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校发展的交流融合学校发展与国外教育的交流融合能够促进中西方教育的优势互补,是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中国基础教育的优势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扎实,善于归纳所学知识,弱势是学生在学习的自主性、发散思维、质疑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方面较为欠缺。西方的教育注重启发、长于体验,学生具有动手能力强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特点。中西方教育只有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才能实现共同发展。
那么,中西方教育应该如何融合?我在2007年“中英名校论坛”上曾提出,要实现“五个打通”:一是“打通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之间的关节,培养学生既具备科学精神,又具备人文精神”;
二是“打通信息、知识、智慧、能力之间的关节,发挥中国教育重知识、重智慧的优势,借鉴西方教育重信息、重能力的长处,让学生广泛接收信息,然后将信息整合为知识,将知识升华为智慧,将智慧转化为能力”;三是“打通严格考试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节,通过课程改革不断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考试内容,更新考试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四是“打通‘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之间的关节,严格完成国家课程标准的‘规定动作’,同时开发和丰富校本课程的‘自选动作’;五是“打通感情凝聚和制度管理之间的关节,以人为本实现管理创新,使各项管理制度人性化”。
三、系统设计构建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
(一)构建人大附中的课程体系
1.明确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人大附中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课程改革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整体而言,仍有很多问题困扰和制约着学校课程改革的推进。问题主要包括:如何开发丰富多元的课程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并让学生学会选择?如何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使学生学会思考和创造?如何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开发校本课程以突出学校特色?如何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既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又满足学生考上理想学校的现实愿望来实现“双赢”?为破解这些难题,我们把眼光转向世界,在更大的视野和格局中思考人大附中的发展。2004年,我带领学校各学科教学骨干到世界公认的课程改革最成功的国家芬兰,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考察,收集了世界最前沿的课程改革经验,找到了可供借鉴的参照系,确立了人大附中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即构建具有时代性、选择性、创新性、开放性等特点的人大附中多元化课程体系。人大附中旨在通过课程规划和实施,构建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求、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促进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具有国际化开放视野的课程体系。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