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世增年表
邓世增(1889—1954),别字益能
1889年2月23日(农历正月二十四日),出生于广东合浦县南康镇玉塘村(今属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
1907年,人读廉州府中学堂。
1911年2月,在廉州府中学堂读书时,加入中国同盟会,响应辛亥革命,参加反清暴动与起义。11月,和苏用武(苏乾初)等在合浦廉州起义成功,成立了革命政府——廉州军政分府,任军政部部长(苏乾初任军政分府都督)。
1912年1月,人读广东陆军速成学校第三期炮兵科。
1913年10月,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毕业,派往兵站服务,讨伐袁世凯失败后,遭追捕逃往香港。
1914年春,任阳江苏汝森团机关枪连排长。在亲袁世凯的龙济光部杀害同盟会出身的苏团长后,前往香港避居。
1916年,任肇庆都司令第六军部委员,派往杨鼎中团服务。
1917年,随钦廉道尹成光任委员。
1918年,任广东肇军陈铭枢营教官(即副营长),驻罗定。
1919年,任粤军杨鼎中帮统部执事长(即副官长)。
1920年,联合陈铭枢在广东阳江起义,任陈铭枢粤军第九支队司令部参谋长。10月,移驻肇庆改编入粤军第五十四协统任营长。
1921年,任粤军第一师第四团营长。
1922年,粤军第一师邓铿师长送其200支枪,返回广东合浦县组建民团武装。
1923年6月,自广东合浦县率部200多人枪及山炮两门赴肇庆,被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收编为炮兵营,任营长。后调任粤军第一师军械处长兼大本营补充团第一营营长。
1924年春,任粤军第一师补充团团长。7月,调任粤军第一师第四团上校团长。期间奉命率部人广西,协助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击败沈鸿英,收拾桂局。
1925年6月,随粤一师第二旅与东征军主力回师广州,参与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7月,建国粤军改编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第三十二团上校团长。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战役(东江讨逆之役),讨伐陈炯明部。11月,参加南征战役(南路讨逆之役),讨伐邓本殷、申葆藩部。
1926年4月,升任第十一师少将副师长。10月,兼任广州警备司令部中将司令官。
1927年1月,代理第十一师师长。8月,调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司令部中将参谋长,驻节广州。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中将参谋长。
1928年1月,兼任广州卫戍司令部司令官。3月,兼广州市公安局局长。4月,兼任第八路军总指挥部独立师师长。11月15日,被中央党部委派为中国国民党广东编遣区第二师特别党部筹备委员,排名第一位,委任为中国国民党广东编遣区第二师特别党部常务委员。
1929年2月,被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指定为中国国民党广州市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部长。4月,因李济深被扣留于南京汤山,其间代理第八路军总指挥,通电全国声讨蒋介石,“兵谏”反蒋未遂,避居香港。
1931年10月,任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
1932年1月15日,代理京沪卫戍司令长官,参与“一·二八”淞沪抗战。7月,随第十九路军入福建,任驻闽绥靖主任公署参谋长。
1933年11月,参加福建事变,参与组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出任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参谋长兼第十九路军副总指挥、参谋长、南平行营主任。
1934年福建事变失败后,和撤退至龙岩的蔡廷锴会合,与陈济棠商议改编为独立第三旅,保留第十九路军最后的种子(后被下令解散)。
1935年,与李济深、蔡廷锴等秘密筹划重组第十九路军。
1936年,出任第四路军总指挥部总参议。参与调停两广事件,推动李宗仁、白崇禧提出《抗日救国协定草案》。
1936年11月12日,获国民政府颁发三等云麾勋章。
1937年5月31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中将。
1937年6月,委任为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队统率委员会26名委员之一,兼任第十三区民众抗日自卫队统率委员会主任。
1938年春,任钦廉地区抗日游击挺进司令部司令官。
1939年3月4日,国民政府颁令:派邓世增为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部司令官。 1939年5月,兼任第四战区南地区特别守备区司令官(后改第八区游击指挥部指挥官),参加桂南会战和历次南路抗击日寇之战役。在北海“焦土抗战”中,关键时刻下令不能轻率举火,使北海得免“焦土”浩劫。
1942年5月22日,国民政府颁令:广东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部司令官邓世增呈请辞职,准免本兼各职。
1942年夏,辞职返回原籍乡间寓居。
1943年,任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参谋长,后改任高等顾问,统筹整合西南抗战。参与东江纵队保护“左”派人士和文化名人行动。
1946年1月,任广州行营军事调处执行部顾问。揭露广东军政当局企图掩盖曾生领导的东江纵队是抗日队伍的阴谋,敦促张发奎准予东江纵队北撤。
1948年,提名为广东省参加第一届“立法院”的“立法委员”候选人。5月4日,当选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