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大中国·许你一首清绝的诗:一生最爱的100首唐诗》所选的100首诗词,或为名家的扛鼎之作,或为传唱不衰、妇孺皆知的诗词佳品,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最杰出的诗词作品。全书的解读唯美又不失精准,无疑会让读者享受到一道真正的经典诗词的饕餮大餐。
情欢之爱,相思惦念,伤戚别离,痴痴等待,阴阳两隔,家国之悲,每一种或隐或显的情愫都是唐诗不可或缺的骨骼。李白呵气成兰,饮酒成诗,那种洒脱不羁的情韵,让时光也赞叹。杜甫一介书生,白鬓如雪,却用一支笔扛起了安史之乱的转折,让岁月也震撼。陶渊明不爱朝堂爱田园,五棵柳便是生之依靠,让奸佞之臣也汗颜。王维看淡了世事,唯愿煮一杯茶,在袅袅茶香中一生安然,让万丈红尘也无奈。高适、岑参只写大漠荒凉与阔美,纵然离家万千里,也愿看孤烟直、落日圆,为边塞也添香添彩。后人总是禁不住询问,为何短短一首小诗,无论是绝句亦或是律诗,区区几字,便将大千世界装下。或许,这便是唐诗无可言喻的魅力。
云深处,结一段尘缘
——白居易《赠内》
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
他人尚相勉,而况我与君。
黔娄固穷士,妻贤忘其贫。
冀缺一农夫,妻敬俨如宾。
陶潜不营生,翟氏自爨薪。
梁鸿不肯仕,孟光甘布裙。
君虽不读书,此事耳亦闻。
至此千载后,传是何如人。
人生未死间,不能忘其身。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
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
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
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
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
从前的爱情是常常见面,同饮食,共枕眠,一起迎接晨昏四季,而现代人似乎更愿意选择一种自由、不受束缚的相爱方式,“生为同室亲,死为同穴尘”只成为了一个传奇。于白居易这首《赠内》诗中,我们才可以一窥从前爱情的模样。
在新婚之际,他的“结婚宣言”让爱情开成花海。
至纯的誓言在起始之时,便是真心一片。你我在有生之余年结为夫妇同室而居,相亲相爱,死后依然是同处一个棺椁,一起化为尘土。
黔娄、冀缺、陶潜、梁鸿都与妻子举案齐眉,情好无间,同看花开花落,月上蕉窗;听鸟语声喧,风过林梢。日子温婉清净,与世无争,一无所有却又拥有世间最烂漫的幸福。
你虽然读书不多,但这些事也有所耳闻。千年后,传说他们又是怎样的人呢?人生所需要的衣食不过温饱。饭衣蔬食又如何,荆钗布裙又如何,只要两个人的内心有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这俗世依然璀璨。清贫与朴素,至老依然欣然快乐。
“在天愿作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美丽的誓言听起来总是甘甜入口,哪怕是在暗暗的夜里,心里也会燃起一盏明灯,将整个人生照亮。哪怕有一天说了再见,也在最凄冷最落寞的时候,轻轻抚慰汩汩流血的伤口。所以,懂爱的人,总不会要求太多。粗茶淡饭,亦是不可复制的绝美流年。
要知道,好的爱情如同一场好的睡眠,从头到脚将你覆盖,给你温暖,让你忘怀尘世的一切不堪。纵然天涯海角亦追随,纵然阴阳两隔亦相念。如此,我们还会想跟这个世界要求更多吗?
同牛不同死,终身相思老
——元稹《离思(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爱情的法力到底有几重?可以让人山人海变为无人之境;可以让人生而死,死而又复生;可以让人放弃三千弱水,只取一瓢足以饮一世。
那个为爱而忧伤的少年维特说:“从此以后,日月星辰尽可以各司其职,我则既不知有白昼,也不知有黑夜,我周围的世界全然消失了。”
那痴情的郑国男子说:“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闽阉,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蔗,聊可与娱。”
元稹则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如果曾经经历过大海的苍茫辽阔,又怎会对那些小小的细流有所旁顾?如果曾经陶醉于巫山上彩云的梦幻,那么其他所有的云朵,都不足观。现如今,我即使走进盛开的花丛里,也无心流连,总是片叶不沾身地走过。我之所以这般冷眉冷眼,一半因为我已经修道,一半因为我的心里只有你。”
韦丛走后,元稹在一首首悼亡诗中絮絮地说着他的思、他的情、他的痛。
全诗以沧海水、巫山云作喻,表达出诗人对妻子浓浓的怀念之情,曲婉深沉,张弛有度。全诗语朴情真,淡淡怆然,感情基调伤而不俗,浓而不腻,堪称悼亡诗中的巅峰之作。
元稹写下的数阙悲歌,和他那情到深处万念俱灰的赤诚千年来流淌不断。不知情人声声叩问与慨叹:这世间,为了爱情到底可以做到哪一步呢?而深陷爱情漩涡的人听到这问题,也许只是浅浅一笑,“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不解释,不辩白。
人们说,爱情的最高境界不是我为你去死,而是我为你送葬。也许生命的终点处并不是一片幽暗,爱我们的人会在那里为我们点一盏灯,照亮那未知的旅程。
愿与你灵犀相通,日夜厮守
——李商隐《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作家王蒙曾说:李商隐最独特的创造与贡献,却不在于这些诗,而在于他的那些为数并非很多的意境迷离、含义奥曲、构思微妙、寄寓深邀的七律‘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浩瀚的夜空中繁星闪烁,醉人的花香在空气中渐次弥漫。和煦的风就这样吹拂着,将所有的回忆都带回了“画楼西畔”的酒席之上。夜宴喧嚣,宾客们玩着分组射覆的游戏。此时的诗人虽已不胜酒力,但目光依旧离不开那位自己心仪的女子。她时不时投送来的目光是那样的饱含深情,让诗人不禁心神荡漾。
他望着她清澈的眼眸,唯愿时时刻刻环绕在所爱之人的身边,但这只是幻想罢了。既然不能朝朝暮暮地相守,便只求能有心心相通的默契,就算是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也能传递内心最深处的温柔。
无奈,狂欢终归是一群人的孤单。饮宴越是热闹无忌,诗人便越是不舍这难得的欢愉;越是贪欢,不得不在更鼓报晓前离开的遗憾便越浓。一想到天亮还要去衙门当差,诗人就更加悲从中来,四处飘零、居无定所的差事就像蓬草般的人生际遇那样令人叹息。他想,或许在他离开之际,便是梦醒之时。
此诗描绘的情感虽然隐晦,但却并非无迹可循。据说这是李商隐为内宫的一位叫宋华阳的宫女所写的情诗,因爱而不得,故而写下一首首为“无题”的爱情诗。
世人无法知晓这样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但宁愿相信李商隐是因为经历过这样刻骨铭心、相爱而不能爱的感情才写下这缠绵悱,恻、感人至深的诗篇。或许曾经真的有那样一个星辰漫天的夜晚,他与她并肩而坐,在那春日的欢宴之上饮酒射覆,幻想着能有一天双双化为灵犀相通的彩凤,日夜厮守,永不分离。
滟滟水波,羞赧情
——皇甫松《采莲子(其二)》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初恋,总是带有一丝暧昧,几许羞赧。那时的快乐总是像被风吹起的蓝色百褶裙一般,是那种干净的浪漫。而那时的忧伤,亦是纯粹如水晶的淡淡哀愁。那时,一首带着谐音的小情歌,偷偷地将掩藏于心的爱恋,悄悄传给风,再让风作使者,将蜜绵的温柔送达爱人的灵魂深处。时光如水,回头看时,才知道年少的爱情,总是那么简单。
那一个秋日,不知是谁将蓝色墨水打翻在了天上,抬头望时只觉那一片耀眼的蓝,让人忘记了呼吸。天空倒映在平静的湖水之中,湖水亦碧波如玉。风不紧不慢地吹来,湖面渐渐起了波澜,滟滟如美人的妩媚眼波。采莲女乘着一叶小舟轻轻荡来,小舟在湖面划开深深的水痕后又渐渐地平静。任谁看到这般动静相宜的画面都会沉醉其中。“船动湖光滟滟秋”,短短七字便描摹了一幅极富诗情画意的秋景图,宁静安逸。
微风拂面,荡起丝丝涟漪,更吹皱了采莲女平静的心:“贪看年少信船流”。采莲女泛舟湖上,看见了一位英俊的男子,心生爱慕,动情地望着心上人,以致忘了划船,让小船随波漂流。就是在此时此刻,女子爱情的轮盘,轻轻转动,转到了最绵丽最温暖的一齿。
采莲女“贪看年少”仍不满意,故而主动地
“无端隔水抛莲子”。爱情到来之时,痴痴的女子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碧波的荡漾,即使不能直抒胸臆,也要半遮半掩地让对方知晓自己的爱慕之心。主动示爱,难免羞赧,“遥被人知半日羞”,远远感知自己的心意洒满整个湖泊,被人知晓,自然娇羞满面。故事至此戛然而止,后人并不知晓采莲女与其心上人的结局如何,这样也好,言毕不如留白,使读者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清代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就说:“皇甫子奇词,宏丽不及飞卿,而措词闲雅,犹存古诗遗意。唐词于飞卿而外,出其右者鲜矣。五代而后,更不复见此笔墨。”这首《采莲子》便是体现其艺术成就的最佳佐证。
相知若有时,何必岁岁年年
——李贺《苏小小墓》
幽兰露,如啼眼。
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
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
冷翠烛,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钱塘江畔,月冷如水。这里葬着一个女子,泪眼好似幽兰上的露水。也就是在这里,有一位钟情“鬼魅”的诗人为这个女子举行了一场婚礼。她是苏小小,而他是李贺。
文人都爱苏小小,一首首诗哀叹她对爱情的坚贞和命运的悲惨。然而唯有李贺,他读懂了小小的悲伤:苏小小要的并不是怜悯,而是无论生或死、前世或今生,都可以长存不灭的爱。于是,李贺作了这首感天动地的诗来祭奠苏小小,为这个飘散的灵魂举行了一场没有新郎的婚礼。
碧草为茵被,青松为伞盖。轻柔的微风是华美嫁衣的裙摆,叮咚的流水是腰间叮当的环佩。乘着前世的油壁车,在缓缓落下的夕阳余晖中等待。那双望穿的泪眼如幽兰上的露水,楚楚动人。就在这雨打风吹的西陵墓下,翠色的烛光暗淡地摇曳着。“无物结同心,烟光不堪剪。”如果这不是一场婚礼,苏小小为何如此盛装华美;如果这是一场婚礼,男主角为何迟迟没有到来?李贺笔下的苏小小就这样静静地用生命等待着一场属于她的爱与婚姻,无论生或死都不能成为爱的障碍。
隔了时代隔了天地,李贺读懂了二十岁的苏小小。生与死并无可怕,可怕的是活着却与这世界格格不入,触摸的是冰冷的眼神。面对死亡的催促,心有爱者才无所畏惧。苏小小的爱是男女之爱,而李贺对小小的爱则来自于对生命价值的认同。无论是哪种爱,都可以透过生死,永远地活在世间。
在诗的国度里,爱、生命与美已经融合成为一体,伤感却不露骨,因为爱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凌驾和超越,肉体会随着时间而腐坏,但爱却可以长长久久地延续下去。爱就像李贺对苏小小的欣赏,就像他们二人的心灵私语,它要慢慢地、和风细雨般地滋润下去,或化成诗人的诗绪,或化为次年守候生命的春泥。
且把红豆,熬成缠绵的忧伤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①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主释】
①春来:《王右丞集》作“秋来”。
相思是一种美丽的忧伤,然而究竟什么才是相思?是满城飘飞的柳絮,长街浙沥的春雨,是一封迟到的情书,还是被岁月染黄的照片,抑或仅仅只是留在千年历史中孤独而风干的背影?或许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会发现些许相思的秘密。
将此诗反复吟诵,便觉时光倒流,枯木逢春,当年的一颦一笑,涌上心头。就像吃了一枚熬透的红豆,甜蜜在心里蜿蜒成河。这是一个传奇而又动人的故事,古时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滴。血滴坠地后化为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又结满了一树的红豆。日复一日,春去秋来。大树的果实,伴着姑娘心中的思念,慢慢地变成了地球上最美的红色心型种子——相思豆。
时光如一条静静的河流,缓缓地流淌在姑娘的身边,任凭山河斗转,心中情怀依旧。若要问思念为何这般让人心醉,竟也说不出只字片语。
都说淡语能表深情。首旬素颜出镜,却极富形象,以红豆暗示后文相思之情;接着不经意地询问,春来发几枝?像是一位儒雅男子在耳边轻声呢喃,亲昵却不失庄重。“愿君多采撷”,远方的人啊,多采一些红豆吧,千万莫把我忘怀。“相思”与“红豆”呼应,深切“相思豆”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一语双关,更富内涵。“最”字坦露肺腑之言,诗人倾吐的,不正是叫人伤神的相思吗?
作家张洁说:“爱,是不能忘记的。”生活可以有很多内容,但在痴情人心里只有一个主题:那便是相思。午夜梦回,多少个辗转难眠的日子依然会涌上心头,曾经一同走过的岁月依旧鲜活如初。
……
第一帘:情意百转,一往而深
竹马绕青梅,一生无嫌猜
——李白《长干行》
三郎许我,一生的荣华与凋零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崔颢《长千曲(其一)》
与你淡似水,便千杯不醉
——宣宗宫人《题红叶》
忠贞的爱,不转不移
——张籍《节妇吟》
猜不中你的心事,已动了我情丝
——刘禹锡《竹枝词》
云深处,结一段尘缘
——白居易《赠内》
同生不同死,终身相思老
——元稹《离思(其四)》
……
第二帘:蚀骨相思不自知
第三帘:一时转身,一世相望
第四帘:繁华落尽,唯有说声再见
第五帘:为平淡流年唱支不老的歌
第六帘:四季物语,以风落款
第七帘:终其一生,只求安好
第八帘:心在海角天涯中流浪
第九帘:流云向晚,静听花开
读一首诗或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就是直觉,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
诗歌是中国人的宗教。
——现代学者、文学家林语堂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当代著名诗人赵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