救风尘》是喜剧,”他曾感叹地说,“实在是悲剧啊!”
    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我总要提醒俞老师一次《救风尘》的事,我自己极喜欢那个戏。
    “唉——难啊——”
    俞老师的脸色真的很不好。
    “从前有位赵老师给我打谱——打谱太重要了,后来赵先生死了,现在要写,难啊,平剧——”
    我心里不禁悲伤起来,作词的人失去了谱曲的人固然悲痛,但作词的人自己也不是永恒的啊!
    “这戏写得好,”他把话题拉回《白蛇传》,“是田汉写的。后来的《海瑞罢官》也是他写的——就是给批斗了的那一本。”
    “明天我不来了!”老师又说。
    “明天下半本比较好啊!”
    “这戏看了太多遍了。”老师说话中透露出显然的疲倦。
    我不再说什么。
    后来,就在报上看到老师的死。老师患先天性心脏肥大症多年,原来也就是随时可以撒手的,前不久他甚至在计程车上突然失去记忆,不知道回家的路。如果从这些方面来看,老师的心脏病突发倒是我们可能预期的最幸福的死了。
    悲伤的是留下来的,师母,和一切承受过他关切和期望的年轻人,我们有多长的一段路要走啊!
    老师生前喜欢提及明代一位女伶楚生,说她“孤意在眉,深情在睫”,“孤意”和“深情”原来是矛盾的,却又很微妙地也是一个艺术家必要的一种矛盾。
    老师死后我忽然觉得老师自己也是一个有其“孤意”有其“深情”的人,他执着于一个绵邈温馨的中国,他的孤意是一个读书人对传统的悲痛和拥姿,而他的深情,使他容纳接受每一股昂扬冲激的生命,因而使自己更其波澜壮阔,浩瀚淼淼。
展开
目录
辑一  半局
半局
我听到你唱了
看松
大音
孤意与深情
她曾教过我
蜗牛女孩
常常,我想起那座山
承受第一线晨曦的
那部车子
新灯旧灯

辑二  丝路,一匹挂红

月,阙也
问名
他们都不讲理
丝路,一匹挂红
情怀
前身
缘豆儿
交会
情冢
一个东西南北人
寄隐地
关情
摘心
住得下去的地方

辑三  开卷和掩卷
“你欠我一个故事!”
秋千上的女子
开卷和掩卷
坡丘的联想
春水初泮的身体

辑四  别人的同学会
正在发生
回头觉
那天下午的哭声
瓶身与瓶盖
巷口的炒面
我有一根祈雨棍
没有痕迹的痕迹
食堂
鸟巢蕨,什么时候该丢?
“来人哪!”
我捡到了一个小孩!
一碟辣酱
路边的餐盘
一双小鞋
一只玉羊
一番
一山昙华
巷子里的老妈妈
“可以!”
“你的侧影好美!”
他?她?
口香糖、梨、便当
肉体有千万种受难的形态
其实,你跟我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
“你好吗?”
等你四十五分钟
那人的脚
炎凉
无忌
不要把罪疚感加在槟榔寡妇的头上
一只公鸡和一张席子
没有一个长得像小魔鬼
会不会有一天招人嫌?
纽西兰小姐所没有听懂的一句话
陈年老茶
圆桌上的亲情构图
别人的同学会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