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鲁迅翻译文学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321383
  • 作      者:
    吴钧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09
收藏
编辑推荐
    吴钧的著作《鲁迅翻译文学研究》,立足于她出身外语专业的坚实基础和英语翻译研究的长期积累和学科优势,对鲁迅的翻译文学进行了系统和细致的梳理和研究,通过对鲁迅翻译文学的深入探讨,努力强化鲁迅研究中这个有待充实的薄弱环节,进而对鲁迅翻译文学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颇有意义的探寻,并对其在新世纪跨文化对话和翻译文学发展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这本著作的创新意义和出版价值所在。这部著作显示了作者可贵的学术勇气、探索精神、逻辑思辨能力和学术潜力。
展开
作者简介
    吴钧,1955年生,山东沾化人。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英美语言文学、翻译文学、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工作,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学思录》和《埃德加·爱伦·坡惊险故事新编》等,英译吴开豫《自珍集》、吴开晋《土地的记忆》两部诗作,其中译作《土地的记忆》荣获1996年秋(东京)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世界诗人大会诗歌和平奖。
展开
内容介绍
    《鲁迅翻译文学研究》最突出的贡献在于作者借助翻译学、传播学、文化学等学科理论深入细致地将鲁迅翻译文学的历史进程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论述。她的著作既详尽客观地划分了鲁迅翻译文学的历史分期;也条分缕析地对鲁迅的翻译文学和艺术方法进行了分类,既阐释了鲁迅翻译文学理论的历史价值,也分析了鲁迅翻译文学思想的当代启示,既借助于详尽的历史史料和相关图表证实了鲁迅的翻译文学在鲁迅文学创作中的独特地位,也借助于具体的文本分析阐释了鲁迅的翻译文学对鲁迅中文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另外,论文的贡献还在于作者在选取了鲁迅在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翻译作品进行了汉、英、德、日几种鲁迅所使用翻译语言文本的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论证了鲁迅的翻译思想和艺术上的独创性。
展开
精彩书摘
    综上所述,我们看到:正是由于研究尼采关于人的哲学思想,鲁迅强化了早已由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对理想人性追求的“立人”主张,而选择“中间物”的翻译作为人生要务,是鲁迅改革社会、改良人生所走的通向其理想实现的必经之路。鲁迅的“中间物”思想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渊源,它既继承了中国“固有之血脉”,又吸收了以尼采为代表的西方“神思新宗”,它是鲁迅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中间物”地带、甘做中国社会改革“桥梁中的一木一石”的创新开拓的结果。<br>    四、鲁迅“中间物”生命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br>    在20世纪20年代,鲁迅一面翻译引进域外的学术新宗,一面创作杂文、小说来启蒙中国的民众,以战士的雄姿呐喊于文坛。但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退潮,特别是在1925年的“女师大事件”和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这一“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①后,他自己被段祺瑞政府通缉,②鲁迅这时期曾一度陷入对前进道路的迷惘和痛苦之中。他的心情可以从1925年致许广平的书信中看出:“我现在愈加相信说话和弄笔的都是不中用的人,无论你说话如何有理,文章如何动人,都是空的。他们即使怎样无理,事实上却著著得胜。”残酷的现实是不得不承认的:笔墨书写的正义终究是敌不过枪弹的专制。然而鲁迅接着还说:“世界岂真不过如此而已么?我还要反抗,试他一试。”④可见鲁迅此时并非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是消沉的“无话可说”了,这种残酷的现实促使鲁迅重新思考、审视认识自我,寻找确认个人所处的历史“中间物”的位置来反抗绝望。鲁迅思想的这种转变,在他1924年9月所作的《影的告别》中所描绘的“彷徨于明暗之间”的影的意象中可以看出它的轮廓,在1925年发表的《过客》中有了进一步的表明。
展开
目录
序一<br>序二<br>序三<br>前言<br>导言<br>第一章 总论翻译家鲁迅<br>第一节 鲁迅首先成为翻译家——“别求新声于异邦”<br>第二节 鲁迅对中国翻译文学的贡献——铺路架桥,创新开拓<br>第三节 鲁迅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中的地位——神思新宗,译介之魂<br><br>第二章 鲁迅翻译文学的理论<br>第一节 鲁迅“中间物”的翻译哲学命题——取今复古,别立新宗<br>第二节 鲁迅“中间物”的“异化”翻译理论——与美国异化翻译理论家韦努蒂的比较研究<br>第三节 鲁迅“中间物”的翻译桥梁作用——“末人”-“超人”-“世界人”的过渡<br><br>第三章 鲁迅翻译文学历史分期<br>第一节 鲁迅的文学翻译早期(1903-1908)——科学救国梦的追求<br>第二节 鲁迅的文学翻译中期(1909-1926)——从“意译”向“直译”的转化<br>第三节 鲁迅的文学翻译晚期(1927-1936)——苏俄文学与文学理论的探索<br><br>第四章 鲁迅文学翻译文本分析<br>第一节 鲁迅早期翻译文本比较分析——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科学小说《地底旅行》<br>第二节 鲁迅中期翻译文本比较分析——荷兰作家望·蔼覃的成人童话《小约翰》<br>第三节 鲁迅晚期翻译文本比较分析——俄国作家果戈理的文学名著《死魂灵》<br><br>第五章 鲁迅的翻译文学分类与艺术方法<br>第一节 鲁迅的翻译文学的分类——博取域外“天火”,照亮中华“暗室”<br>第二节 鲁迅翻译文学的艺术方法——一代翻译大家,抱诚守真树人<br><br>第六章 鲁迅翻译文学的传播和影响<br>第一节 鲁迅翻译文学的国内传播影响——由“拿来”到创新的巨大传播成功<br>第二节 鲁迅文学翻译的国外传播影响——由“拿来”到“送出”的巨大传播成功<br>第三节 鲁迅翻译文学的跨文化传播——新世纪文学双向式交流传播的成功楷模<br><br>第七章 鲁迅翻译文学的当代启示<br>第一节 不朽的鲁迅译介之魂——翻译即人生<br>第二节 跨越时空的鲁迅翻译文学——真善美的执著追求<br>结语<br>附录<br>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