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上“行头”就完事大吉了?◎阿敏
中国人对于自己国家形象的关注,从来没有到过今天这样高的热度。“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仓廪”不实的时候,国人对于国家该是何种形 象的思考好像全被“争气”二字所代替,造出了一颗卫星或拿了一块金牌,所有舆论的重点和中心,都集中这两个字上。“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 也能做到”,大约就是那时追求的“形象”境界。这当然不能说有什么不 对,但到底还是一种拿自己某一点的优势与富人攀比的穷人心理。改革开 放后,中国经济从蓄势到强劲飙升,只用了短短二十几年,所取得的成就,却震惊了整个世界。在“仓廪”相对过去“实”了许多的情况下,重塑 国家形象,便成了国人的精神诉求。在一片热议之中,不乏好的见识,但 有一种主张很值得商榷:像包装产品一样来打造国家的品牌形象。提出把国家作为产品来包装,无非追求一种“速成”效果。为什么想 “速成”呢?都因为我们得到的东西来得太快。一方面,中国的GDP增长一 直位居世界第一方阵,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各个角落,外汇储备已达 上万亿,不仅是体育大国,还有许多“大国”的称号也当之无愧;有些人 跑到发达国家转了一圈,觉得北京、上海的高楼大厦跟那儿比相差不多,洋人们使用的手机甚至还不如咱们的精巧,不免沾沾自喜;另一方面,中 国人的口碑、中国的形象,在世界舞台上的改观却没有与经济成就相匹配,离心中自我设定的预期高度有不小的距离。所以,想通过包装的办法,希冀用标牌化、符号化的手段,在短时间内改变别人的印象。他们已等不 及甚至不能容忍一点一点地、循序渐进地改善中国原有形象的速度了,其 迫切的情状颇似乍富者急着忙着张罗置办一身体面的行头。可是,改变一个国家的形象,是不是靠穿上了一件好“行头”,就完 事大吉了呢?“包装”,对于一件商品也许非常有用,能够令它身价倍增,这自有 其中的原理;尽管如此,它也必须以商品本身的质优量足为前提,否则漂 亮的“包装”就会成虚假的代名词。国家的形象,说到底,也完全在于本 身的“质量”,这一点上倒与商品的质量要求相同。可是质量是靠“包装”得来的么?如果用客观的、全面的眼光,特别是站在世界格局的角度来审视我们 国家的“质量”,我们在自豪于中国经济成就的同时,还有许多问题应当 正视的,而且正是这些问题在对我们国家的“质量”造成了负面影响,如 环境恶化、就业困难、医疗昂贵、道德下滑、产品质量不过关、食品安全 令人担忧、许多官员不够廉洁,等等。在未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之前,我 们只能说,我们国家的“质量”还不够高,无论穿上怎样鲜亮的“行头”,要改变别人的看法都只是一相情愿。国家形象的好与差,表现在外,根 子在内。乱吐痰、不按秩序排队成为中国人一个“著名”的毛病,就是道 德教育、公共管理不到位的恶果。此外,有些事情也不是通过“包装”就能够了结的。英国外交政策中 心的一项研究认为,“中国人对自己的看法同外部世界对它的看法相差很 远”。这是着眼点不同导致的,一个问题,一方看轻,一方看重,就会出 现这种分歧。要别人随同自己,放弃“看重”的立场改为“看轻”,是很 不容易做到的,这里有很深的利益关系,不可能通过“包装”自己,就能 化解矛盾。一个国家的经济崛起,不可避免地要打乱国际原有的利益秩序。日本经济的异军突起,其产品充斥全球,欧美国家的利益无疑受到了损 害。于是美国人语含讥讽把日本人形容为只会做工的蚂蚁。日本是美国的 “铁杆”,涉及国家利益,也照样开骂。中国的经济发展,让发达国家感 到了压力,我们想给它们一个好形象,靠“包装”恐怕根本无济于事。国 家问的利益,彼此只有最大程度上的互惠互利,而不存在没有摩擦的互惠 互利。我们需要分清的是,哪些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哪些冲突不是不 可避免的。比如,我们的产品因为价格低廉让世界各地的消费者享受到了 实惠,是不是的确也应该在产品的质量上做一些提高呢?在这一点上,人 家抓我们的小辫子,我们是无话可说的。眼下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实实 在在把本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少让人抓一些把柄。在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多一点“人类意识”。例如把 资源消耗降到最低程度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而今,“地球村”的概念 已深入人心,它不仅是一个环境生存概念,还是文化概念、政治概念。塔 利班炸毁巴米扬大佛,按说这事与其他国家的物质利益无关,也不会影响 法国或德国任何一家超市的菜价,可世界舆论不都给予一致的谴责吗?我 们在为经济发展的本身需求注入动力的时候,也应多留意一下,我们的文 化遗存保护得怎样,我们的山河是否美丽。现在我们有了一点资本可以向世界表明我们的价值,可以适度地搞一 些文化交流,多亮一亮相,为世界和平与美好花一些钱,这都是应该的。但像商品广告那样,集中火力在国际上“包装”自己,以求达到“明星出 炉”般的吸引眼球的效果,说轻点是不自信,说重点是不自重,有失一个 大国的体统。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史,我们的文化自有一种雍容的气度,不论今后中国的发展如何出色,即使在某一天进人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也 不应去搞什么“包装”,“雍容气度”应该永远是中国形象的背景色,一 切与“背景色”不协调的浮华和喧闹都应远离。原载《环球时报》2006年12月15日 P1-3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