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字韶起,又名敬堂,1911年1月3日(清宣统三年十二月初三)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南阳桥乡(今属株洲县)三望冲村的漏塘坡。父亲杨远逵是个穷铁匠,全家十几口人就挤在租来的两问茅草屋里。敬堂从小跟父亲学打铁,一个风箱、一个火炉、一个砧子,便是这个家的全部家当和主要生活来源。父亲经常提醒小敬堂说:“伢子,你要好好地学哩,我们一家人就靠这铁砧子、火钳子活命哩!”<br> 敬堂的父亲和叔父一年四季在外打铁,他们在破旧的衣衫外,罩着一块深紫色的、被火星烧成斑斑点点的粗油布围裙,各自挑着百十斤重的担子,这里干几天,那里做几日。白天架起炉子打镰刀、锄头和其他农具,夜晚找一些稻草一铺,就睡在人家堂屋的地上或屋檐下。有时遇上雨雪天气或赶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干脆睡在大树下或古庙旁。<br> 天长日久,风餐露宿,敬堂父亲双腿的风湿病一天比一天严重,有时疼得死去活来,可是他们既看不起病,也买不起药,只能忍受着。有时实在疼得忍不住了,父亲便抓起大锤往地上猛砸,随着地上砸出一个又一个深坑,额头上滚落一颗又一颗汗珠方停止下来,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减轻他的痛苦。小敬堂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为父亲的艰辛和坚强所感动,经常给父亲捶捶背,揉揉腿,晚上睡觉时便将父亲的双膝抱在自己的怀中,期待着父亲能好受—点。<br> 敬堂的母亲陈氏,孩提时作了童养媳,后来,收养她的那家人家遇到了灾难,她就辗转来到南阳桥的这个小山村,嫁给了杨远逵。敬堂的母亲婚后生有13个子女,活下来长大成人的只有长敬堂五岁的海堂哥哥和长敬堂两岁的桂泗姐姐,弟弟连三只活到16岁就因病去世了。母亲一生勤劳朴实、宽厚仁慈,直到1922年生孩子难产去世时,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留下。<br> 叔父杨远星又名远和,原本是个篾匠,后来和哥哥杨远逵一起打铁糊口。因为贫穷,杨远星一直没有娶上媳妇,杨远逵就把自己的儿子敬堂和女儿桂泗过继给弟弟远星做儿女。<br> 敬堂从小聪明好学,勤劳懂事,在父母心中他是个开心果,在村里人眼里他是个虎孩子。哕时,在村里识字人的帮助下,读了两年私塾,学习过《三字经》、《百家姓》等老书。期间,湖南督军张敬尧(北军)与南军刘建藩混战于潭、醴、攸之间,这一带许多百姓死于兵荒马乱,敬堂家的两间茅屋也被掀倒。敬堂11岁时母亲去世了,一家人的生活就更困难了,只好举家迁到早禾冲村金盆山,租了郑修德家的两间茅草屋居住下来。<br> 为了糊口,11岁的敬堂只好到离家十多里的地方给一户姓孙的人家放牛。每天天一亮就要牵着牛出去吃草,还要负责割一担草回来给牛垫圈,日复一日,不管刮风下雨,数九严寒,从不间断。特别是到了春耕时节,放牛吃草的时间少了,上山割草喂牛的日子多了。喂牛用的草是一种叫做“芦茅”的草,叶子的边缘长出一条像钢锯片的齿,手碰过去就会出现一道像刀割开的裂口,鲜血直流。敬堂每天要在野草丛生、荆棘遍布的荒山上选割这种草二三十斤。一天下来,全身没有一点好地方,到处都是裂口和血迹,惨不忍睹!可第二天,还要上山继续割草。<br> 农闲时除放牛外,还要上山砍柴,一天一担,只要天气好从不问断。好在还有一个放牛小伙伴刘春池跟他在一起,他们苦中作乐,夏天可以赶着水牛下到池塘里嬉戏玩水,秋天可以爬树比赛,采野栗子生火烤着吃;小伙伴们最怕同敬堂玩摔跤比赛,敬堂机智勇猛,争强好胜,不打赢是决不会收场的。<br> 转眼敬堂在孙家干满了三年,虽将每月两吊钱的工钱如数交给父亲补贴家用,但一家人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不想再在孙家干下去,眼看自己也快长成大小伙子了,决心到外面去闯一闯,或许能闯出一条活路来!<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