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父母格差 志水宏吉 译文纪实 文学
0.00     定价 ¥ 5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2796571
  • 作      者:
    [日] 志水宏吉
  • 译      者:
    高璐璐
  • 出 版 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编辑推荐

“拼家长”时代的教育焦虑

“聪明”可以世袭吗  阶层无法改变吗

通往健全社会的教育公平如何实现


展开
作者简介

志水宏吉

1959年生于日本兵库县。 东京大学教育学研究所教育学博士,现任教大阪大学人间科学研究所教授,专攻学校心理临床学、教育社会学。著作包括《验证大阪教育改革——当前到底发生了什么?》《克服学力差距》、《人际差距与学力差距》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日本,“父母格差”一词主要指向家庭教育环境差距的问题。作为教育专家的作者认为,日本当下已经进入了从“精英主义”(“优绩主义”)向“父母格差”社会转型的时代,而“父母的财富”和“父母的教育愿望”决定了儿童的教育背景以及未来的社会地位。本书从学生、家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这三个角度入手,选取多个案例,分析了日本如何成为一个父母格差国家。作者认为,从家庭环境来说,教育资本由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关系资本三者构成。一方面,虽然财富对教育有极大影响,但并非有钱的家长就一定能给到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即使没有太多的金钱投入,也能从自身素质出发给孩子好的影响,其相对宽松的环境也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作者针对自身任教的大阪大学的学生做了深度调查,考察了不同家庭背景出身的学生是如何进入国内顶级高校,并如何看待家庭教育对其自身的影响。从教育行政角度,也考察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对高校教育的影响,并提出重新规划教育目标和实现教育公正转型所需的若干措施。


展开
精彩书评

父母格差社会是一个家庭财富和父母的愿望对孩子的整个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社会。作者指出在日本这种现象也在日益严重,尤其表现为各行各业的世袭化。换句话说,人只能通过“父母盲盒”(投胎)来确定身份。富裕家庭和资源匮乏家庭孩子的采访仅突出了两极分化,而前者孩子所面临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亚于后者,而两者的问题解决处方是完全不同的。——日本亚马逊读者


作者最着力探讨的是学力差距的问题,旨在消除或缓解这一现象。但即便如此,教育现场面临的问题,如班级霸凌、拒绝上学、抑郁症等也很难解决。欧美学者提出,社会从身份社会的贵族主义(贵族阶级)转变为民主社会的精英主义(优绩阶级)后,其最终形态是父母格差社会,这一结论令人恐惧。——日本亚马逊读者


这本书讨论了可以说是导致当前日本社会闭塞感产生的各种因素的根源问题,读来非常有趣。从孩子、父母、教师、教育行政这四个立场出发,并且结合了基本事项和历史背景进行概述,使得读者不仅仅从正在育儿父母的立场,而是能够多角度地看待问题。虽然相比于现状分析,解决方案部分感觉略显薄弱,但毕竟这些问题并非轻易能够解决。所谓的父母格差社会,并不是一个可以明确指出“罪魁祸首”的问题,它更像是一种必然状态,因为每个人都优先考虑留下更好后代的生物利益,最终导致了这样的局面。——日本亚马逊读者


这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旨在构建教育行政、学校、学生、家长这四个行动者之间理想关系的书籍,目的是为了弥补父母收入和教育差距。父母收入差距对教育环境的影响早已被指出。在收入较高的家庭中,孩子更有可能满足各种知识好奇心,比如参加课外兴趣班、补习班、预备学校等。 然而,通过实现教育无偿化,这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弥补。 而信息差距(数字鸿沟)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的引入得到了改善。正如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父母的职责是扩展和支持孩子的智慧兴趣和关心,而不是决定孩子的人生或道路。 富裕的父母往往过于干涉,误以为孩子的“考试”成功与否决定了他们的人生。 学校教育绝不能忘记,它首先是孩子的人格教育场所。 ——日本亚马逊读者


展开
精彩书摘

★家长主义是基于撒切尔的教育改革所产生的概念,“指越来越多的监护人对学校教育水平的高低表示出极大关心,进而慎重择校,加上教育机会、教育成果不仅受家庭的社会阶层、经济实力影响,也被家庭的文化环境和监护人对教育的积极支持度所左右,导致教育差距扩大的倾向愈发明显的现象。

★“对大众来说,接受教育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个普世观点,但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育差距,所以极有可能变成“富裕阶层”才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学校教育的好处。换句话说,表面上看是“对谁都很重要”的事情,但残酷的现实是,“基本上特定群体才是既得利益者”。到最后就变成了某一意识形态在发挥作用,即看起来中立的学校教育的理念只对特定人群利好。

★所谓精英主义,言简意赅地说,是“靠个人能力和努力来创造人生”的理念。这一点已经深深扎根于我们的生活中成为了“常识”,其意义也被普罗大众接受了。只是时至今日,贫富差距等课题变得越来越日常化,在日本社会里,精英主义真的还能有效运转吗?我们对此不得不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现在的社会里,身份和家庭背景,还有贫富悬殊所带来的社会壁垒无法肉眼可见了。问题就在这里,“看不见的壁垒”扎扎实实地存在于社会中。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们来说,家庭条件的不同已经有了决定性意义。

★精英主义还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基于能力带来的阶层分化将越发严峻,国家也呈现出分裂的状态。简单来说,精英主义的升级版就是家长主义的社会,且很可能沦落为前近代社会那样充满了不平等和各种差距的社会。

★演艺界,还有音乐界和体育界的二代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呢?虽说我们找不到确凿的证据,但能想到的是作为一代的父母给他们培养了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二代的起点就有更多优势,比如更高的人气,更强烈的工作动力,更强的经济实力和更丰厚的资产,更广的人际资源网等。只是,二代们将来能否持续“成功”另当别论。是躲避在“父母的羽翼”下,还是开拓出了更广阔的发展,这要看二代自身的修炼和努力了

★年轻人只要乖乖遵循父母安排的育儿、教育之路,顺顺利利地成长起来,就能跨过高考这一难关。反过来说,那些辛辛苦苦向上攀爬的人无论如何也跨越不了的鸿沟,或者是在小地方按部就班默默努力的人无论如何也翻越不过去的高墙,也在这中间也不知不觉出现了。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拼家长的社会

——问题出在哪里

1. 什么是家长主义

从精英主义到家长主义/为什么会流行“父母盲盒”的说法?

2. 家长主义的发展历史

影响近代世界的精英主义的原理/以明治维新为转折点/精英主义的终极形态是家长主义

3. 拼家长的现状

拼家长是如何显现的/容易流于“画大饼”的“多样化选择”

4. 与新自由主义教育政策共生

愈发强势的新自由主义色彩

5.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被逼入绝境的孩子们

1. 一位初中女生的独白

站在孩子的视角

2. 追不上家长主义的孩子和年轻人

孩子们的“辛苦”现状

3. 乘着家长主义的上升气流

大阪大学学生的案例

4. 如何看待家长主义

肯定派的观点/犹豫派的观点/怀疑派的观点/不是只有“被逼入绝境”的被动状态


第三章 深陷焦虑的家长

1. 分化的家长立场

越来越卷的群体和不参与内卷的群体

2. 拼教育阶层的战略

备考的真实状况/补习班和兴趣爱好班的现状/堪比“天王山”的初中升学考试

3. 不断上涨的教育费用

日本的教育费用负担是世界最高水准

4. 关于育儿阶层差距的研究——从欧美的过往经历来看

“文化资本”/“协作培养”“自然成长”

5. 日本的育儿研究

育儿差距/四种类型

6. 总结

焦虑的原因/中产阶级最焦虑


第四章 困惑的老师们

1. 写在前面

1990年代的风向变了

2. 家长、孩子与老师的三角关系

变成了“教育是可选择的”

3. 家长主义给学校和老师带来了什么

老师苦于和家长打交道/学校的两极分化

4. 新自由主义带来的矛盾——老师们的心声

大阪的老师们的证言

5. 总结

老师受难的时代


第五章 四面楚歌中的教育行政

1. 教育行政的处境

站在教育行政负责人的角度/1990年代之后“上意下达”逐渐强化

2. 国家教育政策的动向

“临教审”成了扣动家长主义的扳机

围绕学习能力展开的国际竞争

3. 审视教育行政的视点——公正和卓越性

大阪的情况/公正与卓越性

4. 教育行政官员们的战斗

知事和教委的攻防战

5. 新的突破口——关于《教育机会确保法》

《教育机会确保法》/未被充分保障的少数群体的“学习权利”


第六章  摆脱家长主义的道路

1. 导言

我们还能做什么

2. 大阪大学学生提出的解决方案

学生们的回答

3. 如何改变拼家长的现状

差距扩大的过程/如何缩小学习能力的差距

4. 如何评价作为理念的家长主义

被置之不顾的人/平等主义/实现公正的第一原则化和卓越性的多元化

5. 结语

“做喜欢的事”和“与喜欢的人在一起”/创造了解何为公正的机会

尾声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