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儒家心理学思想概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6149069
  • 作      者:
    郝宏伟著
  • 出 版 社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儒家心理学思想概论》主要内容包括:绪论、儒家的人格结构观、儒家的人格类型观、儒家的人格独立观、儒家的情绪心理学思想、儒家的适应策略、儒家的人际关系思想、儒家的心理健康观、儒家的学习心理学思想、儒家的生死心理学思想、章儒家的管理心理学思想等。
展开
精彩书摘
  这是描述孔子同其学生讨论人生志向的一段谈话。孔子的人生愿望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让长辈们放心,让朋友们信赖,让晚辈们怀念。可见,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是在同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得到他人的承认,就是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
  (四)人际关系是快乐的重要来源
  快乐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儒家人生追求的重要目标。儒家认为,人际关系良好是获得快乐的一条重要途径。如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把同朋友的交往当做自己一种非常重要的快乐体验途径,显然在他看来,人际交往能给人带来快乐。孟子询问梁惠王“独乐乐,众乐乐”时,梁惠王回答“众乐乐”(《孟子·梁惠王下》),孟子表示首肯。显然在孟子看来,同他人分享快乐,可以使快乐增强。
  延伸阅读
  心理学对“寂寞”的研究
  寂寞(loneliness)是一种因缺乏人际关系而产生的孤独感与失落感。没有人永远不寂寞,但却有人长期寂寞。满怀愁绪无可倾诉时,会感到寂寞;生活困难求助无门时,会感到寂寞;失学、失业、失恋后缺少社会支持时,也会感到寂寞。在此等时机下寂寞心态是难免的,也可以说是正常的。问题是在多人参与的生活环境中,或是在众皆欢乐的热闹场合里,仍然有人深感寂寞。因此,寂寞与独处(aloneness)不同,寂寞是心理上的孤独感与痛苦感,寂寞的人是不快乐的;独处只是身体上离开别人,而在心理上却未必不快乐。甚至有人甘愿独处,享受宁静中的喜悦。
  寂寞的人缺少人际关系,或者说,不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在他需要友情与爱情时,如得不到周围人的回应,他自然就会感到寂寞的痛苦。对寂寞问题的研究,心理学家们主要试图从两方面寻求答案:
  第一,寂寞起于缺乏人际关系。寂寞者不能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原因是什么?此一问题没有简单而肯定的答案,一般社会心理学家承认与以下的原因有密切关系(Qathces&Neveid,1989):
  (1)缺乏社交技巧,不能与人接触时体察别人,并适度表现自己。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儒家心理学思想的含义
一、几个基本概念
二、儒家心理学思想真的存在吗
第二节 研究儒家心理学思想的意义和原则
一、研究儒家心理学思想的意义
二、研究儒家心理学思想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其学习方法
一、儒家心理学思想体系的建构
二、本书的主要内容
三、使用本书的一些注意事项

第二章 儒家的人格结构观
第一节 孟子和朱熹的人格结构思想
一、人格概说
二、孟子的人格思想
三、朱熹的人格思想
第二节 儒家人格结构诸要素
一、仁
二、义、礼
三、知
四、欲
第三节 儒家人格结构原理
一、儒家人格结构模型
二、儒家人格结构的内在机制
三、儒家人格结构观的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第三章 儒家的人格类型观
第一节 人格类型与“君子”、“小人”
一、人格类型概说
二、儒家的人格类型:“君子”和“小人”
第二节 “君子”、“小人”的人格特征
一、动机:“喻于义”与“喻于利”
二、情绪:“坦荡荡”与“长戚戚”
三、认知:“上达”与“下达”
四、归因风格和责任感:“求诸己”与“求诸人”
五、神态:“泰”和“骄”
六、人际关系:“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
第三节 对儒家人格类型观的评价
一、儒家人格类型观的特点
二、儒家人格类型观对现代人心理健康的启发

第四章 儒家的人格独立观
第一节 独立的含义和内容
一、独立的含义
二、人格独立性的内容和表现
第二节 独立性的人生发展
一、心理发展概述
二、儒家的人格独立性发展阶段论
第三节 独立的心理机制
一、独立性的形成
二、对儒家人格独立观的评价

第五章 儒家的情绪心理学思想
第一节 儒家关于情绪的基本观点
一、情绪的定义
二、情绪的类型
三、情绪的机制
四、情绪的功能
五、情绪管理
第二节 “孔颜之乐”与“乐之者”
一、现代心理学对快乐的解释
二、“孔颜之乐”
三、“乐之者”
第三节 如何获得快乐
一、影响快乐的因素
二、获得快乐的途径和方法
三、儒家快乐观的特点及其启发

第六章 儒家的适应策略
第一节 礼义策略与中庸策略
一、适应概述
二、礼义策略
三、中庸策略
第二节 退隐策略和知命策略
一、退隐策略
二、知命策略
三、儒家适应策略的特点
第七章 儒家的人际关系思想
第一节 人际关系的意义和特征
一、人际关系的意义
二、良好人际关系的特征
第二节 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
一、识人
二、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三、说话的艺术
第三节 几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一、与父母交往
二、上下级交往
三、与朋友交往
四、对儒家人际关系思想的评价
……

第八章 儒家的心理健康观
第九章 儒家的学习心理学思想
第十章 儒家的生死心理学思想
第十一章 儒家的管理心理学思想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