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炮火蔓延,杭州时遭日机轰炸。
高中二年级下学期不久,校方为学生安全计,举校迁往富春江上游的桐庐俞赵村。新学校在一座尚未油漆的空房子里。这是一栋二层楼房,楼下已经隔问,给我们当教室用,楼上尚未隔出,就用这个大统间做我们的寝室。同学们都打地铺,每人枕前放一只箱子,放置平常替换的衣服和一些日常用品,亦属方便,老师则散居民间。
俞赵村倒是一个山清水秀、民风古朴的地方。村头有一株茂盛如盖的百年老樟,但此时谁也没有那份欣赏秀丽风景的雅兴。学期未过大半,解析几何尚未教完,高等物理正待开课,战火已逼近,校方又决定疏散。浦阳江即将面临封锁,因此沿江一带的学生,如我们诸暨籍的同学,由物理老师寿望斗(也是诸暨人)先生率领先期离开,各人发一份去他校借读的证明。我们十余人就此告别同学与老师们,尽管恋恋不舍,但不想走也由不得你了!
回到店口老家,同班同学蔡文希的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已住进了我家。蔡文希的父亲是中央银行副总裁陈行先生内弟,陈行是店口本族人,比父亲年长一岁,也是遗腹子,与父亲小学同学。
这时父亲已离开湖兴进人中央银行工作,受惠于陈行先生,这份同窗之谊,此时就显得十分自然。蔡家自杭州回乡避难,由于家中屋小人多住不下,我家屋多人少,便向娘提出借住。娘一口就答应了,立即腾出一部分房屋安顿他们,不仅把仲弟放置标本的小书房给他们作了厨房,还为他们备好了日常生活用具。
店口只有小学,回家后,没有学上,致使学业处于荒废之中。寒假至,两个弟弟自上海归来。
展开
——历史学者 丁东
平民的生活中最能见出时代风云,但平民的生活很难进入记忆。本书打破这个常例,将平民生活恢复到历史记忆中来,让人们感受到在真实的时代变改中,平民生活的艰难和辛酸。平民生活和平凡人生是时代风云的主流,平凡生活中最能映现时代的丰富内容。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谢泳
读过这样的小叙事,人们可以得知,人民的历史,原来是由这些人生和这些家庭的颠沛流离和悲欢离合构成的。因为普通,所以亲切;因为朴实,所以可信。_人民这个概念,因此变得清晰起来。这可能就是《此生此家》的意义所在。
——旅美学者 李劼
几年前在南京见到陈亚先老人时,虽然知道她依然在坚持写作《此生此家》,却没有十分在意,更没有虚心静气地向老人攀谈请教。直至读完这部书稿,才真正体会到老人“一直抱以平静的心态,既不怨,亦不悔”的个人叙述与历史见证的难能可贵。
——北京文史学者 张耀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