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十五年(756),唐玄宗逃到四川。同年,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即唐肃宗,改年号为至德。也是在这一年,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磷以平定叛乱为口号,领军顺江东下。路过九江时,永王三次派人邀请李白人幕府效力。李白想利用这个机会实现政治理想,便欣然接受邀请,哪知紧随而来的却是不幸。永王与唐肃宗产生矛盾,进而演变成内战,永王兵败被杀。李白也受到牵连,被捕人狱。这时李白不过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幕府生活。深陷牢狱的他多次上书辩解,夫人宗氏也为他多方求助,虽然暂时获释,但时间不长,李白又因为“从磷附逆”再度被抓,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
至德二年(757)冬,李白从浔阳顺长江而上。报国无门反而获罪,李白心中的悲苦可谓说不清、道不尽。李白在流放路上苦撑了一年多,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到达重庆奉节。这时,朝廷因逢旱年而大赦天下,李白也被赦免,他喜出望外,急忙乘船东归。
李白东归后,在宣城、金陵等地游历。这时,他已经明白自己的人生理想是不太可能实现了,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上元二年(761)秋,大将李光弼领兵出征,当时李白已经六十一岁了,却仍然要参军作战,后来因为年老体衰,才不得不放弃。这真是“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
宝应元年(762),李白投靠了安徽当涂县令李阳冰。同年冬,李白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终年六十二岁。他临死前曾作一首绝命诗《临路歌》,把自己比作展翅大鹏,这只大鹏虽中途断翅,但诗人自信其荡起的余风亦足以万古流芳。他还托付李阳冰整理自己的作品并作序言。同年,唐玄宗、唐肃宗接连死去,即位的唐代宗下诏任命李白为左拾遗。可惜此时李白已离开人世。
李自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穷困潦倒,晚景凄凉。想做官报效朝廷却遭流放,这是他一生中最难承受的磨难。李白曾经在流放的途中说:“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然而磨难并没有消磨掉他的风发意气。这一时期,他的五言长诗创作达到了顶峰,不仅篇制宏大,而且气势非凡,主题有彰显军威的,有鸣冤喊屈的,有请命上书的,还有抒发羁旅之思的,篇篇都如雷霆闪电,是诗歌史上的一大胜景。而他这时所作的七绝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不但奇逸俊爽不输从前,还多了几分淡然。
李白死后最初葬在了当涂县龙山。元和十二年(817),也就是他去世五十五年后,其生前好友范伦的后人范传正前往宣州寻访李白的后代,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从她们口中,范传正得知,李白生前最喜欢的是南朝齐代大诗人谢胱常去的青山,而李白的后人也希望能完成他的遗愿。于是,范传正出资将李白的墓由龙山东麓迁至青山之阳,实现了李白生前所愿。龙山、青山都位于淮南,但具体在哪里,至今还有争议。范传正亲笔书写了《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还重新收集了李白的遗稿,编成作品集。可惜的是,范传正编的文集和魏万编的《李翰林集》、李阳冰编的《草堂集》都已经失传了。
李白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诗九百多首,文六十余篇。他的诗歌充满盛唐的时代气息。他的一生,始终都在以率真的心态、如火的激情歌颂着大唐盛世,不管时代怎样改变,他都能够满怀一腔热血去拥抱这个世界,追求理想,享受生命,把握一切美好的事物,把握现实但又不仅仅停留在现实中,始终意气风发地去实现生命本来的价值。如果说盛唐诗风的主要特征是理想主义色彩浓郁,那么李白就是以更加斑斓的理想之诗走在了时代的最前列。
此外,李白的诗歌还常常在豪放中流露出孩子般的情趣。他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擅长在描写自然景物时融入自己的感情,因而他笔下的自然景物都具有强烈的理想化气息。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在《艺苑卮言》中评价李白的作品“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确实如此,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诗人的感情常常自然而然地喷涌出来,像流水一泻千里,其中蕴涵着巨大的能量。李白的诗歌更是如此。在诗体的选择上,李白很少运用限制颇多的律诗,而更喜欢以乐府体为主的古诗,特别是七言歌行体。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