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煜,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教授、系主任。早年就读于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88年赴英留学,1993年于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获颁授传播学博士学位。自1994年起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新闻系,现为该系系主任兼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召集人。主要研究及教学范围包括新闻报道与写作中国内地和香港大众传媒、传媒政治经济学、新闻媒介与社会发展等。
俞旭,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教授。出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主修英国语言文学。他于1981年和1985年分别取得美国夏威夷大学传播学硕士和上海复旦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1年获美国衣阿华大学颁授大众传播学博士学位。自1991年起于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任教,于1996年至2006年出任该系系主任。现兼任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执行主任。
黄盈盈,首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工作,坊项目主任。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系,并取得伦敦大学语言学硕士、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于不同公共机构从事机构传讯、项目管理和行政工作,曾在大专院校兼任讲师,现任职于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
展开
——艾美·高斯坦(《华盛顿邮报》记者,2002年普利策国内报道奖得主)
我还当记者的原因是觉得这份工作很有趣。新闻工作提供罕有的机会,让你可以接触你平常不会接触的人,了解平常不能知晓的事。我们就如老师一样,教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一件事情。
——史蒂夫·史特劳(《华尔街日报》驻波士顿资深记者、新闻编辑,2007年普利策公众服务奖得主)
我从时间的历练中意识到,要接近人、感动人和激励人的最好方式就是讲故事好新闻要讲好故事。我的写作哲学是“一个总比多个好”。
——米高·维特士(《费城问询报》记者,1997年普利策解释性新闻奖得主)
战地记者是撰写人类历史草稿的人。我认为审查和质询政府的战争决策,以及发掘真相是记者的责任,甚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彼得·阿奈特(著名战地记者,现为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席教授。1996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得主)
照片的基本作用是要达到沟通,要透过照片表达一个故事,而不仅是追求艺术和视觉效果,一幅令人难忘的照片是有感情的。
——约翰·卡普兰(佛罗里达大学研究基金会教授,1992年普利策特写摄影奖得主)
在环境越来越开放,传媒越来越商业化的今日,我的建议是,尽量为优秀的媒体做事。中国有那么多媒体,你要选择你认为好的媒体,好的编辑,去那里工作。
——方凤美(《华尔街日报》驻中国记者,2007年普利策国际报道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