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海南儋县中和镇,眼前那冷雨灰雾中的苏东坡流放地显得格外凄凉——尽管当时这位大诗人被戴上了目无朝廷、“托诗词以肆诬诋”的帽子,但他道出了人们的心声,塑造了众多美好的形象。人们在他的旧居修筑了东坡书院、东坡祠等,并为他立碑建亭,以表示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纪念。然而,我们兴致勃勃地赶去后,映入眼帘的却只是一片断墙残壁,连郭沫若同志1961年来此所题的诗碑,也身首异处,横倒在地。目睹过此情此景,一路上,我们谁也说不出一句话,只有牛车拖腔拉调的吱呀声,仿佛诉说着昔日的幽怨。
车到邦溪坡鹿保护区时,我已不愿下车了。因为那里极珍贵的、只有海南岛才有的美丽坡鹿,已在一两年前被猎杀殆尽,而保护区也被破坏得几乎名存实亡,据说当时连工作人员也被打伤了。这起严重的事件至今尚未得到妥善处理。
车行至昌江正在开采的矿山。雨收云散之后耀起的灿烂阳光,映衬着满眼肥绿的香蕉、高高的槟榔树。大家精神为之一振,才注意到车窗外的热带风光,似乎这才想起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去霸王岭遮天蔽日:的森林中,拜访人类的近亲——长臂猿。
动物学家已揭示了灵长目三种重要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猩猩最近,猿次之,猴第三。虽然发现过猩猩的化石,但猩猩早已在我国消失。至于猿,我国境内现存的只有猿类中体形最小的长臂猿。海南岛的黑冠长臂猿为指名亚种,而在云南,也还有白眉长臂猿、白颊长臂猿、白掌长臂猿和黑冠长臂猿,它们在林业部保护司的《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均被列为濒危的物种。考虑到海南岛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长臂猿在科学上的意义,国家于1980年在霸王岭林区为长臂猿建立了保护区。用一位同志的话说,文件上的政策总算落实了。
车过昌江拐向霸王岭后,飞扬的尘土和光秃秃的山岭,又使大家心里愈来愈不安了,因为这里本来应该是茂密的热带森林——长臂猿只能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了热带森林,就算有充足的阳光、空气和土壤,对长臂猿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直到林业局的同志说,保护区还在20多公里外的森林中,我们才稍稍松了口气。但我转而一想,又不能完全放下心来,因为据说20世纪50年代,林业局所在地还能听到长臂猿的呼喊。可是现在,这里的森林被砍伐了,它们已被迫迁徙到深山里去了。
第二天清晨,我们就赶往保护区,急切地盼望着和长臂猿见面。
霸王岭在海南的西海岸边。西海岸的气候特点是高温干燥,虽然在北方,一月已是隆冬时节,但霸王岭的燥热也还是令人不舒服的。
一进入森林,炽热的太阳就失去了威力,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使人感到全身都舒畅起来。
寄生在大树上的兰花,散发出阵阵馨香,艳丽的花朵在空中如鸟展翅,那景象浓郁得如同油画。
这里的树木特有的灰白色树干十分粗壮雄健,三四十米高的红木周、陆均松、小叶胭脂顶天立地,而那些藤科植物,却牵手搭肩地在它们身上缠来绕去。就连号称岁寒三友之一的翠竹到了这里,也不再像人们称赞的那样亭亭玉立,而是折节俯身攀绕到大树上,蜿蜒几十米,寻找从浓密树冠的缝隙中漏下的点点阳光。这是一种我在西双版纳也没有见过的藤竹。大自然赋予了植物适应生存竞争的本领,她的鬼斧神工使我们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还有一种生着细小的叶片、竹节却挺拔刚劲的棕竹,也是很奇特的。至于一两米高的野芋,十多米高的野芭蕉、蕨……更是挤满了林下沟谷中的有限空间。
3.2万亩的保护区内地形复杂,形成了不同种类的小气候,孕育了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这其中,仅热带雨林植物中的珍贵树种,就有油丹、坡垒、香楠、山荔枝、母生、黄花梨等20多种。
十四只长臂猿就生活在这片绿色的苍海中。它们分成三个家族式的群体。其中南面的一群,是一只雄猿,三只雌猿;北面的一群,有两只雄猿,四只雌猿。我们跟踪的一群,靠近保护区的营地,由一只雄猿、两只雌猿和一只猿崽组成。雄猿披一身黑缎似的皮毛;雌猿爱打扮,乳白中略呈淡金的毛在绿叶衬托下,显得特别光润。不然,它们躲在密密的枝叶间中挠腿抓腮,还真够你找的哩!
右边的山坡上,出现了一只美丽的孔雀雉。它高昂着头,转动着一对小眼睛盯着我们,似乎正在考虑是否应立即逃走。这是一种难得一见的珍奇的鸟,但我们并不准备为它留影纪念,因为对长臂猿的追踪才更为诱人。
长臂猿在树上行动,用的是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臂行法”。只见它一只长臂抓住树枝,双腿一曲,晃起了身体,将树枝一弹,嗖的一声,已腾空跃起,另一只长臂迅速抓住前面的树枝……那简直是飞行,是悠闲的滑翔。
在这飞行和滑翔的一连串动作之余,只要它们高兴,还可以熟练地做出转体、空翻等各种高难度的动作。正如电视片《动物世界》每集开头所展示的长臂猿的各种惊险动作那样,它们的表演足以令观众屏声息气,使最优秀的体操运动员瞠目结舌。长臂猿虽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可以一次跃过20米,但10多米的距离总是能轻松自如地一跃而过,而且那些极优美、矫健的动作都是在一瞬间完成。这些令人目不暇接的景象,是大自然恩赐的一种醉人的享受。
千万年来的树栖生活,使得长臂猿的手掌比脚掌长,上臂比下臂长,胳膊比腿长;它们“双手过膝”,两臂伸开,可达一百七八十厘米宽,站起来时身高却只有八九十厘米。它们的体重一般只有十公斤左右。尽管在树上穿梭自如,偶尔站立到地面上时,它们却像是在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而又显得很笨拙,同时还得张开两臂以求平衡。这一切,也都是它们适应生存竞争的需要,它们就是靠这种身体条件施展臂行法来觅食和避敌的!
在大森林的野生动物世界中,长臂猿的天敌主要是云豹、熊和蟒。云豹也是典型的树栖动物,它穿行于枝干之间的本领,绝不亚于在山冈驰骋的金钱豹。然而,它毕竟还无法和擅长臂行法的长臂猿相匹敌。
夜晚,长臂猿喜欢在仅能承受住它的体重的细枝上睡觉。如果云豹、大蟒前来偷袭,承担不了更多重量的树枝就会立即向长臂猿发出警报。这和黄鹂将哺育幼小生命的摇篮吊在水平细枝上的做法有相似之处。另外,在那颤颤悠悠的树枝上休息,想必也是别有情趣吧!
清晨,又圆又大的红日从海面升起,将缕缕金霞撒向碧绿的树冠。在百鸟争鸣声中,长臂猿放开歌喉,喂喂喂、哈哈哈地高唱着,。那歌声高亢而悠远,震动山谷,响彻方圆几公里,是真正的长啸。那是对新的一天的礼赞,还是对富饶森林的歌颂?
不发生特殊情况时,长臂猿每天如此。陪同我们的陶工程师是从事林业勘察的,在森林里和长臂猿相处了二十多年,极其热爱这些大森林的精灵。他说:“长臂猿在清晨的这种叫声很特殊,总是三声一度,不多不少。有两种鸟的叫声和它们的叫声相似,但鸟叫中常夹杂着两声或四声。”这是他数次混淆了两种动物的叫声之后总结出来的。
长臂猿还会发出呼唤同伴的叫声,也有两群相遇时愤怒抗争的叫声……它们在发出每种叫声时,会有一定的姿势相配合。长臂猿面部喜怒哀乐的表情要比猴子复杂得多。据动物学家说,通过长期耐心的研究,人类或许可以揭开它们的“语言”的秘密,届时和它们对话也并非完全没有可能!
在古典诗词中,猿声多被当作悲凉之声,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杜甫《登高》)。有人根据长臂猿早晨并不悲凉的叫声,批评古人描写得不确切,其实这样的说法并非全面。由于科学水平有限,古典诗词中所说的“猿”,大多指的是猴。我曾参加过对黄山短尾猴的考察,知道它们有惊叫声、失群声……猴群迁徙时,行动异常迅速,贪玩的猴崽和病弱的个体常常掉队,也有被天敌猎杀的可能。这时,猴群(特别是有猴崽的母猴)和失群的猴就会发出一种互相呼唤的声音。有时,它们立即会合了;有时,这种带有“呜”尾音的呼声,却长时间地飘荡在暮霭蒙蒙、苍茫空寂的山野上空,使人听了特别难受。陶工程师说长臂猿呼唤同伴的叫声也是如此。大约就是这样失群的哀怨和不安的鸣声,震撼了古代诗人们的心灵,使他们将这鸣声运用到诗歌中作为比兴的发端。
长臂猿的群体很团结,无论是在迁徙还是采食过程中,只要少了一个同伴,它们就要停下来寻找、呼唤。若是有谁遭了敌人的毒手,它们就全体出动去救护。即使同伴已经死亡,它们也都守候在一旁,久久不肯离去。
一群长臂猿通常是一个家族,由健壮的雄猿充当首领,率领两三只雌猿和它们的子女。首领受到尊重,享有很多特权——它最先进食,负责指挥其他家族成员的行动,解决纠纷……但也有义务——寻找食物,保护群体的安全,捍卫自己的领土和疆界。
我们追踪的这群长臂猿的领地,是一片面积约两平方公里的山腰坡地。几条小溪在坡地附近的沟谷中哗哗地流淌。南面的另一群长臂猿曾因果香的诱惑,对它们做出过侵略的举动。这群的首领立即率部赶到前线,愤怒地斥责侵略者。而对方也毫不示弱,竭尽狡辩威胁之能事。但双方都未动手,只是侵略者在震撼森林的高声喊叫过后悻悻而去。这场并未流血的边疆冲突,也就随之结束了。
这种战斗的方式和大熊猫在争偶时的战斗很相似——只是大声恫吓,并不动手厮杀。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