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赐财物
贫寒孝子生活饥寒交迫,但仍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尽心尽力地孝敬父母,最终得到天之哀悯,赐予财物。
孟子说:“养生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财力不足供葬难。《槐西杂志》(一)中的孝子史某家贫,父病危时用家中唯一的青布袍给父亲人敛。母亲说用袍换米家人还可以多活几天,为什么要埋在土里?史某孝顺父亲,还是把布袍给父亲营葬了。某人失银钏,史某在粪土中拾到银钏。失主以六千钱赎之,恰好是布袍的价格。众人认为:“此天偿汝衣,旌汝孝也。”纪昀认为是“幽明之感应”。贫寒的孝子,往往能够得到“感应”,然后在粪土中捡到宝贝。理由是“此天旌汝孝也”。《搜神记》中有刘殷至孝得粟的故事,在《北东园笔录》中也有天赐孝子米的故事,天赐孝子米是因为“天之哀悯孝子如斯也”。
《搜神记》中有孝子埋儿得金的故事,后收录在元人郭居正的二十四孝故事中,“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日。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父母之食。盍埋此子。及掘坑三尺。得黄金一釜。上云。官不得取。民不得夺。有诗为颂。诗曰:郭巨思供亲,埋儿为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虽然对埋儿的做法今人难以理解,但孝心使郭巨获得了巨大财富,不但可以孝养母亲,而且可以抚养儿子。这是天对孝子的恩赐。此类故事都有孝感天地的神秘性。孝道的践行需要一定的经济条件,当贫困难以尽孝时,天赐财物。这是中国古代孝子故事的常见模式。
神道设教,教化百姓。“道教为孝道的推行提供了神佑鬼惩的奖惩制裁手段,佛教则为孝道的推行提供了善恶报应、生死轮回的信仰威慑力。”佛道二教都为封建道德的推行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对于鬼神相助等孝感情节,今人会感到荒诞不经,但在古代,人们深信不疑,必然会受到激励和感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