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马注思想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6098
  • 作      者:
    许淑杰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马注思想研究》以马注的思想发展为线索,以其思想的伊儒双重文化认同为切入点,在晚明清初中国近世社会转型的大文化背景下,对马注伊斯兰思想体系进行了系统考察。《马注思想研究》主要论证内容如下:马注是兼具回(伊)儒两种文化气质的穆斯林思想家,虽然其思想主体是正统伊斯兰的,但是马注也并不否定或排斥儒家文化,而是强调“回儒兼修”,呈现出明显的回(伊)儒双重文化认同特征;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问题上,马注强调“回儒互补”,也是超越民族主义、卫教主义立场的,实际是希望通过“公公理于天下”来实现其“经世”理想,这既彰显了马注高尚的人格精神,也为当今的“文明对话”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
精彩书摘
  三、问题的提出
  任何外来文化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发展都面临着本土化或叫“本地化”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亦是如此。绵绵数千年的文化进程中,足具开放性的儒家文明以博大的胸襟接纳了众多的外来文化,如佛教、景教(基督教的一支聂思脱里派)、伊斯兰教、印度教、袄教(琐罗亚斯德教或拜火教)、犹太教、摩尼教,等等,而这些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也都面临着一个如何在新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即怎样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的问题,或者说怎样对待本土化的问题。事实上,中国历史上的这些外来文化,都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不同程度的流传,并且有些文化由于得到封建统治者的优遇,还曾盛极一时,比如唐代的景教。但是,有些文化最终却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销声匿迹,比如盛极一时的景教,最终却退出中国,而有些文化,如伊斯兰教、佛教,却在中国最终延续下来,并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别,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伊斯兰教、佛教最终实现了在中国的本地化,而景教则反之。因此,在外来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本地化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能否实现本地化也决定了外来文化最终的存在状态。
  一般认为,本地化有两种可能,一是可能转变或者再造原有的文化;再者也可能被原有的文化所消解。①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来说,佛教的中国化就是第一种可能的表现,而摩尼教中国化为明教就是后一种可能的证明。然而就中国的外来文化本地化的实际情况来说,伊斯兰教的本地化实际上创造了上述外来文化本地化两种可能之外的第三种模式。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本地化,既没有转变或者再造中国原有的文化,也没有被中国文化所融合、消解,而是形成了一种新的、独立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之外的中国伊斯兰文化,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并不多见的一个特例。那么,在伊斯兰教文化本地化过程中,伊斯兰教是如何即保持自己的信仰,又与中国本土文化环境保持和谐的呢?伊斯兰教是如何看待与之相异质的中国本土文化的呢?而“华夷之辨”的种族文化论下,中国主流文化又是如何看待这一不能被“教化”的外来文化的呢?
  在伊斯兰教中国本土化的过程中,兴起于明清之际的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在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中,以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德新为代表的译著家们采取“以儒诠经(以儒诠回)”的方式阐释了伊斯兰教思想,从而建构起了中国伊斯兰思想体系,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汉文译著运动获得了极高的评价,被称为“有凿山开石之功绩”①;还有人将汉文译著运动兴起时期誉为“中国回回史上之文艺复兴时期”②。同时,又由于“以儒诠经(以儒诠回)”运动作为早期文明对话的代表形式,为当前的文明对话提供了一个活的范本及可供借鉴的文本资源,因此在当前的文明对话中,明清时期中国的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也被高度重视。
  然而,考察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实际上汉文译著(中国伊斯兰文化界统称“汉克塔卜”)仅仅是中国伊斯兰文化发展的精英化的一种形式,在中国伊斯兰教发展的过程中,还有经堂教育以及以小经(又称“小儿锦”、“消经”、“狭经”等,是以阿拉伯文字母拼写汉语词语的汉语拼音文字)撰写的伊斯兰教经典在穆斯林大众伊斯兰信仰的传递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中国伊斯兰教内部,在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也并不是统一的。就汉文译著运动而言,在对伊斯兰教的中国化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汉学派内部,也是分成不同派别的,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也是参差不齐,甚至是大相径庭的。进言之,中国伊斯兰教内部对以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持怎样的态度。
  ……
展开
目录
绪论
一、关于选题
二、研究史回顾
三、问题的提出
四、立论的角度
第一章  马注生活的时代及其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马注生活的时代
一、晚明清初中国社会及中国“回回”伊斯兰教的状况
二、晚明以来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与明清之际中国回回伊斯兰思想文化的发展
三、晚明清初中国外来宗教之间的碰撞与争斗
第二节  马注思想的发展
一、马注早年的生活及其思想的转折
二、马注晚年对《清真指南》的辑补及对中国“回回”穆斯林社会问题的关注

第二章  马注伊斯兰思想的来源
第一节伊斯兰正统与苏非主义的影响
一、正统伊斯兰教的影响
二、苏非主义的影响
第二节  前辈及同时代中国穆斯林学者的影响
一、马注对前辈中国穆斯林学者思想的继承
二、同时代的中国穆斯林学者对马注伊斯兰思想形成的影响
三、经堂教育对马注伊斯兰思想形成的影响

第三章  《清真指南》与中国伊斯兰教思想体系
第一节  《清真指南》中对伊斯兰教六大信仰的阐释
第二节  多重文化特色的伊斯兰功修思想
一、马注论五功
二、内外兼重的功修思想
第三节  中国特色的伊斯兰伦理思想
一、马注论道德性命
二、马注论伦理道德
第四节  变通的宗教发展观
一、因教
二、主张回儒互补,提倡回儒兼修
三、提出打破祖习,整肃风俗
四、主张学教并重

第四章  中国回回伊斯兰思想史中的马注
第一节  马注学术地位的历史考察
一、回回穆斯林学人对王岱舆及其著作的认识及评价
二、教内外学人对刘智及其著作的认识及评价
三、回回穆斯林学人对马注及其著作的认识及评价
第二节  马注在中国回回伊斯兰思想史中的影响
一、马注对汉文伊斯兰译著运动的影响
二、马注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影响
三、马注思想的局限
结语
附录一术语表
附录二马注生平简谱
附录三讨白
附录四诫律十条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