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界的人生:大教育随笔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760932
  • 作      者:
    黄强华著
  • 出 版 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内容介绍
    《无界的人生:大教育随笔》是作者从事教育和出版工作近40年教育随笔的大集成,从大教育的角度对社会、家庭、热点问题、个人修养做了比较专业的阐述,文笔生动、流畅,喻小事以晓大理,将教育的哲理、法则、规律反映在日常琐事、社会热点中以达到教化世人的作用。
展开
精彩书摘
    有一次,马克思的女儿燕妮和劳拉向她们的父亲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其中一个是“你喜欢做的事是什么?”马克思毫不犹豫地写上了三个字:“啃书本。”
    “啃”,原指用牙齿一点一点地硬把食物咬下来。这个字用在读书学习上,真可谓“一目尽传精神”了。
    读书学习,犹如吃东西。这东西“硬”吗?那就来个“以硬还硬”:“啃!”一次“啃”不下,来两次;两次不行,就来第三次。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硬“啃”不合,即便金石,也能“啃”碎。这种可贵的硬功夫,就是“啃”劲的一个特点。
    1842至1843年间,马克思担任了《莱茵报》的主编。当时,莱茵省议会为维护大地主的利益,用所谓林木盗窃法来制裁农民,并对《莱茵报》发表维护劳苦大众利益的文章进行官方攻击。众所周知,马克思原来是专攻法律的,在经济问题上还是个“门外汉”。第一次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深感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太不足了。不懂,那就来个硬“啃”。1843年脱离《莱茵报》后,马克思便狂热地“啃”起政治经济学等书籍来了。马克思的皇皇巨著《资本论》,积40年之功;事实上,其源不是还可以追溯到1843年他“啃”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吗?
    “啃”劲的另一个可贵特点,还在于一点一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终至全部。如此不慌不忙而又始终不断地“啃”,颇似蚂蚁啃骨头。知识的大海无边无际,深不见底。但是一切有志之士,决不会如庄子那样,哀叹以有涯之生去求无涯之知是徒然而危险的。不,他们总是以顽强的毅力去一点一点地“啃”知识。今天“啃”,明天“啃”;“啃”一点,是一点。古人说:“飞瀑之下,必有深潭。”
    ……
展开
目录
谈“啃”劲
关于头发
从“iland”到“island”
瓦连金的思维为什么活跃了
提倡多种教学风格
周亚夫接待汉文帝
移山不移屋
塑造美的灵魂——献给教师
“宝珠玉者”戒
“2/5可以大于3/5”么?——兼谈发展学生智力的问题
作文指导须得“导情”在先
“救国”·兴国·知识分子
性格培养三题
“吃白食”种种
“似懂非懂”与“真知灼见”
“紧张”何以“要命”
来一点“移情性理解”.
备课笔记的“厚”与“薄”
“形散而神不散”
学期总结“写作法”
给学生的提问评分
何不“赞助”一下学校
让学生自己学会创造美——由中学生自行设计制作班服谈起
一项有价值的学术研究——读黄炎培职业教育论文有感
学生是一本“活书”
把学生教聪明
一句备课的“要诀”
特色学校何其少
从“青年名医”说起
“学生”新解
从“师勤”到“师逸”
怀春未必是“早恋”
西瓜·国情
新旧与深浅
教育呵,还你人性
从“重文凭、轻技术”谈到教育价值
从“健康”观念说到社会适应
说“古”
“驳”——学术讨论之道
现代中国教育史上独树一帜的理论家和实践家
“拜金”之类
由“性相近,习相远”想起
教育界有识之士——也不妨有点“危机”感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