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桑榆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0400650
  • 作      者:
    赵俪生著
  • 出 版 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以理论思维见长,和杰出的讲课艺术
  ——《桑榆集》
展开
作者简介
  赵俪生,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赵俪生先生(1917.06.14——2007.11.27),山东省安丘市人。1934年入清华大学外语系就读,期间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加入左翼作家联盟,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七七事变后赴山西前线参加抗日游击斗争,曹为夏(县)支队营教导员.1947年应聘为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1948年任华北大学第四部研究员  以后历任济南市政府秘书、中国科学院编译处副处长,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1991年离休。
  赵俪生先生是当今史坛上一位风格独特、富于个性的学者,他以理论思维见长,论著富于现实性.又以其见解独到、文采飞扬自具特色。他主张以思辨带动考据,强调学者应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在较宽广的领域内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赵先生对课堂教学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杰出的讲课艺术,在他执教的半个多世纪中勾国家培养出大批高水平的人才。赵先生教研相长,著述丰厚、先后出版专著16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赵俪生文集》  (六卷本)2006年荣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历史学一等奖。
展开
内容介绍
  《桑榆集》作者系著名的史学大师,他在学术研究中的心得、体会和贡献亦在书中有清晰的表述。作者一生历经坎坷,故书中又有一些篇章记述了那些难忘的人和事。特别是作者生性耿介,说话率直,故文如其人,最为可观。“桑榆”喻一“晚”字,是说作者在编写《桑榆集》时已年近九十。另喻“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因作者四十岁时,被划为“右派”,遂被山东大譬逐出,置于兰州大学,终老于斯。幸遇英明领导,不仅活了下来,还能教书、读书、写书,总算还有收获。因作者早年曾投身革命,故一辈子向往改变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的社会理想,至死不变。书中“言志”部分有生动的体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辑 言志
  论理想主义
  在两年前我虚龄80岁时,我妻写了一篇关于我们二人60年来共同走过的道路的文章,蒙《新华文摘》不弃摘登,致使海外亲友也很快读到,且有反馈回来。在那篇文章的尾部,她对我这个人做了三条定性,一说我是个自由主义者,二说我是个人文主义者,三说我是个理想主义者。我开玩笑说,这是给我扣了三顶帽子,不过这三顶帽子戴在头上还很舒服,只有一条,就是这三者摆的次序不太合适,理想主义应当摆在首位,因为它是个基调性的东西。这一来,我就不禁对理想主义想了很多很多,因为理想主义在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真可以说是千般万样,它与西欧的、东欧的、东亚的(具体说也就是中国的)文明传统,当前政治与意识形态有着复杂的关系。想到这里,真是思绪联翩,无可终止。但不管多么错综,总得搞出个头绪来,一可为自己做个思想记录,二可借此求教于当代诸声气相同或相类的先生们。
  那么什么是理想主义呢?
  我是这样想的:所谓理想主义,是指对社会上人们身份不平等、财产分配不平均,也就是说对人们中间贫富贵贱有差别,有时是很悬殊的差别的现象,心中怀有一种看法,一种志向,想去对上述现象予以敉平。这就是理想主义。历史上理想主义者们通过种种实验,包括空想的、科学的、粗暴的、中和的……直到今天,使人感受到这种敉平的愿望,要达成还须经历很悠长、很复杂的周折,不是_蹴而就的。
  我不是说,西方连一丁点儿的理想主义也没有。不是这样。当他们从中古宗教垄断中挣扎出来的过程中,理想主义在其中的作用怕也不容低估。但等一个完整的资产阶级、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形成并确立以后,理想主义就不多了。在方法论上,他们依靠分析;在人生价值上,他们纯是理性的现实主义者。中国《礼记?礼运》篇说小康的人是“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利为己”,再往前发展一步,就成了不亲其亲,不子其子,只剩下“货利为己”四个字了。在意识上,只剩下“自我”。这距理想主义就越来越远了。
  在东欧(具体说就是俄罗斯),情况就有所不同。那里没有完整的资本主义,没有完整的资产阶级,而有牢固的农村公社和带有某些轻微依附性的公社农民。这引发了马克思在临终前的岁月里急匆匆地研究了俄文资料,判断公社里具有着与大同社会理想间某些共同的因素。在此之前,俄罗斯本土的一些理想主义者(其中一部分,人们称之为民粹派),也有过类似的看法。这时候,某些俄罗斯学者把理想主义分为两支,一日政治上的理想主义,一日经济上的理想主义。后者是想从农村公社上面做文章,而前者则从巴黎公社的失败中汲取教训,强调暴力和专政。在20世纪初期,人们做了一个伟大的实验,以与西方那个完整的资产阶级集团相抗衡,结果出现了二战和二战后冷战以及冷战后的多极化,但不论如何,历史上和世界各地形形色色理想主义者们的企图还远远没有完成,贵贱不平等、贫富不平均的现象,虽经一个世纪来的努力有所变化,但基本情况并未改变,富者愈富,贫者层依然存在于世界的很多角落里。因此之故,理想主义者还不能停止思考,还需要在若干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上,谋求最终终止贵贱不平、贫富不均现象的新的方案。
  在中国,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中国的农村公社早在秦始皇时就已经破坏了,后世存在的只是残迹。中国只有广漠无垠的小农和凌驾在小农之上的一个一个的地主和独家的皇帝。后来,皇帝被推翻了,地主在土改中覆灭了。中国的特点是从来没有完整的资本主义和完整的资产阶级,只有不同时代中涌现出来的资本主义萌芽。有人为此惋惜,我觉得没有惋惜的必要,因为像西方完整资本主义是走过一条漫长的极其罪恶的道路(掠夺、杀戮……)过来的,看一看圆明园就明白了。我们无须乎重复那条道路,但我们又生活在一个到处充斥着资本主义的世界,我们无法跳出这个现实,我们只好精密地抉择,弃其所短而吸其所长。但中国另有一特点,那就是传统。中国有悠长的传统,在这个悠长的传统里自然积淀着若干糟粕,但更多的是精华。西方有没有传统?东欧有没有传统?有的。但他们的短,我们的长。长短是个量的问题,但反转过来也可以在质的方面造成影响。从《礼记?礼运》篇所记孔子对大同社会的理想,就是一个起点。孙中山不断题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是胡乱或随意题写的,它标志着古代理想主义与近代理想主义的契合。为什么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再加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把人类社会扭转不到世界大同的道路上来?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世界上还存在着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一个至少在表相上看还不是马上要崩溃的资本主义。很多人看中它,跟着它走。
  譬如,有个我孙子一辈的少年就对我说,他宁愿到西方当一条狗,也不想在大陆上做一个人。这句话不只反映他自己,还代表一层人。报上把这叫拜金主义。也许,拜金主义也是理想主义的一个分支吧?可是我到过那个世界,我的感受是索然无味。我看到那里的人不过凭借一点知识和技术,博得了丰厚的年金,买下一幢二楼或三楼的小住房,带四周的草地。汽车房里有两辆或三辆小车,外加一部运货车。夫妇二人各存各心,到周末时候男主人与情妇私约上走了,女主人也不让人,与情夫私约上走了,家里只剩一个儿子,在“儿童室”里披着盔甲,用刀剑或模拟手枪,乱劈乱砍一气,管家婆也管不了他。“文明”就这样吗?我在心里问自己。这样的人中间,也有我的朋友,我跟他们谈天说地,每接触到“贫富不均”的话题,一句也没有。在他们家不远,不就有无家可归的老头子、老婆子卷着一块棚布在马路上过夜吗?不就有一家老小夜里勉强有个睡处,天一亮就得带着被盖、包袱和儿女在公园长凳上过白天吗?高薪的先生们对这些不是看不见,不是不知道,而是独善其身麻木不仁,孔子说“仁者人也”。把别人当人看的人,才是仁。西方的有些先生们,是些不仁之人,是些绝无心肝之人。可是这些人还很骄傲,他打问你一个月挣几个人民币。
  看到所有这一切之后,我才更进一步认识到我们理想主义者之可贵。
  理想主义是一切有仁之心的人的温床。革命者、殉道者、爱国者、人道主义者……都从这张温床上滋生出来。当你去采访一些红军战士,问他(她)们当年为什么参军时,绝对多数的回答是,由于看到社会上贵贱不平、贫富不均现象,愤而投军。他们看见了愤,西方的白领先生们看见了不愤。这是我从生活里看到的东西方的区别之一。但是,我们要把西方“独善其身”的理性现实主义意识扭转过来,却是一种极不容易的事。因为他们的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环境(高科技、高生产、高生活)中长期形成的。东欧曾经用了一个世纪的力量,企图用对抗的方式去压服它,改变它,结果是没有成功。须知资本主义这种事物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是自奴隶制、封建制之后最文明的也是成就最大的一种社会体制,但是它的罪恶性也很大。俗话说,一个人有了钱什么事他都可以做得出来。举一个例子就足够说明问题了,欧美有着一批嫖客每年定期到南亚的泰国、缅甸、孟加拉去嫖宿13岁上下的少女。这种事从他们自己的观点看,纯是一种“商业行为”,一方愿买、一方愿卖嘛;但从“仁者人也”的观点看,这是十分残暴的!上文所说,宁到西方当狗也不愿在大陆做人的少年群,对此不是痛恨,而是哪怕偷渡、哪怕做假护照,也要投过去入伙。
  由此可见,要达成人身平等、财产平均的理想,还需要很长时间和很艰苦的程序。
  话回到本文原来的话题,即我的三顶帽子的事情上来。我是一个坚定的理想主义者,这是基调。假如我胆敢高攀,那么,我表示,我愿拜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为师。至于自由主义,那仅仅是个生活作风问题。我平生不喜欢听大报告,不喜欢接受组织分配,不服从“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虽是作风问题,但在我的少年时代也阻滞了我从革命外围跨入革命核心的道路。至于人文主义,在我的理解,那仅仅是个学术问题了。在一辈子做学问上,我从来是一个“天人合一”者。我不赞成“人征服自然”的概念和做法。你一心一意要把大自然的事事物物斩尽灭绝,你自己到头来也得完蛋。还是中国《易经》里的道理最富有远见,别看它原始,它的道理还是令人深思的。
  最后我还想说一说,我立意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从线索上看,这篇文章好像是在表述自己的;但在宏旨上,它不是,它是说世界的。这个世界并不怎么理想,还有着许许多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就在这里,形形色色的理想主义就有存身的余地,就有继续发挥其作用的责任。
展开
目录
“名家心语丛书”序季羡林
自序
第一辑 言志
论理想主义
关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
对新世纪到来的一些个人看法

第二辑 操业
《学史研究》记者访谈录
20世纪史学的回顾
光考据不行,还需要思辨
《赵俪生文集》自序
《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后记

第三辑 心得
说“追补”
试说“直觉主义”
说“内”与“外”——中国思想史上一直辩论的一个问题

第四辑 师从
述嵇文甫前辈的学术风貌
述王献唐先生

第五辑 悼亡
记我的两个学生
记蒋茀华君轶事
记赵正楹君轶事
记丁则良君轶事
死三人记

第六辑 序跋
《陈大羽九十春秋书画集》序
《刘克训画选》序
陈赓平《金城集》序
《武威文化丛书》总序
《师友书画集》序及跋
乙酉国庆黄金周的前前后后

第七辑 耄耋杂著
桑榆纪晚——为清华十级级刊作
替愚昧做一点考证
说《吕氏春秋》中的一股思想
读《胡适全集》

第八辑 补遗
回忆辛安亭老人——为辛老百龄华诞而作
朱自清先生二三事
抗战初吕梁山区宣传动员行记(摘自高昭一回忆录《回首忆当年》
从读书中历练自己对人物的评议和品味(“一揽子日记”第二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