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流时,我就这个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学生语文水平不错,读不懂其他科的题目,原因有多种:
或许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去探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方法,因而他们没有形成转化能力。
或许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因而他们没有形成自觉推理的思维习惯。也许,我们习惯口头表达而没有将口头表达方式转换成思维表达方式。
或许教师没有将专业语言与自然语言加以转化,所以学生没有形成融会贯通的能力,也就是没有把书读活,也可以说是我们把书教死了。
最为关键的可能是我们只能深入,没能浅出。而这个深入浅出的过程就是一种转化的过程。
人生成功,不在能知,贵在能行。在落实的过程中,不在蛮干而贵在用脑自然地转化。在武功秘籍里有“四两拨千斤”“借物打物”“有形化无形”等招;在成语里有“守经达权”之劝。这是个变化的世界。世间的任何人与事,乃至万事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变是生活的常态,变化是永恒的。学生在变。他们的生活条件、生长环境、视野、心理特征和所受的教育层次均在不断变化。教师在变。教师队伍的生成结构、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心灵纯度、育人艺术在不断变化。我们确实需要既坚持原则而又能变通,不固执。
怎样因势而变?要做好必要的准备。
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基本要求:不用任何参考书能迅速准确解答学生在教材范围之内所提的问题,能准确解读唐宋诗词。
一个中学的语文教师呢?至少应该不用任何参考书能迅速准确解答学生在必修、选修教材范围之内所提的问题。
一位年轻数学老师问我:“一堂课讲十多分钟就没东西讲了,学生又大都没懂,怎么办?”我建议说:“了解这一章节的相关故事,知道它的来龙去脉,脑子里装下至少100个数学家的故事和每天产生的关于数学的趣谈杂论或发明,将它们融入教材内容,有技巧地传递给学生。”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