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无.有:禅与诗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1238900
  • 作      者:
    郑茜著
  • 出 版 社 :
    宗敎文化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07
收藏
内容介绍
    不著于有,不著于地,不著于两边,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仿佛雪上无痕,但我们却分明看到了人影;又如大野无声,但耳际却分明掠过了萧声;只是定睛一看,人去无踪;凝神细听,萧也失音。这是一种难以解析的美。
展开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太虚无实可追寻,不可说处留音声--禅·诗:蒲团静悟与诗情沉醉的互摄
一 无言的禅
二 无言而言的禅
三 无言之言的禅诗

第二章 一片冷香惟有梦。十分清瘦更无诗--禅·诗:流变与发展
一 魏晋佛理诗的起源
二 高潮迭起的唐宋禅诗
(一)坐看云起时--禅诗在唐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永夜禅子,泠然心境
(二)庐山烟雨浙江潮--禅诗在宋
覆却万方无准,安排一字有神
禅如春,文字则花
三 元、明、清禅诗的嬗变

第三章 圆满光华不磨镜,挂在青天是我心--禅诗的美学特质
一 无人之境--禅诗意境谈
二 无声之吟--禅诗音律谈
三 无形之象--禅诗意象谈

第四章 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禅对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的丰富及对士大夫诗人的人格影响
一 意境、兴趣、神韵--禅对古代诗歌理论的影响
二 苦吟与随机--禅对古代诗歌语言的影响
三 通感、艺术辩证法、诗人的性灵--禅对古代诗人艺术思维及人格的影响

第五章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对诗禅相通的哲学分析
一 诗本体与禅的相通
二 禅境界与诗的相通
三 “为禅”、“为诗”辩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