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257892
  • 作      者:
    冯智强著
  • 出 版 社 :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文库·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主要通过对林语堂英文著译的研究,探讨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动因、内容、策略以及接受效果,以期在当代语境下为中国文化的跨语际传播提供可兹借鉴的范例,同时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反观和考察林语堂的著译思想与行为,二者的互动与关联,以及编、译、创之间的会通与融合。
展开
作者简介
    冯智强,天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任,博士、博士后,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国际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英汉对比与翻译以及中西文化比较与交流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博士文库·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通过对林语堂英文著译作品的动态考察,深入探讨了其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历史文化语境、传播动因与内容、著译思想与策略,以及传播与接受效果等相关问题,从而全面阐释了林语堂的翻译观、语言观、文化观、美学观和文艺观及其之间的互动关系,提出了中国文化跨语际传播的“林语堂模式”,进而揭示了林语堂著译活动的当代价值。同时,这是翻译研究从认识论到方法论,从本体论、过程论到效果论的一次尝试与创新。
展开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中学西渐”状况的历史回顾
1.1.1 明末清初的“中学西渐”
1.1.2 清末民初的“中学西渐”
1.1.3 “中学西渐”中的成绩与不足
1.2 林语堂跨文化传播研究述评
1.2.1 林语堂总体研究概况
1.2.2 林语堂文化与翻译研究概况
1.2.3 海外林语堂研究的状况
1.2.4 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对象与目标
1.4 研究意义与方法
1.4.1 选题原因与研究意义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2章 林语堂跨文化传播中国智慧的历史文化语境
2.1 林语堂传播中国文化的历史文化语境
2.1.1 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态度
2.1.2 国外对中国文化的解读
2.1.3 林语堂的文化观与同时代人的异同
2.2 林语堂中国文化观的形成与发展
2.2.1 “语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解构
2.2.2 “论语”时期:传统文化的反思与人文精神的发见
2.2.3 海外阶段: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
2.3 林语堂传播中国文化的原因分析
2.3.1 赛珍珠的“催生”与辜鸿铭的影响
2.3.2 对《中国人的气质》的回应
2.3.3 会通中西文化,建构多元文化

第3章 林语堂跨文化传播的中国智慧
3.1 林语堂的中国智慧的内涵与特征
3.1.1 林语堂中国智慧观的人文基础
3.1.2 人文精神统照下的智力结构与智慧“因子”
3.1.3 林语堂中国智慧观的人生取向
3.2 林语堂的“半半哲学”:中国智慧的儒家“血统”
3.2.1 林语堂对中庸的认知轨迹
3.2.2 林语堂“半半哲学”的文化蕴涵
3.2.3 “半半哲学”的跨文化传播
3.3 林语堂的“抒情哲学”:中国智慧的道家“基因”
3.3.1 林语堂的“抒情哲学”观
3.3.2 林语堂“抒情哲学”的特征
3.3.3 “抒情哲学”的跨文化传播

第4章 林语堂英文著译思想研究
4.1 语言哲学视阈下林语堂翻译思想的宏观解读
4.1.1 翻译本质的关学探源
4.1.2 翻译标准的语言学考量
4.1.3 “关译”理论的多维透析
4.2 林语堂编译思想研究:编译行为的合法性
4.2.1 编译活动的理论根源:目的论观照下的信息整合
4.2.2 “改写理论”观照下林语堂编译思想溯源
4.2.3 编辑出版家林语堂编译行为的合法性
4.3 林语堂哲学翻译中的翻译哲学:中国智慧跨文化传播中的“中国腔调”
4.3.1 林语堂“译出”行为的哲学思考
4.3.2 林语堂“欧化翻译”批判的历史探源
4.3.3 中国智慧传播的“中国腔调”:林语堂“译出”策略研究

第5章 林语堂英文翻译策略研究
5.1 林语堂翻译策略的外部研究
5.1.1 林语堂翻译活动的超文本研究:内外因素对译者的操纵
5.1.2 林语堂翻译活动的副文本研究:译者对读者的操纵
5.2 林语堂编译策略研究:从语言层面的改写到文化层面的操纵
5.2.1 《孔子的智慧》的编译研究:从“夹叙夹译”到“释译融合”
5.2.2 《老子的智慧》的翻译研究:“最好的翻译是愚蠢的翻译”
5.2.3 “儒释道的合奏”:《中国印度之智慧》
5.3 编译策略的兼容与会通
5.3.1 编、译、创的会通
5.3.2 异化策略与归化策略的兼容
5.3.3 对比与比较方法的成功运用
5.3.4 翻译策略前后变化的原因分析

第6章 “译者登场”:林语堂英文创作策略研究
6.1 林语堂散文创作研究
6.1.1 前期汉语散文与英语散文的互动与转换
6.1.2 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闲适笔调与闲适精神
6.2 林语堂英文小说创作研究
6.2.1 以人物说文化:通过典型人物形象展示中国人的人生智慧
6.2.2 小品文笔法的运用:通过“冗余”信息传播中国文化
6.2.3 小说创作中的互文性
6.3 林语堂英文传记创作研究:从他传到自传
6.3.1 中国传统史传写法的突破与西方现代传记形式的运用
6.3.2 叙述形式的小说化与创作笔调的散文化
6.4 林语堂著译的互动研究

第7章 林语堂英文著译的域外读者接受与反应研究
7.1 林语堂作品在域外的传播
7.1.1 历时的影响:不同时期
7.1.2 跨域的传播:不同国家
7.2 林语堂作品在域外的反应
7.2.1 总体的反应与整体的评价
7.2.2 读者的层次与评价的层面
7.2.3 林语堂研究的全面展开
7.3 林语堂作品域外反应的分析
7.3.1 政治学的分析
7.3.2 社会学的分析
7.3.3 接受美学的分析

第8章 结语
8.1 相关问题的研究
8.2 “林语堂模式”的启示
8.3 有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