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强化权利导向意识
要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建设和谐、有序、繁荣的网络社会,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在治理理念上应实现由权力导向走向权利导向。这一治理理念的转向,既是改变权利在与权力博弈中过于弱小的现实需要,也契合了世界和中国的现代政治价值。一方面,由于中国普通民众几无自身的利益代言组织,现实社会更缺乏权益表达和维护的顺畅渠道和有效平台,网络因其虚拟性与隐蔽性、平等性与离散性、互动性与自主性而迅速成为草根阶层维护权益、声张正义的工具和场域。网络舆情的喧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众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增强,也反映了民众权利维护与实现的艰难,“网民自由隐匿地畅所欲言之时,也许就是公民正当权利失落之时”①。另一方面,“一切权力源于人民授予,执政合法性源于人民认可”已成世界现代国家的基本共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我党向全世界作出的庄严的政治承诺。重视公众权利保障,是普世价值,是民心所愿。强化权利导向意识,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应享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切实解决舆情背后的民众权益诉求,从而确保权力服务权利、权利约束权力。
3.加强分权意识和社会自治理念
在当今高度集权体制下,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效率低,社会管理和维稳成本高,上级力不从心、下级动力不足、社会空间局促的窘局明显;基层政府对分权放权,社会对弱化管制、强化自治的要求十分强烈。党政部门应顺应这一趋势,发挥基层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善用人民的智慧和强国富民的意愿,强化分权意识,逐步、逐级下放权力,授权给基层,还权于社会,动员社会各阶层共同参与建设和管理网络社会;强化社会自治理念,允许、鼓励、支持各网站等虚拟社区和广大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引导网民理性表达、有序参与,从而可以增强社会活力,节约公共资源,减少官民矛盾。
4.确立多元共治理念和协作意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不能,也无法垄断所有资源,无法成为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和单一权威,多元治理才能激发社会活力、凝聚社会力量、达成社会共识。面对严峻的网络舆情危机和活跃的网络社会,党政部门和领导干部须确立多元共治理念,加强党委领导,明确政府责任,更需充分发挥社会协同的作用,吸纳民间力量,引导并鼓励各门户网站尤其是民间网站、个人微博共同分担网络社会管理责任,共建和谐网络社会。网民的言辞或许稍显激烈,行为或许略有冲动,但绝非对抗政府、扰乱秩序、危及稳定的蓄意之举.而是饱含着推进民主、深化改革、强国富民的爱国之情。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