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亚洲汉文学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1038407
  • 作      者:
    王晓平著
  • 出 版 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你想摸清那里各个时代的学术思潮和主流意识形态吗?那你就不要绕开那里的汉文典籍,读一读那些用汉字撰写的文学——汉文学吧。
展开
作者简介
    王晓平,1947年生,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客座教授。著有《近代中日文学交流史稿》、《佛典志怪物语》、《梅红樱粉——日本作家与中国文化》、《唐土的种粒——日本传衍的敦煌故事》、《远传的衣钵——日本传衍的敦煌佛教文学》、《日本中国学述闻》、《日本诗经学史》等。译著有《水边的婚恋——万叶集与中国文学》、《日本诗歌的传统——七与五的诗学》《合译》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韩国文学史里描述和探讨的是古代朝鲜半岛的汉文学,日本文学史里探讨的是古代日本列岛的汉文学,这些都自不待言,而古代与中国有册封关系的琉球王国时代的汉文学,也在日本文学史里探讨。对于越南人来说,古代中国、朝鲜、日本等地区的汉文学都属于域外汉文学,而对于中国来说,域外汉文学则是包括越南在内的其他各国的汉文学。所以,如果同样使用“域外汉文学”的概念,实际上却是各有所指。不管这些文学在内容上有多么不同,在全部用汉字书写这一点上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当需要把它们一并纳入研究视野,并且展开国际合作研究的时候,人们就希望找到一个公认的表述方式。迄今已有东方汉文学、东亚汉文学等说法,我这里采用的是亚洲汉文学。说法不同,所指大体相同。
展开
精彩书摘
    渤海使臣与日本诗人的唱酬<br>    渤海国是唐武后圣宗元年(公元698年),我国东北棘鞨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的政权,它以棘羯粟末部为主体,而又结合了其他棘鞨诸部和部分高句丽,初称振国(亦称震国)。玄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派崔忻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设置忽汗州,加授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至辽太祖天显元年(公元926年)为辽所灭。从7世纪末到10世纪的二百余年间,渤海的历史也不算短,然而关于它的历史和文化,却被浓浓的迷雾所遮盖。原因是迄今发现的它的文献实在微乎其微,使得历史学家对着许多难猜的谜费心苦思,苦苦企盼着新的考古发现能够带来解谜的钥匙。这样看来,保存在日本史料中有关渤海使臣与日本官员汉诗唱酬的资料,尽管稀少,不足以窥察我国古代棘鞨民族对外交往的全貌,也仍然弥足珍贵。<br>    渔猎生涯诗书风化<br>    渤海是靺鞨民族的国家,与周代的肃慎、汉代的挹娄、魏代的勿吉出于同一系统。《国语·鲁语》已有“肃慎氏贡梏矢石砮,长尺有咫”的说法,《山海经?大荒北经》对肃慎之民也有记载,可见肃慎本为狩猎之民,是杀伐尚武的民族。《后汉书》、《魏志》、《晋书》等的《挹娄传》也都提到梏矢石砮,《魏书·勿吉传》还详细记述了勿吉民族的生产活动和婚葬习俗,说其地则“多猪无羊”,其民则“头插虎豹尾,善射猎”,“常七八月造毒药傅箭镞射禽兽,中者便死,煮药毒气,亦能杀人”,可见这时仍以狩猎牧畜为主,其后渐习农耕。《南史·扶桑传》中的“玄股国”,也指勿吉类族,说其“着鱼皮”,则渔业也是他们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魏书·勿吉传》关于勿吉使臣朝贡之事,自延兴(魏孝文帝之初,五世纪末)以后屡有记述,由此看来,从5世纪后半期,与汉民族的接触已日渐频繁。《隋书》卷八一列传四六的《革末羯传》,记述了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年来贡的情况:狩猎牧畜是革靺鞨民族的主要生产,民族性倾向于战斗与冒险精神,歌舞尚武,“曲折多战斗之容”则顺理成章,这种歌舞形态,或许也加入了萨满教的仪式。这时的革末鞨民族,要抛弃皮裘而欢迎冠带,反映了文化的剧烈变化。《隋书》中有关“请被冠带”的记载,说明至少靺鞨的一部已在与汉人的密切接触中培育了受纳汉民族文化的欲求。<br>    渤海前身粟末棘鞨,与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部并称雄长,其根据地在今吉林省南部,较近于汉民族地区,有机会更多地接触汉民族文化。渤海建国以前,汉人文化的影响至少在上流社会已经相当深入人心,吸收咀嚼优秀汉文化的基础已经形成,因而在渤海国建国以后不长的时间,高王祚荣锐意输入唐文化的措施,才能顺利地推行。高王于唐神龙年间,应中宗招抚,始遣其子宿卫唐都,自是朝贡不绝。《旧唐书·渤海靺鞨传》说:“渤海王数遣诸生诣京师太学,习识古今制度。”玄宗以后,渤海经常派人到长安朝贡、请封号,多次派学生到太学读书。《旧唐书?渤海传》说渤海“颇有文字及书记”,从现存渤海人的著作来看,渤海人通用的文字即是来自唐朝的汉字。<br>    文王大兴之初,即遣使来长安抄录《三国志》、《唐礼》、《三十六国春秋》诸书归国(《册府元龟》卷九七一外臣部朝贡四,但《玉海》卷一五三作《三国志》、《晋书》、《三十六国春秋》)。宣王时留学唐都的学生,于彝震王咸和元年(唐文宗太和四年)学成乞归国许之(《旧唐书?渤海靺鞨传》)。史书、经书的传写、诸生留学于太学,都使儒学的影响继续深入。渤海的政治、经济制度遵循唐制。从渤海官制来看,属于政堂省左右六司的名称,有忠、仁、义、礼、智、信等部,采五常以为官司之名,是尊奉儒学的表现。<br>    高句丽佛教已颇兴盛,《册府元龟》(卷九七二外臣部朝贡五):“元和元年正月渤海遣使高札进三十七人……朝贡,献金银佛像各一”,朝贡时献金银佛像之举,是把佛教视为共同信仰的表示。开元元年,渤海使臣对唐请互市,且请礼拜佛寺。这实际上是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件大事一起做。日本《经国集》卷十有诗赋渤海客礼佛事:忽闻渤海客礼佛感而赋之一酋安吉人<br>    闻君今日化城游,<br>    真趣寥寥禅迹幽;<br>    方丈竹庭维摩室,<br>    圆明松盖宝积珠。<br>    玄门非无又非有,<br>    顶礼消罪更消忧;<br>    六念鸟鸣萧然处,<br>    三归人思几淹留。<br>    同安领客感客等,<br>    礼佛之作岛渚由。<br>    禅堂寂寂架海滨,<br>    远客时来防道心;<br>    合掌焚香忘有漏,<br>    回心颂偈觉迷津。<br>    法风冷冷疑迎晓。<br>    天萼辉辉似入春;<br>    随喜君之微妙意,<br>    犹是同见崛山人。<br>    渤海使臣礼佛一事,既可体察渤海精神界的趋势,又可推测唐人文化的影响。唐代佛教隆盛,佛像佛寺的精巧壮丽,在玄宗时已登峰造极,渤海使臣目睹叩拜,对于当时工艺美术的水准,有直接的感受。那么,为什么日本汉诗人对渤海客礼佛一事格外注意呢?从奈良朝以来,佛教在日本的势力越来越大,至这时已算得上历史久远了。上面两首诗有借渤海客礼佛之题,发挥禅宗之理的倾向。<br>    道教在渤海传布的情况不详,但道经中也保留了中原地区与渤海交通的资料。唐代《金液还丹百问诀》记载了中原百岁道人和渤海国李光玄乘船赴日本后又返回渤海国的情况。百岁道人是道教气功家,他不仅乘船去了日本,而且还要游新罗,他大概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去日本传播道教气功术的中国人。这也证明,渤海在当时中国与日本的交通和文化交流当中,是一条通道。
展开
目录
汉文学是亚洲文化互读的文本(修订版自序)<br>亚洲汉文学的文化蕴含(代序)<br>书缘与学缘<br>中国文学典籍在越南的流布<br>渤海使臣与日本诗人的唱酬<br>琉球来华留学生的文学教育<br>朝鲜李朝学人与清代文士<br><br>歌诗之桥<br>《怀风藻》的山水与玄理<br>越南黎朝汉文学的鼎盛<br>邓陈琨《征妇吟》<br>丁若镛的言志、牧民、流人的诗观<br><br>迎接儒风西来<br>都良香文学思想考<br>日本折衷诗派的。论诗诗<br>《诗经》之于亚洲汉文学<br>日本江户时代的人情《诗经》说<br><br>梵钟远响<br>越南李陈时代的禅诗<br>日本禅僧对中国文学精神的传习和引申<br>《三国遗事》——朝鲜佛教文学的杰作<br><br>神鬼艺术世界<br>越南汉文志怪小说<br>朝鲜李朝汉文志怪小说<br>《都氏文集全释》补注及其它<br>诗化的六朝志怪小说<br>——《菅家文草》诗语考释<br>诗魔与鬼神<br>——以《江谈抄》为中心<br><br>传四海之奇<br>高丽和朝鲜初期的假传体小说<br>朝鲜李朝的汉文短篇世情小说<br>金时习《金鳌新话》<br>阮氏点和她的《传奇新谱》<br><br>走向宋明文学的踏歌<br>高丽与朝鲜的汉文学和宋明理学<br>朝鲜后期的汉文和汉文论<br>日本五山文学对宋明文学的呼应<br><br>辞赋述略<br>辞赋述略<br>越南辞赋<br>日本辞赋<br>高丽朝鲜辞赋<br><br>送别夕阳<br>送别夕阳<br>日本汉文学的辉煌和衰落<br>越南汉文学落幕前的壮歌<br>朝鲜汉文学晚照中的斑斓<br>主要参考书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