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马克思的女儿燕妮和劳拉向她们的父亲提出了一连串问题,其中一个是“你喜欢做的事是什么?”马克思毫不犹豫地写上了三个字:“啃书本。”
“啃”,原指用牙齿一点一点地硬把食物咬下来。这个字用在读书学习上,真可谓“一目尽传精神”了。
读书学习,犹如吃东西。这东西“硬”吗?那就来个“以硬还硬”:“啃!”一次“啃”不下,来两次;两次不行,就来第三次。如此一而再,再而三,硬“啃”不合,即便金石,也能“啃”碎。这种可贵的硬功夫,就是“啃”劲的一个特点。
1842至1843年间,马克思担任了《莱茵报》的主编。当时,莱茵省议会为维护大地主的利益,用所谓林木盗窃法来制裁农民,并对《莱茵报》发表维护劳苦大众利益的文章进行官方攻击。众所周知,马克思原来是专攻法律的,在经济问题上还是个“门外汉”。第一次遇到要对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深感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太不足了。不懂,那就来个硬“啃”。1843年脱离《莱茵报》后,马克思便狂热地“啃”起政治经济学等书籍来了。马克思的皇皇巨著《资本论》,积40年之功;事实上,其源不是还可以追溯到1843年他“啃”政治经济学的时候吗?
“啃”劲的另一个可贵特点,还在于一点一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终至全部。如此不慌不忙而又始终不断地“啃”,颇似蚂蚁啃骨头。知识的大海无边无际,深不见底。但是一切有志之士,决不会如庄子那样,哀叹以有涯之生去求无涯之知是徒然而危险的。不,他们总是以顽强的毅力去一点一点地“啃”知识。今天“啃”,明天“啃”;“啃”一点,是一点。古人说:“飞瀑之下,必有深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