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探寻历史秘密的南海考古
4.难忘的东沙、南沙群岛考古调查
东沙群岛考古活动开展得很早,1936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海军部东沙群岛气象台的工作人员就在东沙岛一带海滩发现过凝结成块的古代铜钱,据对采集回来的古代钱币上的文字进行分析辨认,可以读出的钱文有唐代“开元通宝”、宋代“景祐通宝”和明代“洪武通宝”、“永乐通宝”等铜钱。从铜钱上的胶结物为珊瑚所致的情况来看,这些古钱币应当是被海水冲到岛边海滩上的,在其附近应有古代沉船遗址。据有关考古学者推测,我国古代先民应该早在宋、元时期就已经到达东沙群岛及其海域。
在1995年3月,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业人员又前往东沙岛进行考古调查和小规模试掘,发现了七处陶瓷片遗物点,其中较重要的是发现了东沙遗址。同年9—10月,再次到该岛发掘东沙遗址,清理发掘面积约82平方米。出土遗物主要有陶瓷器残片,其中陶器有钵形器、束口瓮、带柄罐等;瓷器几乎全为青花,器形有碗、盘、小杯、瓶、匙、罐等种。此外,还发现灶坑及木炭、海贝、谷等遗物(陈仲玉:《东沙岛南沙太平岛考古学初步调查》,《内政丛书第九十二辑》,1995年)。据有关中国台湾考古学者的初步分析,这处遗址可能是清代作为中国渔民到此休息、储物、处理渔货、避风等活动的场所,是他们在东沙岛上搭建的临时性活动的建筑遗址。南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最南、最远的一处群岛,远离中国内地,由于南海问题较为复杂的国际背景,故前往南沙群岛进行考古调查,是一项非常艰险和充满挑战性的活动。
1993年,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王恒杰先生只身前往南沙群岛进行考古调查。王恒杰先生生前十分关注边疆考古,尤其是中国南海诸岛的考古进展。在对西沙群岛进行考古调查后,又计划到中国海疆最南的南沙群岛开展调查工作。在海南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及琼海潭门渔民的热情协助下,独自随前往南沙群岛进行捕鱼作业的琼海渔船一起南下,开始了为期一个多月充满艰险和困难南沙考古旅程。根据南沙群岛众岛礁分布的地理位置情况,初步拟订了南沙考古调查海上航行的基本路线。渔船自琼海潭门港出发,路经北礁,然后再驶向永乐群岛,顺经晋卿岛、琛航岛,路过玉琢礁和浪花礁,再进入南沙群岛东北海域的永登暗沙,才正式开始进行南沙考古的调查活动。
……
展开