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政府经济职能研究:基于政府信用的视角:based on government credit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986739
  • 作      者:
    李朝晖著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政府的信用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任重而道远,当前应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严格限定政府的信用职责范围。为此,在体制建设上就需要建设服务型政府,合理地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减少政府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现象的发生;二是要提升政府的信用能力和履约意愿。为此,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和政府信用激励机制,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等等。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政府地位的特殊性,政府信用建设的主体不能仅是政府自身,而应当有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比较可行的思路是,借鉴国外政府改革的经验,通过体制革新,建立起政府自我约束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一整套监督制约机制,从而使政府的各项承诺成为可信承诺。
展开
内容介绍
  世界各国的发展史已经证明,政府在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相互补充、密切配合,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然而,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政府失效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与市场失效交织在一起,不仅使政府干预经济的效果大打折扣,也使得政府的公信力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科学合理的界定政府经济职能、重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关系,以尽量减少政府失效现象的发生,无疑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政府本质是一个社会契约,它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政治上的委托—代理关系,政府兼具“公共人”和“非公共人”双重属性,政府组织和政府官员个体都有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并不完全重合。这是本文立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指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促进经济发展、管理经济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责和功能,本质上是一种公共受托责任。政府行使经济职能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履约的过程。于是,作为委托人的公众就会对政府履约的能力、意愿和行为有一个评价,这种评价的高低反映了政府信用的高低。当政府不能正确有效地履行经济职能,就出现政府失效。政府失效与政府失信存在着密切联系,政府失信导致政府失效,而政府失效进一步加剧公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因此政府失信与政府失效之间存在着积累循环的因果关系。解决政府失效问题的一个根本途径是加强政府的信用管理,提升政府信用。
  信用是人们出于合作的需要而在长期的经济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行为规则,是主观上的诚实守信和客观上的偿付能力的统一。相应地,政府信用同样是一种行为规则,是政府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能力与意愿的统一。这是政府机构通过履行政府职能而获得的信用,政府信用的高低通过社会公众对一个政府守约重诺的意愿、能力和行为的评价反映出来。政府信用包括体制信用和人格信用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面,前者主要由制度和体制本身所决定,是政府的整体信用;后者由政府成员在行使政府权力时的行为所决定,是政府的个体信用。
  政府信用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中处在核心地位,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政府信用又是一种稀缺资源,其稀缺性是由委托—代理关系的内在风险性所决定的。政府的信用风险一方面表现为政府履约能力不足,另一方面表现为履约意愿和动力不足,因而极易出现政府失信。政府失信依其程度和范围不同可分为整体性的或体制性的政府失信以及局部性的或人格化的政府失信。
  政府失信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西方国家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政府改革运动,一个根本动因就是要减少政府失效现象,重塑政府形象,重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关系。而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根本原因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承担了太多的职能,从而与它的能力不相称。中国也同样经历了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政府职能模式由全能政府向责任政府和信用政府转变的过程。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出现系统性或者整体性政府信用风险的概率已经大大降低。
展开
精彩书摘
  1.信用的涵义
  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的一个特殊范畴,讨论政府信用必须首先厘清什么是信用及其内在规定性。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学者对信用概念的理解各有侧重,如社会学者更强调信用主体的诚实守信,行政学更强调信用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在经济学领域中,通常认为信用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信用作为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是不同所有者之间商品和货币资金的借贷以及赊销、预付等行为,反映了商品或货币的所有者以还本付息为条件,把货币或商品暂时转让给需要者使用的债权债务关系。这是一种基于契约关系的交易行为,狭义的信用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国际信用等,信用之所以得以发生,是基于授信方对受信方经济偿还能力的信任,从这个意义上讲,狭义的经济信用是一种经济能力的表现(不用立即付款就可获取资金、物资等),是一种经济资源。
  广义上,信用是一种主观上的诚实守信和客观上的偿付能力的统一。具体说,信用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取信于人等伦理精神在经济活动中的反映;是经济主体之间,以谋求长期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建立在诚实守信基础上的心理承诺与约期实践相结合的意志和能力,以及由此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行为规范及交易规则。信用的进一步发展,使它由交易的实现手段异化为交易方式,出现信用交易,即狄义上的信用概念。它实际上是广义上的“信用”概念在经济具体领域的运用和引伸。广义上的信用包括个人信用、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三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
  信用付之于实践活动,构成信用行为。一个信用行为由三大要素构成:(1)信用的主体。指信用行为发生的当事者双方。其中,转移资产或权利的一方为授信者,而接受资产或权利转移的另一方为受信者。(2)信用客体。信用是通过一定的交易行为来体现的,就应当有被交易的对象,即信用客体。这种被交易的对象是授信方的资产,可以是有形的(如商品、货币形式),也可以是无形的(如权利)。没有被交易的对象,就不会有交易行为的发生,也不会有信用行为发生,所以,被交易对象是信用要素之二。(3)信用内容。授信人以自身的资产和权利为依据授予对方信用,受信人则以自身承诺为保证取得信用。信用行为发生的过程,是授信方取得某种权利,受信方承担某种义务,没有对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的承诺就无所谓信用,信用内容即某种权利义务关系是信用要素之三。
  信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信用包括品格信用和资产信用两个层次。即主观上遵守承诺、履行义务的道德品格,客观上具有兑现或偿付的能力。信用是素质也是能力。正如穆勒所说“究竟乙有多少信用,要看人们对他的偿付能力的评价。”。第二,信用实质是一种社会经济关系,体现着一种债权与债务、责任与权利的关系。第三,信用具有未来性和预期性特征,是对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心理预期和要求。“每一种预期都是信用,商品信用被卖出去换取货币信用”。第四,信用具有利益性,是为了某种价值偿付或等价回报。因此,信用可以说是基于信任心理而表现为多种形式,最终是为获得“价值偿付”。这种偿付包括交易中商品“物有所值”、“货真价实”,“履行契约”等诸多形式。
  ……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政府经济职能概述
第一节 政府及其公共受托责任
一、什么是政府
二、政府的双重属性
三、政府的公共受托责任
第二节 政府经济职能的涵义
一、什么是政府经济职能
二、西方经济学家对政府经济职能的认识
三、国内学者对政府经济职能的界定
四、关于政府经济职能理论的新思考
第三节 政府失效与政府失信
一、政府失效的类型及其原因
二、政府失效与政府失信的积累循环因果关系

第二章 政府信用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政府信用的特征及其发生机理
一、政府信用的特征
二、政府信用的分类和结构
三、政府信用行为的表现
第二节 政府信用的风险
一、政府失信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二、当前我国政府失信的表现及其综合负效应
三、政府信用风险的内在机理
四、结论和启示

第三章 中国政府经济职能和政府信用的变迁
第一节 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经济职能特征与信用困境
一、计划经济的政府经济职能特征
二、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全能政府"的形成
三、全能型政府职能模式的调整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强化
四、"全能政府"的信用困境
第二节 政府信用的变迁——从全能政府到责任政府
一、现代市场经济的责任政府取向
二、中国体制转轨中的政府信用的变迁
三、关于政府经济职能和政府信用变迁的新思考

第四章 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经验及借鉴
第一节 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背景及动因
一、西方国家政府治理发展概述
二、当代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动因
第二节 西方国家政府改革的理论基础
一、公共选择理论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四、善治理论
第三节 西方国家政府改革实践
一、美国的政府改革实践
二、英国的政府改革实践
三、新西兰的政府改革实践
四、东亚国家政府改革实践

第五章 重塑政府经济职能——打造信用政府和责任政府
第一节 政府经济职能的合理界定
一、政府经济职能的合理定位
二、政府决策与执行机制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第二节 完善政府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
一、政府可信承诺的理论及其启示
二、当前我国政府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现状及缺陷
三、完善政府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