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的“近代性历史叙事框架”与“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br> 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20世纪<br> 中国文学总体性特质问题的论争<br> 新时期伊始,社会现代化又一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四个现代化”一时成为流行语,国家也从此走向改革开放之途。亦正是在这一情势之中,西方的各种现代性社会文化思潮、学术思潮与文艺思潮开始在中国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此相伴随,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也开始被引入。在文学研究与理论批评领域尤其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为了突破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模式,文化观、整体观、现代意识与系统方法一时成为学者与理论批评家们的首要选择。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历史叙事框架”开始形成,并渐趋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主导性、主流性的框架。基于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复杂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基于“现代性”概念的暧昧不清及其解说力的欠缺,在90年代的学术界与理论批评界,有的学者也开始尝试性地引入“近代化”、“近代性”的概念及其相关命题,来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及其总体性特质进行阐释,因而引发了相关的论争。<br> 处于新世纪的今天,从“现代性”的角度来把握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或从“近代性”抑或从“混杂性”的意义上来加以把握,哪一种更有利于理解并阐释20世纪中国社会文化与文学的特质及其发展,应该说,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学术话题,也理应对“近代、现代、当代”这一“三分法”和80年代以来所提出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观念加以反思。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