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所谓作家
0.00     定价 ¥ 6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1765165
  • 作      者:
    廖安生
  • 出 版 社 :
    北方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廖安生,江西省宁都县人,现供职于江西省宁都县人民法院。著有小小说集《棋王》《宦海奇观》《品悟》,中短篇小说集《歧途》《兄弟》,长篇小说《岁月沧桑》等12部。
展开
内容介绍
  本小说集精选了作者近几年来创作的多篇短篇小说。作者通过对每个人物的刻画,塑造了各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每个人物的命运起伏和变化过程;通过对一件件事件的描述,反映了社会变迁和快速发展的面貌。这些作品让读者深刻认识到人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以及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从而颂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五”,给予读者教育和启迪,激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展开
精彩书摘
  《所谓作家》:
  翠英承担了家中所有的家务,全力以赴支持晓文的文学创作。自处女作发表后,晓文陆续又发了几篇“豆腐块”,信心倍增。翠英看好晓文,对其充满憧憬。
  可是,晓文发表文章后,却未能像黄志宏、廖常明那样引起他人的关注,没给他带来任何实际的东西。晓文心想:毕竟自己的是“豆腐块”,又没有发表在大报刊上。晓文不气馁,仍埋头苦干。
  一日,晓文下班后,与镇里的通讯报道员廖常明相遇。廖常明夸晓文文笔好,看到了晓文发表的文章,邀请晓文去镇里玩。
  二人是同房本家,晓文很高兴,跟随廖常明来到他的宿舍。两人一见如故,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这次交谈,让晓文受益匪浅、大开眼界。从交谈中,晓文得知廖常明除了在从事通讯报道这一主业外,还抽时间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每年都能在报刊上发表十来篇散文、诗歌。
  廖常明把自己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全部剪了下来,贴在一个会议记录簿上,并在扉页上书写“剪集本”三字。晓文看过廖常明的“剪集本”,内心发出一阵阵赞叹。
  回到家,晓文把去廖常明那里的所见所闻跟翠英说了,翠英也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次日,翠英从供销社门市部买回一个大的、硬壳封面的会议记录簿,征得晓文同意后,把晓文发表的那几篇文章从报刊上剪下来,贴在“剪集本”上,在文章下面,工工整整写上发表报刊的名称、发表的时间。
  闲暇时间,晓文与翠英都爱翻看“剪集本”,二人都期待着能贴上一篇篇更多的文章。
  渐渐地,小镇上的人都知道晓文在业余从事文学创作,开始有人称呼晓文“大作家”了,晓文听了感觉怪怪的。对业余作者来说,挑灯夜战是经常性的事情,熬夜后,晓文的眼睛总是呈现血丝,白天上班,被细心的同事发现,他们总会调侃晓文:“大作家白天上班,晚上写作,真可谓工作写作两不误,不过可要注意龙体。”面对一个个同事的阴阳怪气、冷嘲热讽,晓文总是嗤之以鼻。供销社主任在职工大会上拐弯抹角批评有的职工不务正业,虽未点名,明眼人都知道是在说谁。内心强大的晓文也是一笑了之,心想: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总有一天要让你们这些人刮目相看。
  廖常明只会写写散文和诗歌,晓文觉得小说才是文学作品的重头戏,是文学的高峰,他想攀登文学的高峰,致力于小说的创作。晓文铆足劲,写出了大量的小说,其中不少已属于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晓文写出的每一篇小说,翠英都看了。当小说中的主人公感动得翠英流泪了,翠英便对晓文说:“这篇小说一定能发表,如未发表那是编辑眼瞎心盲了。”翠英最爱看晓文写的小说,感慨晓文脑海中怎么有那么多的故事,她也始终认为晓文的小说不会比那些杂志上的差。
  为了创作小说,晓文付出了大量心血,却收效甚微,用翠英的话来说挣的稿费还不够用来买稿纸和邮票。几年来,他创作的百余篇小说,只发表了屈指可数的两篇千字小说。晓文有些灰心,想去县城拜访县文化馆的黄志宏,请他指点迷津。晓文找到廖常明,说了自己创作的困惑。
  同在一个小镇,又有共同的爱好,廖常明与晓文接触过几次,二人早已成为知心朋友。听过晓文的叙说,廖常明敞开心扉,对晓文说:“你我都爱好文学,业余从事文学创作,但应该有个正确的定位,文学只能作为我们的业余爱好,陶冶情操、自娱自乐,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喜欢打篮球的人,他们不是想当运动员,那些喜欢唱歌的人,他们不是想当歌唱家。你我也没必要太较真太投入,文学对我们来说也只能玩玩。我们是不能和县文化馆的黄志宏他们相比的,他们的职业就是从事文学艺术创作,他们有一份工作,有固定工资,发表文章挣的稿费那是额外收入。”
  听廖常明这一说,晓文有些泄气了,但心有不甘,解释说:“我从事创作以来,一直激情不减,且灵感不断,总感觉有写不完的东西,想一吐为快,自我感觉非常好。”
  廖常明笑了笑,说:“你的创作热情应予肯定!”
  晓文便问:“那你说我应不应该坚持下去?”
  廖常明答:“适可而止。”
  晓文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问:“此话怎讲?”
  廖常明原本不想打消晓文的创作热情,经晓文一再追问,他只好坦诚相告:“这么说吧,我个人认为一个人要想在创作上出人头地,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诸多条件;反观我们文学创作者,则需要有写作创作的天赋、持之以恒的努力以及名家的点拨和提携。你我都在这小镇上,退一步来说,你第一第二个条件都具备,但你缺乏名家的帮助,是很难成功的。”
  廖常明说得很直白,晓文还是向他发问:“难道真正好的作品,编辑们也不认?”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短篇方阵
所谓作家
尘缘
断魂
方老师

第二章 机关逸事
电脑
文运
微信
转岗
集中发放
关于走访企业的文件
点赞
抉择
代过
打伞

第三章 啼笑皆非
认可
我是您学生
整改
作风
宴客
两张办公桌
会议通知
功德碑
捐款

第四章 人间万象
风骨
智者
冷遇
冷冬
两瓶霉豆腐
托付
情义
大气
礼金
支教
呵护
鞭策
校庆

第五章 小人物记
老江
老唐
老涂
老孔
老谢
老范
老马
老孟
老丁
老彭
汪大爷
老谭这人

第六章 成语故事
顾此失彼
今非昔比
不进则退
以牙还牙

第七章 脱贫路上
还俗
结亲
反哺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