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许子东讲稿.卷二,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86207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许子东,浙江天台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主要著作有《郁达夫新论》、《当代文学印象》、《当代小说阅读笔记》、《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呐喊与流言》、《香港短篇小说初探》、《张爱玲的文学史意义》等。自2000年担任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栏目嘉宾。
展开
内容介绍
    《许子东讲稿(第2卷):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大致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五篇关于张爱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论文和评论,其中《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和《(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都是2010年刚刚完成的。《物化苍凉:张爱玲的意象技巧》是提交岭南大学一个研讨会的论文。《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最初用英文写,是在UCLA一个讨论课的论文。写作此文时常在洛杉矶的Westwood Blvd.与Rochester Ave.路口找免费停车位,转来转去边打腹稿。万没想到张爱玲最后寓所正在那附近。她在那个公寓去世数日后才被发现,没有家具,只有一些纸盒和一堆衣服(纸盒里有从未发表的英文小说原稿)。后来才惊讶看到,作者去打印论文的Kinkos复印店和常去的邮局,都出现在纪念张爱玲最后日月的照片中。另一个吊诡的巧合是作者在上海南京西路重华新村前后住了20多年,很晚才在张子静的回忆录中得知张爱玲是在重华新村的沿街住所看着解放军进城的……当然,作者的文章与这些巧合并无直接关系。
    第二部分是四篇有关郁达夫的论文。郁达夫风格与中国现代文院颁发的“《文学评论》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郁达夫小说创作初探》一文则从未在期刊上发表过。《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当年就有争议,所涉及的话题至今恐怕仍缺共识。《浪漫派?感伤主义?零余者?私小说家?》一文有四万多字,写了大半年——郁达夫读了很多外国小说,做这方面的研究也追得比较辛苦。这几篇文章都写于80年代,这次除了修改注释格式,文字上甚至局部观点也有修订。最近才听说,作者的第一本书《郁达夫新论》l984年在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编辑铁流、李庆西及所有编辑室成员都要看清样签字,为这本当时看来既有新意也有风险的新人新论共同承担责任。这本书后来获奖且印数过万,浙江文艺出版社遂出版“新人文论丛书”。“丛书”的“新人”们——黄子平、陈平原、赵园、刘纳、王晓明、程德培、蔡翔、季红真、南帆等,现在大都是学术名家,甚至即将退休——然而,学术出版的文化环境竟没有大的变化。80年代的课题,也还是今天的课题。“民族”与“性”仍是国人在现实与虚幻(网络)的主要“郁闷”(郁达夫的苦闷?),所以,作者以为自己这几篇旧文,似乎仍然可以再读。
    总之现代作家作者有文章专论的,就是郁达夫和张爱玲。作者也很关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但作家论所打下的基础,作者后来一直没有后悔。
    《许子东讲稿(第2卷):张爱玲·郁达夫·香港文学》第三部分收了五篇讨论当代文学的论文,都写于1989年作者出国游学之后。各有不同的具体写作原因,或因为编书,或因为开会,话题也颇“多元”,但论述方式又不无相同之处:似乎都要列出几个不同的理论、形象、作品、意象或书本,辨异中之同,察同中之异。背后有意无意,或者都有些一直坚持的结构与方法?自己也不太清楚。
    第四部分是四篇关于香港文学的文章。写这些文章既是因为编书(三联版“香港短篇小说双年选”)的原因,也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有感于香港“文艺小说”相对寂寞,还曾和王安忆、王德威(后有陈思和、黄锦树)一起为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过“三城记小说选”。其实,从边缘看心,研究过程也另有收获。
展开
精彩书评
    邵之雍是小说人物,但张爱玲在给宋淇信中明言是写胡兰成,颇有赶着为自己的灵魂经验、身体历史留下记录的意思……我注意到胡兰成碰到他喜欢的女人,总先是甜言美誉,接着马卜谈结婚,然后用女人钱,还有将旧情事向新恋人坦白公开(简称“胡四招”)。
    ——《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
    
    在大学里策划文学史,开始的会议就是分章节、篇幅,然后就是排座次。而这个排座次很多是根据政治的原因,所以现代文学这几十年来在中国大陆成为显学,一个众所周知、大家又不愿意说出来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是共产党文化胜利史。在台湾之所以不愿意多讲就是因为它是一个失败史。
    ——《想象中国的方法——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
展开
精彩书摘
    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
    邵之雍是小说人物,但张爱玲在给宋淇信中明言是写胡兰成,颇有赶着为自己的灵魂经验身体历史留下记录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胡张关系也可作为我们分析邵之雍九莉关系的一个参考。胡兰成有自传《今生今世》,后人也从中发现其中很多虚构创作成分。我注意到胡兰成碰到他喜欢的女人,总先是甜言美誉,接着马上谈结婚,然后用女人钱,还有将旧情事向新恋人坦白公开(简称“胡四招”)。
    放在文学史上看,我以为《小团圆》至少有四层意义。
    一是张爱玲研究的重要资料。尤其是胡张恋,以前只有《今生今世》一个胡版,现在终于有了“张看”的角度。有些细节几乎一致,如张在温州为范秀美作画半途而废,如分手时搂住脖子深情绝望唤“兰成”。可能确有其事,好像很难杜撰,也可能小说参照了胡兰成的自传。也有很多“罗生门”的地方。当然小说并非史实,只能作参考。小说中所写的九莉的另一男友燕山,据宋淇信中所言是电影导演桑弧。但桑对他与张爱玲的关系一向保持沉默。小说情节有多少是事实,多少是证忆和感觉,值得考察。海内外现在已有不少研究者将小说故事与作家生平细细对照。张爱玲与宋淇、邝文美自五十年代起有通信六百余封.整理校注出版后,当为“张学”重要资料,会给研究者提供新的角度、证据和新的困惑、挑战。
    第二,《小团圆》也确立了张爱玲的晚期风格。以前张爱玲研究,通常只看到她上海时期代表作《传奇》的典型张氏风格和到香港后获得美新处资助写作《秧歌》、《赤地之歌》的文风转变,由流动华丽转向平淡含蓄,从都市情欲到乡村苦难。到美国以后张爱玲英文创作并不顺心(英文小说The Fall ofPagoda,The Book of Change一直找不到出版社,《金锁记》双语改写多次,影响仍不如上海初版),只是翻译《海上花列传》,并研读《红楼梦》。电影《色,戒》使这个晚年写的短篇突然进人大众视野,加上研究者新发现的涉及同性恋的中篇《同学少年都不贱》以及更重要的《小团圆》,张爱玲的晚年风格及其与早期传奇的比较,便成为很有文学和学术意义的话题。
    还是一贯的琐碎细节,但文字华丽有了节制,瘦劲枯涩,人文俱老。五十多岁的女人回忆二十多岁的初恋及床戏,“物化苍凉”的意象仍是她的招牌。还是有局限的第三人称,常常省略主语,故意混淆叙述者的视角和人物的观点,叙述方法则从顺时序变为意识流。最重要的是故事,由“爱情战争”到乡村悲剧再到纯粹个人往事,这种转化轨迹,也是我想说的第三个意义:《小团圆》为中国文学的自传体小说增加了新的一章。
    ……
展开
目录
自序
张爱玲晚期小说中的男女关系
《小团圆》中的母亲形象
一个故事的三种讲法: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
物化苍凉:张爱玲的意象技巧
从呐喊到流言
郁达夫风格与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
郁达夫小说创作初探
关于“颓废”倾向与“色情”描写
浪漫派?感伤主义?零余者?私小说家?——郁达夫与外国文学
现代主义与中国新时期文学
保尔、于连和麦田守望者
当代小说中的现代史——读《红旗谱》、《灵旗》、《大年》和《白鹿原》
两岸三地散文中的动物意象
当代文学史中的“遗产”与“债务”
1997年的香港短篇小说
“后殖民小说”与“香港意识”
香港的纯文学与流行文学
香港小说中的“北方记忆”与“革命想象”
附录:
现代文学中的上海、北京与香港(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
知识分子与大众——五四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复旦大学文史讲堂)
想象中国的方法——以小说史研究为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