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042721
  • 作      者:
    李力加著
  • 出 版 社 :
    山东美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研究:唤起知觉经验的美术学习》共八章,前四章阐述视知觉思维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教学,节选2005年以来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100多个案例片段,融合于学理分析与论证文本之中,提出研究的意义、实践性、实用性、推广性,为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五、六章,针对“欣赏·评述”、“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提出图像分解教学设计方法和课堂教学分析,强调实践操作性。第七、八章收集16个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分析报告、教学实践思考与研究文本。
展开
精彩书摘
  2.知觉图像的不同
  照相机的发明,极大地帮助了人们多角度地看世界,给了人们全面地捕捉世界上千变万化物象的好机会。特别是在数码技术不断更新的当今,拍摄照片成为所有人都拥有的生活经历。但是,大多数的人没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照相机属于单目摄取,而人的眼睛知觉却是双目共同感知。二者之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尽管人们对于摄影(照片)的使用率大大增加,但对于图片的知觉已经有点麻木,也不会去想这些问题。
  从看的角度分析,人的感觉器官——眼睛,作为双目知觉,看到的事物才是真正的事物,因为,此刻的看有一个知觉场的效应。人在看对象的同时,知觉到与对象所处环境的整体,虽然,人们并不会有意识地去知觉,但这个知觉场的存在是单眼的照相机所知觉不到的。经过美术学习的小学生需要逐渐形成这样的认识:图像知觉过程,不应该太相信照相机,虽然照相机拍摄的都是生活物象里的真实景致,但这些景致、物象进入镜头的时候已经发生改变,本质的东西还在现实场景里。所有的照相机都是单目视像,这与人们眼睛双目的协调知觉是无法相比的。人在使用品牌照相机(包括手机中的数码相机)拍摄物象的时候,是无法与自己身心的整体知觉并列的,而必须在所看的事物与摄取图像之间做出选择,人们是在注视着生活世界物象的同时,完成这样的选择性转变。在这样的转变过程中,显现的图像瞬间摆脱了真实物象的实体,变成了具有主观意念支配下的图片。美术学习后,学生如果不能对美术作品图像、摄影作品图像、真实生活中的物象之间学会不同的知觉,美术课的教学可视为无效。因为,教学没有改变学生的视觉思维方式。
  案例:还不如看照片
  在某中学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在大屏幕呈现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溪山行旅图》,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看这个做什么,看不明白,还不如看照片……”而在某小学的课堂上,小学生虽然没有发出这样的抵触性话语,但看不明白中国画作品是课堂事实。(见图2-61、图2-62)
  分析:人的眼睛在生活情景中直接知觉体验,照相机对景物的摄取成像,两者不能等同比较。虽然操作相机拍摄照片的也是人,但两种知觉水平并不是一个档次的图像(景象)感受。普通的人们在看到摄影图片时,往往会被图片里某些物象的表面所迷惑。虽然,人们也明白照片与真实的物象景致是不同的这一道理,但在现实生活里又经常被图像的“真实性”所欺骗。美术作品表现生活的时候,根本不同于照片里的图像,不同的美术作品是用不同的美术语言来表达,带有独特的视觉形式语言特征。中国传统山水画作品的表现方式,经过了自唐代以来千年的演变,到今天这个以视觉图像传递信息的时代,学生看不明白作品有其各种原因。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在美术观看的时候,人们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认识到由视觉思维这一高度上来思考问题。
  论点:儿童的视知觉发展,与其成长环境、文化影响、自身遗传、整体协调能力的平衡密切相关。每个儿童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条件,其心理、生理上必须不断产生自发的动作,使个体内部条件发生变化,由此产生结构性认知的改变。视觉图像信息传达影响下的儿童审美感知觉发展,结构性认知改变的作用在于,使某些视知觉审美感受迟钝的儿童其认知结构能够再发展,那些文化影响不利的儿童(学习者)自身潜力得以提高。其目的是,通过直接影响那些已经被视知觉识别出来的视觉认识缺陷,来改变某个儿童个体的认知活动水平,由此,改变和提高视知觉审美感受比较迟钝儿童(学习者)的智力行为。
  儿童视知觉审美感受的结构性认知改变过程,并不同于那些在其一生进程中影响人的有机体的许多变化,而是同那些儿童单向性的、单一的视知觉感受经验发生联结,从而使儿童的视知觉感受经验向审美感受经验改变。这是一种多向性的、对儿童视知觉感受预见的发展进程发生明显背离的变化。例如,普通儿童在没有经历视知觉审美感受教育之前,其眼睛的“看”处于生活(生存发展)需要的知觉,眼睛的功能仅局限于生活行为本身,很少提升到情感(精神)的需求。这种单向性的、单一的视知觉感受经验,在受到特定的视知觉审美感受影响下,通过直接面对某种图像的视觉刺激的偶然遭遇,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偶然事件,来引起一种对于事件之间视知觉的联结。
  比如,对于“山”的认识,生活在北方的儿童与南方儿童眼睛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北方的山多岩石,南方的山多植被,眼睛的第一感受在颜色上就不同,这是最普通的视知觉感受。儿童视知觉审美感受的结构性认知改变作用在于,不仅要能够分辨南北方不同的山所给予的第一感受,而且,还要通过视知觉审美感受的引导性教学活动,使儿童能够从不同的山、不同时段、不同环境山的变化图像(见图2-62),与中国美术史上山水画表现形式的作品进行比较,让儿童(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文入画家是如何将自己对山的主观感受与自然变
  ……
展开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为什么要关注知觉经验
一、“知觉经验”与“有效教学”
(一)关于知觉经验的话题
(二)“有效教学”的达成水平
(三)美术学习的知觉经验
(四)美术课堂上的体验与感悟
二、课堂状况与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差
(一)小学生美术表现能力发展的瓶颈
(二)课程标准目标与范画教学
(三)解决造型表现教学的观念与思路
三、知觉经验与艺术感觉
(一)视知觉经验对美术教学的重要性
(二)改善学生视知觉方式的美术教学
(三)由知觉经验链接审美感受

第二章 儿童美术学习发生机理
一、知觉现象与美术学习
(一)小学生为什么这样画
(二)知觉美术语言最重要
二、知觉感受及体验性
(一)视知觉感受与体验是美术课堂教学的核心
(二)知觉感受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三、图像知觉经验的转换
(一)知觉体验与教学有效性的关系
(二)视觉表达的愉悦性来自哪里

第三章 课堂教学中的美术学科知识
一、美术学科知识是谁创造的
(一)混淆了概念的美术课堂教学
(二)由课程开发角度思考美术学科知识
二、师生共同创造美术学科知识的课堂
(一)美术学科知识来自哪里
(二)美术课堂教学即师生共同创造新知的过程
三、基于儿童知觉经验唤起的美术课堂
(一)由图像视知觉体验引起问题对话的探究
(二)理解美术文化基础上的知觉经验唤起
四、生成性是美术课堂教学永远的变量
(一)认识美术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因素
(二)教学目标在动态中生成

第四章 重建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路与方法
一、传递知识还是研究性学习
(一)教育观念决定教学行为
(二)学习方式改变的必要性
二、探究发现式学习的步骤与策略
(一)探究发现式美术学习的一般步骤
(二)探究发现式美术学习策略
(三)探究发现式美术学习课堂问答对话分析
(四)探究发现式美术教学中的“问答行为链
三、重建美术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重建美术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二)视觉图像感知与思维开启
(三)儿童线描造型表现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第五章 改善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的思考
(一)论点:美术欣赏学习的重要性
(二)如何欣赏,欣赏什么
(三)由概念辨析到图像释读
二、图解图构的教学设计
(一)图像分解的策略与方法
(二)图像分解设计操作举例
三、思维方法的开启与引导
(一)知道如何看才明白如何画
(二)美术欣赏学习的思维开启

第六章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验研究
一、小学高段学生美术欣赏学习视知觉水平改善的实验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实验研究的可能性
(二)研究的基本思路
(三)实验方法与过程
(四)实验结果分析
……
第七章 实验教学案例分析与思考
第八章 探索性教学案例分析
四、中国明清家具欣赏——一把椅子的故事
参考文献
后记
彩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