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六大古典小说识要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100132
  • 作      者:
    张锦池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小说经典中的经典,“构成了小说史的基本坐标”,各种研究成果连篇累牍。《博雅文丛:中国六大古典小说识要》或匡正旧说,或倡言新论,见解独到,书中充满了深刻的艺术感悟与睿智的思想火花。一本书,带你读懂中国六大古典小说。
展开
作者简介
  张锦池,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头人。著作有《红楼十二论》、《红楼梦考论》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博雅文丛:中国六大古典小说识要》集作者多年治学成果之大成,从传统文化的新视角,考察了中国古典六大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对其作家和作品深层次的创作思想及其艺术表现,进行了独到而全面的探索,自成体系、自成一家,是一部慎学而多思、博大而精深的学术专著。
展开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一、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怎么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是个聚讼不休的老问题,一直影响到对主要人物形象和作者创作思想的看法。
  我以为一个历史现象值得注意,否则就不可能对这一问题作出科学的解答。这个历史现象是:钦定的正史虽有帝魏帝蜀之争,莫不赞叹刘备的“德”;西晋以来的民众几乎清一色,都是拥刘反曹派,而且此风越演越烈。
  西晋人陈寿撰《三国志》,奉魏为正统,蜀吴皆为僭国。不仅只尊曹氏父子为“帝”,给予“纪”的规格,称刘氏父子为“先主”、“后主”,归入“传”的档次,而且在篇幅上也甚是偏心,给《魏书》的篇幅以《蜀书》的三倍,给《武帝纪》的篇幅以《先主传》的两倍。相形之下,尊曹抑刘的倾向是明显的。然而,其评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唯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其评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两相对照,又分明在说:曹操以“明略”最优,而刘备以“仁厚”见长。中国人重“德”甚于重“才”,陈寿的感情倾向与帝魏思想是相违的。
  首倡应奉蜀汉为正统而以魏吴为僭国的,是东晋人习凿齿撰写的《汉晋春秋》。《晋书》本传,说该书“凡五十四卷”,“起汉光武,终于晋愍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习凿齿在临终前还特地给皇帝上了一篇题为《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疏论,驳斥了“以晋承魏”的观点,指出:“若以魏有代王之德,则其道不足;有静乱之功,则孙刘鼎立。道不足,则不可谓制当年;当年不制于魏,则魏未曾为天下之主。王道不足于曹,则曹未始为一日之王矣。”结论是:“以晋承汉,功实显然;正名当事,情体亦厌。”习凿齿所说的“汉”,是包括蜀汉政权在内的,在他看来,刘备乃“汉高之正胄也,信义著于当年,将使汉室亡而更立,宗庙绝而复继,谁云不可哉?”拥刘何其明确!
  南朝宋文帝刘裕命裴松之“采三国异同以注陈寿《国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松之所注:“杂引诸书,亦时下己意。综其大致约有六端:一曰引诸家之论,以辨是非;一曰参诸书之说,以核伪异;一曰传所有之事,详其委曲;一曰传所无之事,补其阙佚;一曰传所有之人,详其生平;一曰传所无之人,附以同类。”最耐人寻味的是,裴松之认为:“寿书铨叙可观,事多审正。诚游览之苑囿,近世之嘉史。”对《三国志》尊曹魏为正统显然是首肯的。然而,纵观其注,却在说明:“王道不足于曹”,刘备“信义著于当年”;玄德是位弘毅宽厚的君子,孟德是个“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人物。对此,唐代著名史学批评家刘知几,曾不无感叹地说:“自魏、晋以降,著述多门,《语林》、《笑林》、《世说》、《俗说》,皆喜啁谑小辩,嗤鄙异闻,虽为有识所讥,颇为无知所悦。而斯风一扇,国史多同。”[唐]刘知见撰,[清]浦起龙释:《史通·书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231页。可见裴注的倾向,并非注者个人的失误。
  裴松之的立场还成了后来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立场。《资治通鉴》虽以曹魏为正统,但在《魏纪一》中特意作了说明:“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体,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正闰之际”既不能“以自上相授受者为正”,亦不能“以有道德者为正”,更不能“以居中夏者为正”,只能“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昭烈之于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教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是非难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晋元帝为比,使得绍汉氏之遗统也。”司马光提出的这一区分正闰之别的标准无疑是有见地的,要比习凿齿的识见高明些。然而,《资治通鉴》与《汉晋春秋》的主要不同处,亦仅在名位上的帝魏帝蜀而已。司马光一则以裴注为依据,说曹操“暴戾强伉”而“有大功于天下”,“其蓄无君之心久矣”《资治通鉴》卷六八,中华书局1982年版。;一则赞同习凿齿的看法,说刘备“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资治通鉴》卷五七,中华书局1982年版。。这是很值得注意的,因为不是戴着“汉高之正胄”那血统论的有色眼镜在看问题。
  把《三国志》帝魏而伪蜀的案最后翻过来的,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通鉴纲目》。《纲目》以蜀承汉祚,于“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之后,紧接着便大书“汉昭烈帝章武元年”。这正如刘友益《纲目书法》所申述的:“大书章武何?绍昭烈于高光也。魏篡立,吴割据,昭烈亲中山靖王之裔,名正言顺,舍此安归?《纲目》揭章武之元而大书之,然后正闰顺逆,各得其所,故曰统正于下而人道定矣。”此后,元、明、清三代,皆奉蜀为正统,魏吴为僭国。史学家们的思想和感情一致起来了。
  然而,民众的拥刘反曹思想却不是从《通鉴纲目》始,它是不以地主阶级的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的意志为转移而自行发展的。
  《三国志》裴注中的“嗤鄙异闻”,不少皆属民间传说,比如,《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写曹操的好色而酷虐:“有幸姬常从昼寝,枕之卧,告之曰:'须臾觉我。'姬见太祖卧安,未即寤,及自觉,棒杀之。”再如,《关张马黄赵传》注引《云别传》写刘备君臣相知:“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掷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说明早在西晋便激荡着一种拥刘反曹的思潮。
  ……
展开
目录
序言李希凡
前言

第一章 一部打开了的民众心史——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拥刘反曹思想的文化意蕴
一、一个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
二、一部打开了的民众心史
三、一种深沉的失落感

第二章 一曲“三本思想”的赞歌——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本旨
一、说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
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心为立国之本
三、“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人才为兴邦之本
四、“汉界楚河,唯智胜也”:战略为成败之本

第三章 一部中国式的古典主义杰作——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方法
一、引言
二、创作原则:俯仰史册,激扬理性
三、题材选炼:缘史通志,谱写史诗
四、人物塑造:博采雅俗因材成型
五、谋篇布局:网状形态,传记组合
六、结论和余论

第四章 智勇仁千古一贤——从“失空斩”解读诸葛亮艺术形象
一、引言
二、从“街亭之失”说诸葛亮的用人
三、从“空城之设”说诸葛亮的知人
四、从“马谡之斩”说诸葛亮的为人
五、简短的结论

第五章 乱世忠义的悲歌——论《水浒传》的创作本旨
一、问题的提出
二、“啸聚”不忘“廊庙”
三、“顺天”出于“护国”
四、“颂圣”亦是“诮圣”
五、以“忠义人”的襟怀写“忠义人”

第六章 “群山万壑赴荆门”——说《水浒传》的结构形态
一、小引
二、说“群山”:一百零八将的行踪
三、说“主脉”:宋江其人的人生道路
四、说“荆门”:前为梁山泊,后为蓼儿洼

第七章 论《水浒传》的神道设教问题——说《水浒传》的文化底蕴
一、引言
二、说英雄人物的神性与魔性问题
三、说“神谕”和“圣谕”亦即作者的自谕
四、说神道设教在叙事结构中的作用
五、结论和余论

第八章 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论宋江的人生道路
一、势成鼎足的三说
二、宋江是怎么“落草为寇”的
三、宋江是怎么“把寨为头”的
四、宋江是怎么“接受招安”的
五、宋江接受招安后的结局如何
六、简短的结论

第九章 宗教光环下的尘俗治平求索——论世本《西游记》的文化特征
一、引言
二、朝圣宗旨与价值观念的蜕化
三、负债意识与感恩情结的易位
四、公义观念和立身之道的嬗变
五、灵山就在孙悟空的金箍棒上

第十章 天下治乱系于用人——论《西游记》的创作本旨
一、明清以来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二、玉帝、老君、佛祖对美猴王的态度
三、观音对美猴王的态度
四、天下治乱,系于用人

第十一章 以个性心灵解放为基础的文艺开山之作——说《西游记》的艺术构思
一、“附辞会义,务总纲领”
二、横云断岭式的三层构架
三、金线贯珠式的结构形态
四、彩线亦金线的美学效应
五、形象体系构成的立新场
六、人物刻画方法的开生面
七、腊梅之美其所以为美

第十二章 论孙悟空的血统及其演化——说美猴王的原型是“修炼猿”
一、问题的追溯与成果的反思
二、说孙悟空的形象孕育于道教猿猴故事的凝聚
三、说孙悟空的形象发展于释道二教思想的争雄
四、说孙悟空的形象定型于个性解放思潮的崛起
五、孙悟空和贾宝玉比较研究识小

第十三章 论《金瓶梅》的结构形态与创作思想——从小说的命名说开去
一、小引
二、说以“金”兴
三、说以“瓶”盛
四、说以“梅”衰
五、结论

第十四章 论《金瓶梅》的艺术构思与人伦哲理观念——从小说的以“悌”起、以“孝”结说开去
一、小引
二、说以“悌”起、以“孝”结的由来
三、说兰陵笑笑生对“君子之邦”的呼唤
四、说兰陵笑笑生对“小人之肆”的鄙夷
五、小结

第十五章 艳歌当哭意主讽世——《金瓶梅》真义考
一、小引
二、说西门庆获蔡京之庇而兴
三、说西门庆得蔡京之宠而盛
四、说西门庆和蔡京同运而亡
五、结论和余论

第十六章 论《金瓶梅》的审美观念——是时代悲剧,还是人间喜剧
一、引言
二、从作品的描写对象来说
三、从作品的艺术构思来说
四、从作品行文如绘来说
五、结论和余论

第十七章 论吴敬梓笔端的一代人不如一代人现象——说《儒林外史》的创作本旨与文化反思
一、小引
二、说平民子弟一代人不如一代人
三、说世家子弟一代人不如一代人
四、说士风一代人不如一代人
五、说官风一代人不如一代人
六、说民风一代人不如一代人
七、结论与余论

第十八章 论吴敬梓心目中的“理想国”——说《儒林外史》的思想性质及其文化沿革
一、引言
二、道德规范:“敦孝悌,笃忠恕”
三、政治纲领:“以仁义服人”
四、经世之务:“礼乐兵农”
五、士林学风:“清议”与“致用”并举
六、文化沿革:缅怀三代之治

第十九章 以纪为经,以传为纬——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态
一、百年来几种主要说法
二、关于“时间顺序”说问题的补说
三、关于“功名富贵”说问题的补说
四、关于“连环短篇”说问题的补说
五、结论和余论

第二十章 论《儒林外史》的思想性质——是苦痛地求索未来,还是悲怆地缅怀三代
一、问题的提出
二、说《儒林外史》的思想意蕴
三、说《儒林外史》的天良内涵
四、说《儒林外史》的文化传承
五、余音

第二十一章 论《红楼梦》与启蒙主义人性思潮——说《红楼梦》时代精神与“人”的发现
一、引言
二、美——人的仪表
三、美——人的才智
四、美——人的情欲
五、美——人的本性
六、简短的结语

第二十二章 论《红楼梦》的三世生命说与两种声音——说曹雪芹笔端的神道设教
一、我对书中神道问题的基本看法
二、非因神设事,是以事设神
三、一支王道曲,千红无孑遗
四、“四大皆幻设,唯情不虚假”

第二十三章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论《红楼梦》的均衡美及其数理文化
一、引言
二、从芳官的耳环说起
三、从人物安排上说起
四、从章 回布局上说起
五、从重大关目上说起
六、从情节线索上说起
七、从通部格局上说起
八、结论
九、余论

第二十四章 “今古未有之一人”——说贾宝玉的叛逆思想
一、引言
二、贾宝玉叛逆思想的主要特征
三、贾宝玉叛逆思想的社会基础
四、贾宝玉叛逆思想的发展历程
五、贾宝玉叛逆思想的文化沿革
六、贾宝玉叛逆思想的历史限度
七、后四十回的贾宝玉

附录1 曹雪芹生年考
一、引言
二、评胡适的前后三种说法
三、评周汝昌的“雍正甲辰”说
四、评李玄伯的“康熙乙未”说
五、说曹雪芹生于康熙戊戌年
六、说曹雪芹的卒年问题

附录2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年代考论
一、势成鼎足的三说及其由来
二、说《取经诗话》成书年代的上限
三、说《取经诗话》成书年代的下限
四、说《取经诗话》的最后写定时间
五、说世传本《取经诗话》非初刻本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