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雪芹到高鹗到脂砚斋到87版红楼,到李少红,再到西游记翻拍、三国演义重演,四大名著一直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只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们混沌了,不知道到底是哪种结局。《大起底:四大名著里的本意与隐喻》带领我们拨开迷雾,寻找更准确的答案、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无疑,它让我们信服,这就是我们要找的结局,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反驳,因为它如此完美。
《大起底:四大名著里的本意与隐喻》以结构解读的方式,分别从文、史、哲三方面入手对四大名著做出了系统的推理与解构。本书认为,尽管四大名著都存在隐晦的一面,但又都保留着完整的哲学主题和结构形态,若能找到其中的达芬奇密码,便能还原作者的本意与隐喻。通过分析发现,《红楼梦》前八十回已自成体系,根据前八十回就足以推出金陵十二钗等主要人物和事件的结局;《三国演义》中存在“三国五方”的关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路历程决定了他们最后的结局……
数百年来,一部完美得无以复加的《三国演义》被许多好事者寻章摘句、数黑弄黄,涂抹得面目全非。有人从中衍生出险恶的“厚黑学”;有人认为罗贯中不过是个说书人,为情节通俗而擅篡历史;最高的评价也只承认它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为何当年纵横万里的魏、蜀、吴三国能在数十年内归晋,而尺幅大小的《三国演义》引发的争议历经几百年都无法统一?不是精神国度不能统一,不是作者死无对证,不是我华夏后继无人,而是如司马徽之叹——天时未到!在封建时代,即使有人看清了其中密不透风的“回护”,也不能明说,唯有心领神会。四大名著悉皆如此。时至今日,《三国演义》的本义不该继续隐藏了,中国需要它,世界需要它。
《三国演义》是如何写成的?简单地说是从历史到哲学,再到文学。罗贯中先从《三国志》等史书和民间故事中感悟并总结出天下分合变化的哲理,再用小说的体裁和章回的形式重构三国文学故事。相对于历史,它或许有真有假,但相对于它自身的哲学,却是协调一致的,甚至可以说一个人不多,一支箭不少。
我们知道《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但实际上“通俗演义”是出于求生存和自嘲,它完全可称为“超级演义”,超越于历史的哲学演义,超越于哲学的文学演义。当我们意识到这重境界之后,就不会再计较《三国演义》的历史真实性了;相反,会吃惊于作者竟能做到“七分”尊重史实,并让历史、哲学和文学三者高度重合。在四大名著中,可以说《三国演义》的文史哲契合度最高。
高级文学总是具有强大时空穿透力,总是能够赋予陈年的历史以独立的、鲜活的生命,使作品一旦完成便能脱离它的原型和作者本人而存在,与读者懂不懂“三国”正史无关,与作者生死或留不留姓名无关,这是普通文学作品做不到的。
《三国演义》的哲学是从人性开始的。它阐发的人性变化规律是:从性恶到性善,到性三品,再到性善恶混远了说,秦朝是性恶的胜利,汉朝是性善的胜利;近了说,曹操先发制人是性恶的阶段性胜利,刘备的后来崛起是性善的阶段性胜利。而三足鼎立则是性三品的胜利(“性三品说”始于西汉董仲舒),最后三国归晋则是高深莫测的性善恶混的胜利。其间诸葛亮虽促成了三足鼎立,但不是性三品,他也是性善恶混的倡导者,只是认识还不够深,掌握还不够精,所以败给了司马家族。“性善恶混”始于西汉末扬雄,但到三国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后文将继续解读。
二、“三国”的分合变化源于哲学创新的冲动
小说开篇:“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实际上,社会进入到汉末,人们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同时,智慧和思想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以往统一天下的理论都不是很管用了。比如曹操试图用秦始皇的法家思想“挟天子以令诸侯”,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只能统一北方;刘备试图沿用先祖之儒术匡复汉室,也只做了个西蜀帝王,“中道崩殂”;至于孙权,虽儒法兼用,也仅能偏安一隅。他们最终都被卡在性三品的盒子里,动弹不得。那么,朝代的分合为何没有简单重复?因为人心思变,社会需要深刻的变革而非简单的改头换面。此时的新思维便是性善恶混或曰儒法混。这里的混不是混合或平衡,而是根据形势需要合理调剂、灵活运用。比如,先用“外儒内法”逆取天下,后用“外法内儒”顺守天下。
由于“三国”绝大部分时间处于乱世,所以小说主要演绎的是逆取的“外儒内法”。那么,何谓顺守的“外法内儒”?诸葛亮曾向法正解释过,也在蜀国实行了一段时间。他认为秦朝太“暴虐”,汉朝又失于“宽仁”,“‘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佳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法正拜服。从此军民安堵,四十一州地面,分兵镇抚,并皆平定。”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比法、儒更加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
需要说明的是,儒法混的新思想并非是诸葛亮个人所独有,它属于整个诸葛家族,包括诸葛瑾、诸葛诞、诸葛均〖ZW(〗诸葛均: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珪之子。三国时吴大将军诸葛瑾、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同母弟。历史记载,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兄诸葛亮出山相助,兄长诸葛亮出仕刘备后,诸葛均仍留在隆中种田度日。后兄长诸葛亮引荐刘备,蜀汉建立后他于216年出任长水校尉官职,蜀汉灭亡后他与宗预被迁徙至洛阳,在途中病故。《三国演义》将诸葛均做了重塑,少年老成,深不可测,是诸葛家族雪藏的终极“隐士”。刘备第二次来到草庐时,将诸葛均误以为是诸葛亮。〖ZW)〗;它还属于司马家族,包括司马徽、司马懿、司马昭、司马师、司马炎。两大集团的同时感悟,说明儒法混已不是极个别人的灵光一闪,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时势造英雄。
相对而言,诸葛家族处在明处、低处、弱处,属于第一梯队;司马家族在暗处、高处、强处,属于第二梯队。他们的斗争关系是,司马先协助诸葛对付曹、孙、刘,完成三足鼎立,后利用曹、孙、刘消灭诸葛。他们之所以同时意识到必须先促成三足鼎立,除了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对国家也大有裨益,就像孔明答张昭时说过的道理一样,给人治病需先调理,待其气脉和缓再下猛药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整个国家就是在他们的调理下,完成了三、二、一趋势的对立与统一、重生与飞跃。
诸葛亮和司马氏就像两派太极高手,将天下翻手是云,覆手为雨。当他们合力时,天下分;当他们对决时,天下合。诸葛一方虽然中途消亡,但他们却将有效能量传递给了司马一方。司马一方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始终尊重诸葛亮这位对手。
三、诸葛亮的宏大理想和高超手段
很多人疑惑超一流谋士诸葛亮为什么会誓死效忠于智术浅薄的刘备和刘禅。其实他没有,一天都没有。早在草庐躬耕时,“众问孔明之志若何,孔明但笑而不答”,接着才以“每常自比管仲、乐毅”敷衍。不过他的理想并不是自己称帝,而是与诸葛瑾和诸葛诞兄弟联合打天下,最后拥小弟诸葛均称帝。在《三国演义》中诸葛均不只是诸葛亮的陪衬人物,他在自己的门上大书一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吟诵的是:“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当刘备第三次至卧龙岗时,诸葛均与刘备兄弟擦肩而过之后是高傲地“飘然而去”。张飞曾说:“此人无礼!”可见诸葛均没把刘备放在眼里,正在修炼诸葛君王的高贵气质。
为什么说诸葛亮有夺天下之心,而且用的是外儒内法的手段呢?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没有!请看他在赤壁之战后是如何利用荆州问题制造孙刘矛盾的:首先用声色弄死原本年轻、健康的刘琦(荆州的合法主人),使矛盾激化,然后以兄弟诸葛瑾的全家性命受到孙权威胁为由请求刘备放弃荆州,公然放弃当初兄弟二人“各事其主”的允诺。当时连关羽都已看出关押诸葛瑾全家是孙权耍的低级阴谋,诸葛亮不可能不知道。
更重要的是,当初“隆中对”时说荆州和秦川必须两路同时进兵方可战胜强大的曹操,但诸葛亮后来却怂恿关羽单独进攻樊城,自己则待在成都陪刘备享乐,按兵不动,间或给关羽送去一些美言和荣誉证书,前期借走的张飞、赵云则不归还。诸葛亮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实际上,在华容道时他就演练着要除掉关羽,看看他们兄弟是否真的会“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试验的结果让诸葛亮意识到了关羽的重要性,于是他后来几次点名要关羽守荆州,且“非云长不可”,欲抑先扬。实际上无论从能力还是从性格上看赵云都更适合。比如说张辽虽能力不及关羽,却因及时求援而守住了合肥,他就是作者为云长设置的对比人物,说明心态重于能力。另外,出事前关羽做的噩梦“黑猪咬足”也指向了诸葛亮。“猪有龙象”还暗指诸葛亮有王心。
失去关羽和荆州,刘备便失去了横跨荆益、两路北上的地利与人和,霸业难为。但诸葛亮、诸葛瑾则仍可在孙刘联合的旗帜下两路协作,待大功告成再双双以功高代主。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东吴新人陆逊及时发现了问题,压制了此前为谋求荆州兵权而四处斡旋的诸葛瑾,自领荆州牧。他采取了对西蜀十分不利的假联合、实观望的策略。
……
第一篇 解构三国
破解《三国演义》之“三国五方”格局
曹操刺董卓与三英战吕布的环中环
曹操为何薄酒待刘备,重金收关羽?
赤壁之战三方谋士的攻守同盟
诸葛亮的“隆中对”三分真七分假
新解“四刘”与“四谋士”的微妙关系
夏侯渊和夏侯惇先后亡命于曹操的巫术
神医华佗确有行刺曹操的计划
解读赵子龙的理想与现实,刘备注其生,孔明注其死
新解走麦城:刘备昧心参与剿杀关羽五方行动
刘备和诸葛亮是张飞遇刺的幕后元凶
周瑜死于孙权、鲁肃与诸葛亮的内外夹攻
《七步诗》新解:曹植预言曹家被奸臣煮汤榨汁
“三曹”的名字对应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第二篇 探秘水浒
宋江是皇帝所派奸细,潘金莲是美人计的牺牲品
宋江思慕的玄女娘娘是当朝公主
武松、李逵所遇老虎乃是人为驱制
高俅恰似曹操转世,貂蝉一生只爱曹操
宋江联手吴用窃取梁山北斗之位
鲁智深死于智真长老的偈语咒杀
宋江的篡逆异志被一僧一道掐灭
九纹龙史进遭遇连环骗局逼上梁山
第三篇 寻踪西游
孙悟空先后取过儒、道、佛三经
唐僧师徒是孙悟空的四相分身
水帘洞是如来为孙悟空预设的钓饵
《西游记》糅合了三个取经故事和三位帝王
魏征暗结朋党操纵唐太宗
唐僧兼秉唐太宗之貌与魏征之魂
李世民明杀兄弟后又用妖术暗害亲妹
唐僧取经路上反演金榜题名、娶妻生子
第四篇 求解红楼
《红楼梦》前七十五回已构成自足体系
从神话故事探寻贾宝玉的人生轨迹
警幻仙姑与可卿、秦氏的哲理关系
“太虚幻境”之金陵十二钗的未来
女娲的象征意义和双重性别
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四重连环较量
甄士隐为什么要故意丢弃亲生女英莲?
“通灵宝玉”包涵多组对应关系
宝钗教画的险心与黛玉教诗的雅意
贾宝玉唯一的结局是与香菱暗约私奔
宝玉踢袭人是出于神圣的愤怒
薛宝钗从金玉良缘转向钗环佳配
林黛玉嫁北静王 效颦西施范蠡泛舟湖上
探春远嫁“酷爱男风”的一方诸侯
金麒麟预言史湘云嫁给“才貌仙郎”贾蔷
焦大的“养小叔子的”是骂谁?
秦可卿不堪肉体和精神摧残而悬梁自尽
薛宝钗、薛姨妈暗中挑唆贾政鞭笞宝玉
薛宝琴是金陵十三钗 原型为曹雪芹之妻
妙玉放火怒烧贾府至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石”破“梦”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