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370276
  • 作      者:
    胡志毅著
  • 出 版 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8
收藏
编辑推荐
    1.《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运用诸多西方现代批判理论(诸如仪式理论、民族国家理论等)审视从延安到文革的中国现代革命戏剧,解释了革命戏剧的缘起、发展以及诸多特征,揭示了意识形态与复杂历史的纠葛状态。
    2.《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作者长期浸淫于戏剧理论及戏剧史研究,在该领域享有盛誉。
展开
作者简介
    胡志毅,男,1957年11月出生于杭州,浙江慈溪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影视艺术与新媒体系主任,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出版有《现代传播艺术——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神秘·象征·仪式:戏剧论文集》、《世界艺术史·建筑卷》等著作,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家的仪式:中国革命戏剧的文化透视》以“国家的仪式”透视从延安到文革时期的革命戏剧。延安时期的戏剧是从民间、民族发展到民族国家的仪式,从时间过渡到空间神活;建国十七年的戏剧成为“剧场国家”、国家的形象;到文革时期,“革命样板戏”成为政治乌托邦和运动修辞,进而成为政治狂欢的节日。作者分析了国家的神话、都市民族志、仪式的公共性等文化现象,并从神圣、身份和性别等角度对革命戏剧进行深入的文化阐释。
    历史的体制的、僵化的意识形态的、甚至是习惯的种种惰性遗留是在怎样困扰着、束缚着我们的文化的发展,当然包括戏剧的发展。历史仍然在现实中奔突着活跃着,但是历史又告诉人们哪里才是一条康庄大道,哪里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一部好的历史著作,当然要写出历史的真实;但是,如果用一种迂腐的、犬儒的态度去描述,即使写得再“真实”,也是不会成为历史之镜的。应当写出让人思让人想的历史来。作者胡志毅的这部书,还是一部能够令人想一想的专著。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延安的道路:民间与民族
    从五四运动开始,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启蒙和救亡的主题是同时形成的。“九一八”和“八一三”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尤其是“七七”事变,中国开始全面进入抗日战争。李泽厚说道:“五四时期启蒙与救亡并行不悖、相得益彰的局面并没有延续多久,时代的危
    亡局势和剧烈的现实斗争,迫使政治救亡的主题又一次全面压倒了思想启蒙的主题0 99①美国学者微拉·施瓦支也说:“由于在1937年至l939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中国部队接连失利,知识分子的启蒙信念逐渐消失了。在保卫民族生存的斗争处于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他们不能证明他们自己,更不能证明他们同胞继续批判民族传统的要求是正当的。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成了民族救亡的宣传者是毫不奇怪的。他们对五四遗产的依恋反映在他们不时地、常常是笨拙地努力把启蒙和救国统一起来。”②在这里,启蒙与救亡是中国现代的双重主题,我们有必要将启蒙思想与民间意识、救亡运动与“民族主义原型”联系起来,而延安的道路则是在启蒙与救亡的基础上建立民族国家的一种途径。
展开
目录
绪论
第一篇 延安时期的戏剧
第一章 延安的道路:民间与民族
第一节 启蒙思想与民间意识
第二节 救亡运动与“民族主义原型”
第三节 延安的道路与民族国家

第二章 民众、大众与工农兵戏剧
第一节 民众戏剧
第二节 大众化戏剧
第三节 工农兵的戏剧

第三章 民族的仪式:时间的过渡与空间的神话
第一节 时间的过渡
第二节 空间的神话
第三节 民族的仪式

第四章 戏剧的形态
第一节 话剧民族化
第二节 戏曲现代化
第三节 歌剧本土化

第二篇 建国十七年的戏剧
第五章 国家:仪式、剧场与形象
第一节 国家的仪式
第二节 “剧场国家”
第三节 国家的形象

第六章 神话、原型与意象:建国以后戏剧的召唤结构
第一节 国家的神话:翻身解放
第二节 乌托邦原型:治病救人
第三节 意象的召唤:“明朗的天”

第七章 城乡之间:民族志、公共性与合作化
第一节 都市民族志
第二节 仪式的公共性
第三节 农村的合作化

第八章 戏剧的类型:二元对立的模式
第一节 神话剧与鬼戏
第二节 历史剧与现代戏
第三节 悲剧与喜剧

第三篇 文革时期的戏剧
第九章 政治乌托邦与革命样板戏
第一节 政治乌托邦与运动修辞
第二节 节 日与狂欢
第三节 “剧场国家”与革命样板戏

第十章 “两结合”、“三结合”与“三突出”
第一节 “两结合”与“两条路线”
第二节 集体创作与“三结合”创作
第三节 “三突出”原则与英雄人物

第十一章 神圣、身份与禁欲
第一节 神圣与僵化
第二节 身份与性别
第三节 禁欲与身体

第十二章 戏剧的象征
第一节 脸谱与角色
第二节 布景与道具
第三节 话语与语言
余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