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唐宋词审美文化阐释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076100
  • 作      者:
    杨柏岭著
  • 出 版 社 :
    黄山书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编辑推荐
  “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人文社科类优秀原创图书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是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学术研究机构。
  研究中心的成果先后荣获国家图书奖一项、省部级科研奖20余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50余种。研究中心现有一个博士后流动站,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四个硕士点,下设五个研究室,一个资料室(有中国诗学方面的纸质图书10余万册)。研究中心创办学术年刊《中国诗学研究》研究中心网站为中国诗学网。
展开
作者简介
  杨柏岭,1968年9月出生,安徽定远人。1991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2007年在暨南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安徽省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词学研究学会理事。专著有《近代上海词学系年初编》、《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合著有《梁启超传》等。在《文艺理论研究》、《文献》、《文化中国》、《词学》、《民族文学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
展开
内容介绍
  唐宋词的发展流程由小而大:由晚唐西蜀的艳情之作,而至李煜、冯延巳“士大夫之词”的堂庑渐开。是一大;柳永由小令而大量创作慢词,由抒情而叙事,由院落笙歌而市井、羁旅,是二大;苏轼以诗为词,开拓题材、提高意格、提升词境,融理趣而人,是三大;辛弃疾以文为词,驱遣古人、使事用典、敛雄心豪气而成温婉悲凉,是四大。伴随着这些由小而大的变化.亦有破体与遵体、越律与守律的纠缠。但唐宋词始终未曾背离美文与美听的原则。未离异其起始之时所奠定的“缘情”传统,未丢弃其“体物”之长。唐宋词一直为人所爱。原因即在此。
展开
精彩书摘
  进而,音乐固有的艺术特征成为唐人主动接纳外来文化的一个适宜形式。音乐是一种心情艺术、感觉艺术,声响形式与内在生活达到空前的统一,通过听觉直接作用于心灵,产生审美效果。音乐无疆界,它消解了其他艺术样式因媒介而带来的隔阂,故有“异音而同乐”的欣赏规律,易于形成上下互动的传播效果。王易云:“及玄宗而制作烂然,超绝前代,既长文学,复擅音声……由是上好下甚,声乐之教几遍天下。士大夫揣摩风气,竞发新声,乐府词章独越前代。词体之成,亦于是托始焉。”⑧当然,从音乐繁盛到歌词繁盛需要一个过程,这不仅是乐、曲、词三者有迭兴渐进之序,而且与唐代文人的习诗习惯及审美兴趣有直接关系。燕乐盛行,杂曲子增多,只是当时“特是文人自作不可歌之新兴近体诗,而不屑牵就胡夷里巷之杂曲,遂致不能继续发展”,个别诗人“偶一染指,无意专攻”,“必待历时既久,诗篇衰微,一时才士心厌力疲,无径可辟,乃不得不重依旧曲,另铸新词。于是温庭筠以诗人而为词人,依调填词”⑨。此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过于突出文人填词的被迫性,而忽视他们的主动性。无论早期诗人偶一染指还是晚唐词人有意专攻,直至五代“尤家户工习以尽其变”⑩,及“吾宋之兴,宗工巨儒,文力妙天下者,犹祖其遗风,荡而不知所止。脱于茫端,而四方传唱,敏若风雨,人人歆艳咀味,尊于朋游尊俎之间,以是为相乐也”(鲴阳居士《复雅歌词序》),文人填词的一个根本动力是取悦燕乐及宋代新声的声调体式之美。音乐是歌词诞生的刺激物,文人填词感受到的是“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的艺术精神。刘禹锡“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扬之”,就是有感于群众联歌《竹枝》“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的美。唐宋人的竞唱风气,不仅出现在乐工及歌者之间,而且也出现在诗人之中,能人乐可歌是诗人们引为自豪的诗歌艺术标准。
  由此,歌舞题材是词体艺术氛围的直接反映,词中描绘音乐境界及歌词表演是极为自然的事情。此种创作真实地记载了唐宋人对音乐歌舞艺术的直觉感悟与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呈现的音乐艺术的时代精神风貌。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编 词之为乐自有元音——唐宋词艺术的音乐根源
第一章 文字弦歌,各擅其绝:从诗乐离合看词体演变的意义
第一节 诗乐离合与文体递变
第二节 词体内倾与音乐本原
第三节 词体变异与音乐游离
第四节 治词路数与诗学传统

第二章 小词流人管弦声:唐宋词歌舞题材及其艺术精神
第一节 异音而同乐:音乐性质与唐乐的时代精神
第二节 应唤歌檀催舞袖:舞蹈与唐宋词歌唱表演的关系
第三节 小词流入管弦声:论歌词的审美对象
第四节 新愁多向曲中传:歌词传情的独特性

第三章 追怀往事记新词:追忆主题与唐宋词的深幽性
第一节 生活在过去的词人
第二节 追忆笔法的虛拟叙事
第三节 瞬间闪现的审美遗痕
第四节 唐宋词艺术的深幽性

第四章 离形写声,兴寄圆美:唐宋咏物词的音乐属性
第一节 咏物的地位及咏物词的界定
第二节 咏物词的艺术性及逻辑层次
第三节 咏物词艺术技巧及审美特点

第二编 词之为道酌剂阴阳——唐宋词艺术的两性模式
第五章 深情暗共知:女性填词心态与词学两性批评
第一节 再释男子而作闺音
第二节 两性思维构象特点
第三节 词学两性批评模式
第四节 两性传统及其意义

第六章 无物似情浓:唐宋词爱的情思及其接受意义
第一节 审美想象的爱情心理
第二节 填词心态与情思走向
第三节 设色殊美的情感装饰
第四节 情理冲突与艳词评价

第三编 词之为心陶写性情——娱情及唐宋词情思的纯粹化
第七章 不笑不足以为道:唐宋词人娱情心态及其意义
第一节 言志到缘情:超越性娱情的演变
第二节 不耽玩为耻:有欲的享乐性娱情
第三节 歌板尽清欢:词体娱情的场环境
第四节 娱宾以遣兴:唐宋娱情填词观念
第五节 词虽小却好:娱情词的主题特色

第八章 怎一个愁字了得:唐宋词审悲意识及其艺术特征
第一节 忧患心理与文学的审悲意识
第二节 境之顺逆与词体悲感的演变
第三节 生命感动与审悲意识的辨析
第四节 孤独形象与悲感词的艺术性

第九章 此心安处是吾乡:唐宋词的闲适境界及其审美价值
第一节 自由的闲适:快乐原则的心理形式
第二节 休闲的传统:闲适经验的文化模式
第三节 当下的享乐:闲适传统的主题沿革
第四节 审美的审美:闲适境界的审美规律

第四编 词之为体上通清雅——唐宋词本色流变及雅化规律
第十章 一个前奏,两次循环=唐宋词本色体性的流变
第一节 本色是文体当行的审美意识
第二节 唐词是词体体制本色的前奏
第三节 唐宋词体本色性的两次循环
第四节 正变是缠夹本色的批评标准

第十一章 回归的必然:唐宋词论清雅精神的走向
第一节 由俗到清的超越企图:《花间集叙》的潜在艺术精神
第二节 避俗求雅的“别是一家”:《词论》艺术精神的显在呈现
第三节 清空雅正的思想回归:《词源》词学主张的自觉实践

第五编 词之为艺感人尤捷——唐宋词艺术特征与道德意义
第十二章 言有尽而音意无穷:词作结构与“词尤善感”的艺术精神
第一节 语词:跳出观念束缚的感性呈现
第二节 节奏:吻合音乐体性的自由结构
第三节 意象:内涵经典结构的象征感发
第四节 时空:审美直观形式的隔境远韵
第五节 深义:泯灭对待区别的浑化旨趣

第十三章 美是道德的象征:唐宋词的道德意义
第一节 唐宋词中的传统道德情感延续
第二节 唐宋词中爱的主题的道德秩序
第三节 比德思致与唐宋词的诗性美德
第四节 渔父系列形象的自由道德象征
第五节 再评道德文章者填写小词现象

第十四章 是处园林好:建筑物在词中的作用及其艺术特色
第一节 上筑快幽情:建筑物寄托古人的精神
第二节 举目青楼画阁:建筑物入词的时代气氛
第三节 有人楼上愁:建筑物在词中的作用
第四节 阑干无数秋:词中建筑物的艺术特色

第六编 词之为技关乎通变——唐宋金元词的传播与接受
第十五章 由柳永词看金元道士词的传播
第一节 逸性摅灵,修行超越
第二节 仙格调,自然开发
第三节 词中味,与道相谒
第四节 杨柳岸,晓风残月

第十六章 由稼轩词论梁启超的接受特征
第一节 性情怀抱均相近
第二节 认同式接受
第三节 创造性构筑
第四节 入出之遗憾

第十七章 由历代词评分析梦窗词的艺术个性
第一节 七宝楼台与万花为春
第二节 艺术敏感与密丽生动
第三节 覃思之人与奇思构想
第四节 多情词人与沉厚主旨

第十八章 由况周颐谈金元词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对金元词地位的认识
第二节 金元词研究的主要贡献
第三节 研究金元词的原因
第四节 金元词研究的启示

第七编 词之为学古今传承——词学审美文化阐释的近代历程
第十九章 词学体系的尝试:江顺诒词学思想评述
第一节 构筑体系:反思词话旧例
第二节 旁通曲证:追源词体音律
第三节 香象羚羊:标举词家境界
第四节 词亦可品:深化词品观念

第二十章 传统的惯性力量:况周颐词学思想的解读
第一节 词体体性与宇宙大化思想
第二节 词人襟抱与传统艺术人格
第三节 词心词境等与传统艺术观
第二十一章审美现代性走向:王国维词学研究三论
第一节 王国维研究词学的动因探析
第二节 “词以境界为最上”:王国维词学观
第三节 王国维词学研究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