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守锷:潜心为国铸长剑》:
列车徐徐北去,湖州、南浔,这片柔情水乡,在屠守锷生命中涂上了一抹澄澈的碧绿,涟漪漾漾。随着列车的行进,屠守锷放眼所及的景致也在逐次变化。越往北走,景色越沧桑粗犷,水乡的灵动越来越模糊,转而映入眼帘的是北方的辽阔和萧瑟。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北方,一个全新的世界。屠守锷眯缝着双眼,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他想张开双臂去拥抱这个新世界。可转念间,他又神色低落起来,他知道,这会儿在中国的土地上,恐怕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人们的日子都不好过,多年的混乱和战争早已让我们的国家民不聊生,再美的景致也会黯淡无光。他,一个青年学子,必须投身到改变中去。改变自己,甚至改变我们国家落后的面貌。
不知不觉,北京到了。下了车,屠守锷摸索着往清华大学走去。当一个中间赫然写着“清华园”三个字的宏伟大门耸立在他眼前时,他知道,自己的理想园地到了。
清华大学,时至今日,仍然是一个令无数学子梦寐以求的学习殿堂。
回望历史,从古代的皇家园林到近代的游美肄业馆,清华园所承载的是延续古今的中国智慧和底蕴。从名称上来说,清华园的历史可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大约在1580年,万历皇帝的外祖父李伟在今北京大学西门外修建私人花园,命名为清华园。清华园引玉泉山泉水而成前后重湖,筑长堤、造假山、堆奇石、植名花、建楼阁廊榭,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有“京城第一园”之美誉。
岁月沧桑,时间更迭,后经明末战乱,清华园破败,竟成废墟。到了康熙年间,皇帝想“避喧听政”,又在明清华园遗址上兴建畅春园,规模略小于原清华园。在畅春园建成20余年后,康熙帝令成年皇子在畅春园周围建赐园,皇三子胤祉的熙春园、皇四子胤稹的圆明园就是建于此时。道光年间,皇帝把熙春园分成东西两部分,东部仍称熙春园,西部改称近春园。1850年,熙春园的主人是咸丰皇帝的五弟悖王奕蒜,皇帝将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再后来,奕蒜的儿子贝勒载濂继承了清华园。“庚子事变”后,载濂爵位被削,清华园被收归清内务府所有。
1909年,清政府决定利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选派学生赴美留学,为了配合这一举措,清政府外务部设立了一所留美预备学校,称作“游美肄业馆”。这就是后来创办清华学堂的起因,也是“赔款学校”这一名称的由来,在后面的文章中,我们将具体分说。1909-1911年完成的清华学堂前期建设(即第一次校园规划)基于清代清华园旧址,保留了皇家园林的山水骨架,奠定了从现二校门到清华学堂、工字厅一线的基本格局。
如今,最早的校门已经成为清华园中一处著名景观,即清华“二校门”。人们习惯上把清华大学校园称为清华园,但是就面积而言,清末的清华园尚不足现在清华大学校园面积的2%。
一百多年前,勇敢智慧的中国人从推翻帝制开始,苦苦求索,寻找复兴国家的自强之路。诞生于此刻的清华园,无疑寄托着国人以学习西学、建设国家的强国梦想。
年轻的屠守锷所看到的正是著名的清华“二校门”。只见大门两边各立着两个硕大的圆柱,圆柱两侧似双翼飞展,“双翼”上雕刻的纹路古朴中凸显底蕴。校门造型精美、线条流畅,外形挺拔清丽、巍峨庄重,在两棵古柏的俯抚下显得古朴庄重。这大门似乎在告诉走进清华园的莘莘学子,希望他们在这片学习园地里修炼双翅,将来翱翔在广袤的世界,建设我们的国家。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