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zui美的文字,禅是zui深邃的哲学。
千百年来zui具中国味的禅韵诗词享文字袅袅,品禅意人生,醉万卷红尘。
中国诗歌中有许多通过人生体验来感悟禅意的佳作,它们将淡淡的美与微微的禅,揉碎于山水间,拾起尘世的离散,带你踩过江南翠微、枫竹湖畔,踏遍山径磐石、禅涯古道。
本书是精诚所至的启迪,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本书选取了100首意境优美、蕴含哲理的养心诗,读之令人心驰神往。在如今紧张不已的生活节奏下,细细品味这些优美的诗句,解答心灵的疑问,启迪心智,收获智慧。跳出方寸天地宽,在更广阔的世界里 ,不急不躁,不急不徐,领略永恒鲜活的情感世界。
本书将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永恒鲜活的情感世界,静静聆听来自心灵的声音。那是诗的意趣,禅的境界。
菩提本无树
读过神秀的“身是菩提树”诗的人看这几句诗,真心地满脑子疑惑:菩提树怎么会不是树,明镜台怎么不是台呢?大干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事物,怎么就会无-物呢?难道神秀智者告诉我们的,竟然都不对?这个惠能,究竟要说什么意思?且端一杯茶,让心绪宁静,再来细品这首诗的悠远滋味。很多时候,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就像爬楼梯,只有爬过了低层的梯子,才能到达高层。神秀的诗是送我们攀上更高境界的梯子,而惠能的这首诗,是另一层更高的梯子而已,透过它,我们可以领悟不曾领悟的世界本质。
美丽的菩提树枝繁叶茂,今日摇曳多姿,郁郁葱葱,但明天,它可能会叶落,会枯萎,会失去生命而化为尘土;漂亮的梳妆台也一样,今日它熠熠生辉,明日则可能被打碎,被抛弃,最终化为齑粉。在这世界上,有哪样东西可长存于世,永不变化,永不消逝?
佛告诉我们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有具有具体形象,可触摸可感知的事物,都只是“色”,它来自虚空,也将消散于无形。这世界的本质,不过是虚空而已。所以,说什么菩提树是树,明镜台是台,它们其实根本都不存在。这世界既然一切都不存在,又哪里去沾惹尘埃?!
真是醍醐灌顶,天花乱坠。原来,神秀告诉我们的道理,还在尘世中纠结,他教我们的是如何在尘世中保持本性不变。他看到凡尘俗务对人的束缚,力求“勤拂拭”来保持心灵的纯净和平静。只可惜,他还不明白“万物皆空”,世界为虚的本质。慧能没有他这般纠结,而是直达目的,直指人心,给人当头棒喝,立刻了悟。
如果,这世界不过一场梦幻,那我们何必执着于得失,又何必强求拥有?如果,人生终将归于虚空,我们又何必给自己套上枷锁,让短暂的人生充满痛苦?放开一切,放弃人世那些浮华虚无的追求,这样我们的心灵才会永远明净,不受玷污。这才是人生的真谛,是保持自我本心的真谛。难怪弘忍最终将衣钵传给了惠能,也难怪神秀感慨说:“他(惠能)得无师之智,深悟上乘,吾不如也。”惠能的“无师之智”就是“顿悟”,是刹那间而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
惠能和神秀都跟从弘忍智者学习,弘忍过世后,惠能住在韶州的广果寺。史书记载,惠能没有到来之前,韶州的山林之间多有虎豹,等他来了之后却“一朝尽去”,于是“远近惊叹,咸归伏焉”。神秀在当时深受皇家重视,武则天希望封他为国师,但神秀认为惠能才是正宗传人,所以举荐惠能。惠能拒绝了皇家的征召,神秀又写亲笔信给惠能,结果惠能对使者说:“吾形貌短陋,北土见之,恐不敬吾法。又先师以吾南中有缘,亦不可违也。”他始终没有北上京城,而是留在当时还算落后的南方。惠能广泛宣扬他的智慧,渐渐“顿悟”占领上风,成为文人雅士们最喜欢谈论的内容。惠能说,他的“顿悟”适宜引导上等资质的人彻悟人生,而“渐悟”与“顿悟”,并没有优劣之别。渐悟与顿悟只是因为人有聪明愚钝而产生的,不管是“渐”还是“顿”,它们都只是方式,只是一种途径,通过它们,我们最终要达到的是对自我的认识,并获得最终的解脱和人生的圆满。所以,不管“渐”还是“顿”,我们寻求的都只是结果而已。
……
常忆西湖处士家
菩提本无树
清风楼上赴官斋
金屑眼中翳
雨在时时黑
舂着湖烟腻
白云深处拥雷峰
春雨楼头尺八箫
九年面壁成空相
炉熏细细烧禅房
身是菩提树
南去北来休便休
心地随时说
吾心似秋月
孤云将野鹤
我有一方便
南台静坐一炉香
黄梅席上数如麻
溪声便是广长舌
他人骑大马
三间茅屋从来住
祖师遗下一只履
嗔是心中火
独坐清谈久亦劳
碧涧泉水清
花开满树红
眼入毫端写竹真
亭亭菊一支
团团秋月印天心
岁月人间促
众星罗列夜明深
城外土馒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