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以后,有些学者对五臣注加以贬抑和攻击。今日所见,最先出面揄扬李氏,攻讦五臣的是上已提到的李匡文与丘光庭。李匡文为李注“迂繁”之处辨白,说是李善“所广征引盖李氏不欲窃人之功。有旧注者,必逐每篇存之,仍题原注人之姓字。或有迂阔乖谬,犹不削去之。苟旧注未备,或兴新意,必于旧注中称善以分别。既存原注,例皆引据”。所以才导致李注有“迂繁”的评论。然而“旧注”之中“或有迁阔乖谬,犹不削去之”,是对李注的褒扬呢,还是贬讥呢,“迂阔”不删,必致烦琐;“乖谬”不删,必致以讹传讹,谬种流传,贻误后学,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况且李匡文所说亦不合事实。李善于《文选‘藉田赋》注中明云:“《藉田》、《西征》咸有旧注,以其释文肤浅,引证疏略,故并不取焉。”并非于旧注无所删削。李注此处不取《藉田》、《西征》旧注,乃正因为彼注不合己注宗旨,证明李注所追求者乃在“释文”力避“肤浅”,力求深奥;引证力避“疏略”,力求“广博”。《资暇录》为此辩护,纯为词费。其攻击五臣注有三点,一是剽窃他人包括李注的注释成果;二是注释“浅近忽易”,三是妄改旧文文字。换一角度而言,三者未必成立。作为一本面向初学的通俗读本,有没有必要一一注出每一说法来自何人何书,是不言自明的。例如,即以班固《西都赋》“前唐中而后太液,览沧海之汤汤;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蒋蒋:滥瀛洲与方壶,蓬莱起乎中央。于是灵草冬荣,神木丛生,岩峻蝤奉,金石峥嵘”数句为例:李注“涛”云:“《苍颉篇》日:涛,大波。”注“滥”云:“《说文》日:滥,泛也。”注“峥嵘”云:“郭璞《方言注》日:峥嵘,高峻也。”作为通俗注本,此数注全没必要注明出处。且孰人不知“涛”字之义,何劳引证《苍颉篇》?再者其中的确有注错的。如注“岩峻蝤崒”,云:“杜预《左氏传注》日:岩,险也。《说文》日:峻峭,高也。蝤,高貌也。《尔雅》日:崒者,陲也。”首先从词性而言,以上下四句例之,“岩峻”二字应当与“灵草”、“神木”、“金石”一样为名词,不必当作为形容词解释。第二,引《说文》之语中,“峭”为衍字;引《尔雅》之语以注“崒”字,注文比正文更为难解难识,不合注释之体。不知为何不引《说文》山部“崒,危高也”之注。相较而言,五臣注云:“蝤崒、峥嵘,高峻貌。”何其简洁明嘹。作为李匡文攻讦五臣“浅近忽易”时所举之例,是讥刺五臣注《两都赋》“作我上都”为“西京也”,谓其“何太浅近忽易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