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这样学古典散文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235339
  • 作      者:
    徐丹编著
  • 出 版 社 :
    世界知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一言以蔽之”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言交流的资本。《这样学古典散文》让我们第一次感受这种“学”与“用”相结合的妙处,从中国古典散文里掘其精华,有助我们有效地口抒我言,笔抒我意。
    中国古典散文博大精深,表现了中国古代文人一种人文素养。高度简洁,以小见大,虚实相生,意在言外,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散文的特点。
    走近古典散文,如同面对丰富的宝藏,随手捡拾,无非宝贝;随声吟咏,口齿留香。或许你只是记住了其中的一段,但这段话就足以让你语惊四座;或许你只是在你的文章中运用了其中的一句名言,但这句名言就足以让你的文章褶褶生辉。
    《这样学古典散文》通过对古典散文中的名篇佳作的赏析,挖掘出其中对人们心智的启发,让你轻松领会蕴含在其中的意境。短短的一段心灵启示,多少感慨在其中,反复品味,可以启发你的心灵,打开你的思路,让你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阅读经典名作,可以唤醒人性,培养一个人优雅的性情和宽广的胸怀;可以开启智慧,把读者带到一个富有哲思、感性中不乏理性、理性中又不失感性的天地。
展开
内容介绍
    透过漫长的历史轨迹,从生命体验中感悟文学之魂,这是我们阅读古典散文的关键。如果有一天你真的读进去了,你的境界、层次、品味也就跟着上去了。这说起来好像挺玄,其实也简单——“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能将这些千古流传的名篇佳句融入心中,烙于脑中,反复吟咏体会,不怕不懂古人心。把古典散文的绝句精华和写作完美结合,是学习写作者应该孜孜以求的目标。这些绝句精华如果引用得好,常常能起到一句胜千句的作用。在写作中如果能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一定会为自己的文章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展开
精彩书评
    寸牍片纸,却足以熔铸感性的浓度,知性的密度,思想的深度,哲学的亮度。一卷在手,随性浏览,如清风扑面,明月当头,良朋在座,灯火照人。
    ——柯灵(散文作家)

    你想做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吗?从这些千古流传的名篇佳文中,可以读出做人的滋味,做人的情趣,做人的智慧,做人的意义。
    ——杨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学史教授)
展开
精彩书摘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虽然鸡飞狗叫,听得清清楚楚,两边的人民从出生到死亡,却因为没有必要及需求而互不往来。
    老子理想中的国家,人口不多疆域很小,而这个理想国当中的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居乐业,富足饱满。没有战争,不需要操劳。而整个天下,就是由这样一个又一个鸡犬之声可以相闻的小国家组成。他们相邻相望,和谐共处,不会互相欺凌,兵刃相向,争城掠地。
    很多人认为老子的这种小国寡民的思想,是“反对文明进步”、“阻碍历史发展”。虽然老子的思想,在现代人看来不尽如人意,但是,这种没有压迫和战争,没有剥削和欺凌的生活愿望,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般,富于永久的魅力。
    “小国寡民”是老子在治国方略上的具体化。在老子的治国思想里,国家的大小,人民的多寡,都是相对的,其中表面看上去似乎是原始倒退的现象,实则表明他“无为而治”以及清净和谐的生活愿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表达了一种追求清净生活的愿望。
    我一直想着,能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样的世外桃源去安度晚年。那里土地肥沃,平坦开阔,有美丽的池塘和郁郁葱葱的青山,深深吸一口气,似乎空气中都带着花香。那里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之间可以听到鸡鸣狗叫。人们安居乐业,互敬互爱,没有欺凌和纷争。
    而我,可以每日踏着清晨的露珠,到山问水边去感受鸟语花香,平日里写字作画,品茗参禅,“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生活清净淳朴,每日休闲愉快,自得其乐。真是快哉!
    我们每日生活在竞争压力当中,追名逐利,到最后,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而究竟能得到什么呢?绞尽脑汁,不择手段去伤害别人,获取利益,内心里真正感到快乐了吗?平平淡淡简简单单的生活才是真啊!“礼之用,和为贵。”意思是:礼仪的应用,以和谐为贵。礼,在春秋时期,泛指典章制度和道德准则。孔子的“礼”,也就是指“周礼”,指礼节,仪式等,也包括道德规范。和:和谐、协调。出自《论语?学而》。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这就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对此,有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至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礼之用,和为贵。故宫最初是元朝建立,历经元明清三个朝代,五百多年的风雨历史。故宫最主要的建筑物是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个大殿的命名历经三朝都没有离开一个“和”字,可见,古代的统治者,对“和”是多么的重视。
    礼之用,和为贵。“和”的意义非常的深广,上至帝王,下至庶民,都要遵从这个“和”字,和谐共处,以和为贵,化解纷争。
    生活中,我们要清楚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虽然每个人身份不同,工作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不同,但是如果大家都能够各司其职,做好自己的本分,使得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能够和睦共处,互相合作,那么社会才能和谐,才能进步,才能兴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为他人着想,多为大局着想,多为未来着想,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他人,破坏自然,从而破坏社会和谐。如果不顾全整体的利益,那么最终遭受苦难的一定是自己。
    ……
展开
目录
第一篇 修身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见义不为,无勇也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盖文王拘而演《倜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僦难》《觚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悟已往之不诔,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礼之用,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第二篇 惜时篇
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今日不为,明日亡货,昔之日已往而不来矣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白日之不与吾谋兮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

第三篇 进学篇
君子日:学不可以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
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第四篇 仁爱篇
第五篇 立志篇
第六篇 审势篇
第七篇 增益篇
第八篇 行为篇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