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319533
  • 作      者:
    杨春忠著
  • 出 版 社 :
    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论》对文学理论形态类型的研究,尤其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在形态”的建构的分析,也是很有特点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论》明显带有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研究”的性质,它借鉴和沿用了较多前人和他者对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研究的见解和观点,某些层面的论述含有“文学理论学”的色彩。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的“近代性历史叙事框架”与“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br>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20世纪<br>    中国文学总体性特质问题的论争<br>    新时期伊始,社会现代化又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四个现代化”一时成为流行语,国家也从此走向改革开放之途。亦正是在这一情势之中,西方的各种现代性社会文化思潮、学术思潮与文艺思潮开始在中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此相伴随,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也开始被引入。在文学研究与理论批评领域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为了突破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模式,文化观、整体观、现代意识与系统方法一时成为学者与理论批评家们的首要选择。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开始形成,并渐趋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导性、主流性的框架。基于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复杂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基于“现代性”概念的暧昧不清及其解说力的欠缺,在90年代的学术界与理论批评界,有的学者也开始尝试性地引入“近代化”、“近代性”的概念及其相关命题,来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及其总体性特质进行阐释,因而引发了相关的论争。<br>    处于新世纪的今天,从“现代性”的角度来把握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或从“近代性”抑或从“混杂性”的意义上来加以把握,哪一种更有利于理解并阐释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的特质及其发展,应该说,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学术话题,也理应对“近代、现代、当代”这一“三分法”和80年代以来所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观念加以反思。
展开
目录
序<br>绪论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研究及其问题<br>一、“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释义<br>二、“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框架的意义与欠缺<br>三、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的研究对象及其构成<br>四、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的研究方法与意义<br>第一章 中国文学理论的“近代性历史叙事框架”与“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br>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总体性特质问题的论争<br>二、近代、近代性概念的辩证与“近代性历史叙事框架”<br>三、“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的欠缺与确立“近代性历史叙事框架”的意义<br>第二章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历史图景与视界的基本问题<br>一、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历史图景与视界的基本问题<br>二、“五维度总体性理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史研究<br>三、近代时期(1898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br>四、现代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0年)<br>第三章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历史性转换及其新传统<br>一、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研究的基本概况<br>二、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历史性转换的基本机制及其特质<br>三、20世纪中国的文学理论传统<br>第四章 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类型与政治性文论的流变<br>一、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类型<br>二、20世纪中国政治性文论的特质、构成、地位及其意向<br>三、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政治性文论特质及其影响<br>第五章 20世纪中国教科书文论的特质与发展<br>一、20世纪中国教科书文论的视界及其特质<br>二、传统视界中教科书文论的基本构成及其教学的现实操作<br>三、20世纪中国教科书文论的发展<br>四、体悟性文论与教科书文论的整合:老舍《文学概论讲义》解析<br>第六章 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的流变及其特质<br>一、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br>二、20世纪中国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的特质及其流变<br>三、20世纪中国的意识形态论文学理论与文学现代性<br>第七章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历史流变及其重建<br>一、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及其问题<br>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形态类型、特质及其当下命运<br>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当在形态的建构<br>第八章 政治文化视界中转型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思潮及其转向<br>一、政治文化的流变与重建:转型时期文学理论思潮的演化及其转向<br>二、“去政治化”与“再政治化”:异质性“政治导向”与理论思潮转向的基本规定性<br>三、思潮的“转向”及其超越:转型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整合与重建<br>第九章 “反本质主义”思潮与文学理论视界的当下重建<br>一、理论视界的解析<br>二、转型时期中国文学理论视界重建的向度及其问题<br>三、“反本质主义”思潮对转型时期中国文学理论重建的影响<br>四、视界重建的意向:文学理论的人文性、批判性、多元性与现代性<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